我认识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曾在60年代“下放”“插队”到贫瘠的农村,对于当年吃过的苦、受过的罪,老人们记忆犹新、唏嘘不已。
所以话题自然而然就涉及到了那场“运动”的发起者毛泽东。
倘若不是毛泽东的倡导和坚持,当年就不会有几千万城市青年“插队、下放”。
但出乎意料的是,我没有在老人们的脸上看到一点“不敬”、一丝怨怼。
每当重大节日来临,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以及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等,几乎都排着长队,然后毕恭毕敬地献上一束花。
或许有人要问,为什么那么多人怀念毛主席,笔者从网上看到一个答案,说至少有6个不可争辩的理由。
第一,志存高远,无限热爱自己的国家
1927年的湘赣边界,毛泽东指着地图上的罗霄山脉:"这里山高林密,正是我们的落脚地。"这个抉择,让中国革命有了第一个农村根据地。
1950年的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在朝鲜战争爆发的电报上反复踱步。有人劝他"暂缓出兵"时,他掐灭烟头:"这一仗必须打!"
1953年的板门店谈判,他对彭德怀说:"我们用小米加步枪,照样让世界刮目相看。"这种"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眼光,不仅捍卫了国家尊严,更重塑了国际秩序。
1954年北戴河,毛泽东站在礁石上迎风吟诵:"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他想起1921年那个在南湖起航的红船,如今已化作领航中国的巨轮。毛泽东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志存高远,无限热爱"。
第二,时刻把人民放在心里
毛泽东深知,党与群众的紧密联系是党的力量源泉。就如同鱼儿离不开水,一旦脱离,便会失去生机。
1949年3月,当毛泽东由涿县乘火车抵达北平清华园站,随后前往颐和园时,看到园内因安全保卫需求,僧人及工作人员被全部请出,变得空空荡荡,无水无饭。
想到下午还有西苑机场的入城式,毛泽东忍不住大发雷霆,严厉斥责道:“你们搞什么名堂?人都干什么去了!”
当得知清园是为了安全考虑,他更加严肃地批评:“把水全排干了,那个鱼还能活?你就安安全全干,死在那里,饿死在那里了。”
从这一番疾言厉色的话语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他对人民群众的重视,在他心中,脱离群众,党就如同无水之鱼,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正是因为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关心群众疾苦,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第三,“舍小家为大家”
毛主席一家,满门忠烈、
当年,毛泽东怀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壮志,毅然离开韶山冲。他的家人深受其影响,纷纷投身革命,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舍弃个人的幸福与安危。
杨开慧,面对反动势力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最终为革命事业英勇就义。
毛泽民,杰出的经济人才,若他在世,无疑能为党在经济建设方面贡献巨大力量,却不幸牺牲。
毛泽覃,极具军事才能,本可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建国后或许可以成为一名优秀将军,同样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
毛泽建,毛泽东的堂妹,9岁被毛泽东父母收养,后又被送去做童养媳,受尽折磨。在毛泽东的引领下,她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勇敢的“女游击队长”。产后被捕,面对敌人的酷刑与威逼,她宁死不屈,于1929年英勇就义,年仅24岁。
最令人心疼的,当属毛岸英的牺牲。当抗美援朝的战火燃起,毛岸英毫不犹豫地奔赴前线。前线传来他牺牲的噩耗时,毛泽东强忍着内心的悲痛,缓缓说道:“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
面对好友“岸英本可不去朝鲜”的劝慰,他依旧重复着这句话。
第四,黑白分明、嫉恶如仇
在毛泽东眼中,是非对错界限清晰,容不得半点含糊。他对贪污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如同眼中钉、肉中刺。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国家急需清正廉洁的风气来稳固根基、发展建设。
面对刘青山、张子善这等利用职权大肆贪污,盗用公款171亿多元(旧币)进行非法经营,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巨贪,毛泽东态度坚决,毫不手软。当听闻有人为他们求情时,他目光坚定,语气严肃地说道:“正因为他们功劳大才要这样判决,不然怎么给人民群众一个交代。”
毛泽东以其嫉恶如仇的性格和公正无私的处事原则,为党和国家树立了清正廉洁的标杆,他的精神影响深远,至今仍激励着我们坚守正义、与不良现象作斗争。
第五,顶天立地,敢于碰硬
毛泽东一生,尽显顶天立地、敢于碰硬的非凡气魄,在诸多国际事务与对外交往中,捍卫着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
有一次斯大林心血来潮,突然要求中国划出一块地供苏联建菠萝罐头厂,有人虽斗胆提醒,可斯大林依旧固执己见,坚持发电报。收到电报的毛泽东,眼神坚定,内心毫无犹豫。
他表面温和回应:“我们接受你们的提议。” 可紧接着话锋一转,“假如你们对菠萝罐头有兴趣,可以给我们一笔贷款,由我们自己来建一个罐头厂。我们用这个厂生产的罐头来偿还你们的贷款。”
这看似委婉的话语,实则软中带硬,绵里藏针。毛泽东挺直腰杆,绝不轻易出让国家权益,这般回应让斯大林大为恼火。但毛泽东毫不畏惧,坚定地守护着国家的主权完整,他顶天立地的身姿在国际舞台上屹立不倒。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不久便率团访华。其对中国诸多事务不放心,提出想去各地看看。毛泽东嘴角微微上扬,一语双关地说道:
“那你们就到各地去走走看看,随你们的便,愿意去哪都可以,就像在你们家里一样。”
这句话看似热情好客,实则暗藏深意,巧妙地暗示中国主权不容侵犯,警示对方不可肆意妄为。
毛泽东以其果敢的决策、智慧的言辞,在面对国际强权时,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与怯懦。
第六,学富五车,博古通今
毛泽东从年少时接触《论语》起,书籍便成了他一生不可或缺的挚友,在韶山冲的私塾里,年幼的毛泽东便展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离开私塾后,毛泽东对知识的追求愈发炽热。即便面临父亲的阻拦,他仍想尽办法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类书籍。他广泛涉猎,从《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代传奇小说,到西方的哲学、政治等书籍,无一不读。
建国后在毛泽东的书房里,各类书籍汗牛充栋,这些书籍宛如一座知识的宝库,承载着他一生的求知旅程。周恩来总理曾评价,毛泽东阅读了大量的古典书籍,方能纵观古今,触类旁通。的确,从他的诗词和文章中,便能清晰地感受到其深厚的学识底蕴。
他的诗词,既有古人诗词的神韵,又融入了新时代的豪情壮志。在《毛选》的数百万字里,他信手拈来地引用《左传》《资治通鉴》《孟子》等经典著作中的典故与观点,涉及曹操、孙武、司马迁等大量历史人物,甚至对外国的名家名作、著名战役也能侃侃而谈。
每一次引用,都恰到好处,宛如行云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