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虎为患
话说玄宗见了罗公远的书和药之后,命内侍快去查看已埋葬的棺木。
棺内一无所有
开棺一看,棺内一无所有,玄宗后悔无比,大叹道:“仙人幻化如此,朕真要被天下人嘲笑了。”
再说宰相李林甫自妻子死后,自己也患病在床,闻听罗公远未死,心里惊惧,想着自己过去曾在天子面前弹劾过他,如果他来报怨,怎么是好?
自此后天天惊惶不安,病势越来越重,不几日就呜呼哀哉了。
李林甫在位时,为了夺宠固权,妒贤嫉能,排斥异己,甚至屡屡诛杀亲贵,自太子之下,朝臣无不怨恨。
太子得知李林甫已死,叹道:“我今日睡觉才算踏实了。”
李林甫活着时,杨国忠难与他争权,积恨日久,李林甫死后,怎么也得出了这口气,便奏天子说李林甫生前在府宅聚集了许多敢死之夫,早就图谋不轨。
杨贵妃更恨李林甫挟制安禄山,也在玄宗面前数说他许多奸恶的地方。
玄宗方才彻悟天下为乱多因李林甫,于是下诏宣布李林甫的罪恶,颁布天下,追削官位,将尸首杀戮。
其子李岫削去官职,永不再用。李林甫这身后之祸,李曾有预感,罗公远也曾预言过,可见恶人必有恶报。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兼左右相,独掌朝政,大施威风,文武各官,没有不畏惧害怕的。
安禄山不来见杨国忠
再说那安禄山,只惧怕李林甫,李林甫一死,他丝毫也不把杨国忠放在眼里。四处藩镇都拿贺礼去京城见杨国忠,独有安禄山不来。
杨国忠大怒,密奏玄宗说安禄山本是个番人,心地狡猾,要提防他。玄宗却不以为然。
杨国忠便打算结交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要排挤安禄山,当时陇右自安远门西到唐境,富庶天下,麻遍野,百姓生活富足安宁。
杨国忠奏请天子奖哥舒翰之功,天子下诏,命哥舒翰再兼河西节度使,总制两镇。
安禄山得知,明白是杨国忠的阴谋,于是人前人后,常借酒醉漫骂杨国忠。
杨国忠更加怨恨,几次三番的说安禄山早先与李林甫狼狈为奸,现在又很久不入朝拜礼,必心怀异谋,力劝玄宗召安禄山进京,以查其心。
玄宗把杨国忠的话告诉给杨妃,杨妃大惊道:“我哥哥为什么认定禄山谋反?既如此,不妨召他来,若他肯来,我哥哥与陛下您都可以放心了。”
玄宗于是命内监辅琳到范阳召安禄山。
杨妃将辅琳叫到私室,交给他一封信,信中要安禄山一定要来京,凡事有自己从中周旋。若不来,恐天子起疑。
安禄山见诏
安禄山见诏,迟疑不决,辅琳拿出杨妃的密信,安禄山方才放心,收拾起程。
星夜兼程,进京面圣,玄宗大喜道:“人都说你不来,我却信你必来,果然如此。”
于是在内殿赐宴,因过去曾认安禄山为义子,所以行的是家人礼。安禄山假意跪泣道:“臣蒙陛下恩宠,虽肝脑涂地不足报恩,无奈被杨相嫉恨,臣离死不远了。”
玄宗急忙抚慰道:“有朕在,你不必担心。”
次日入宫见杨妃,彼此自是另一番情景,杨妃叮嘱安禄山不可久留,安禄山点头会意。
过了两天,安禄山辞朝,说边镇重地,不敢久离,玄宗允奏。
自此后,玄宗对安禄山深信不疑,有人告安禄山欲反,便命将人交给安禄山处治。自然再无一人敢说。
安禄山愈加肆无忌惮,想着把守险要关卡的重将,都是汉人,不如换成番将,更利于自己调遣。
上疏给玄宗,说汉将柔弱,不如番将勇猛,请求将守边的三十一名汉将,全换成番将。
玄宗与朝臣商议
玄宗与朝臣商议,同平章事韦见素奏道:“安禄山久有异志,现在换番将,反心已明显。”
玄宗却不高兴的说道:“以前边镇都用文臣,以致于武备废驰,安禄山是为国家着想,要坚守边庭,怎么能轻易说他谋反?”
于是批旨允奏,安禄山得旨,将汉将全部换掉,番将据守边关各险镇,一切俱听安禄山之命,边事全掌握在他手中。
一天,韦见素与杨国忠同在天子眼前,高力士也在旁边,偶然提到南诏叛反,边将拥兵太众,朝廷必须有制约之策。
杨国忠见提到南诏叛反,急忙岔开话头,把话题引到安禄山身上,说他兵强势横,不可不防。
原来南诏即是云南地方,云南王举兵反叛,剑南节度使率兵对战,被杀得大败。
杨国忠与剑南节度使交好,便掩盖失败的情况,不报告天子。
杨国忠密派大兵征讨,却屡屡败回,但仍不敢让天子知道,别人也不敢说。
现在见高力士提及,所以忙忙岔开,说到安禄山之事,韦见素在旁边献了一计。
韦见素奏道:“可以召安禄山进京为平章事,再另派三大臣分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奸谋就可自消了。”
杨国忠道:“此计甚妙,望陛下允奏。”玄宗犹豫不决。
玄宗问杨妃如何办
入宫后,玄宗问杨妃如何办,杨妃恐怕安禄山入宫后,被杨国忠谋害,便竭力阻止。建议玄宗可派辅琳到到范阳去察看。
玄宗于是再命辅琳到范阳,暗暗观察安禄山的行为,看他究竟如何。
安禄山早已得知消息,知道辅琳的来意,于是设宴款待,将金帛珍玩送给辅琳。
辅琳受了贿赂,回京复旨时,极力说安禄山在边庭忠诚供职,并无二心。
玄宗信以为然,对杨国忠道:“安禄山必能尽忠报国,朕可担保,你等不必再疑。”
杨国忠不敢再争,唯唯退下。玄宗自此竟以为边庭无事,又想着年事已高,正应该及时行乐,于是早晚与嫔妃、宫监、梨园子弟,征歌逐舞,十分快活。
又在华清宫中新置汤泉十六所,准备嫔妃等洗浴,建筑极其精雅。
每逢宫眷洗浴之后,池里的水退出御沟,流出街渠,其中簪耳钗环,行人时常能捡到,奢靡可见一斑。
天宝十年仲夏,玄宗与杨妃在骊山避署,宫中有殿,极其高敞凉爽,名曰“长生殿”。
七月七日夜,玄宗与杨妃同坐殿中纳凉,二人也不呼唤宫娥伏伺。
半夜时分,万籁俱静,杨妃叹道:“人间欢会,终有散场,怎能如天上双星,千秋万古常能相会。”
玄宗心怀感动,说道:“你我这般恩爱,岂忍言离?今夜你我二人索性盟誓,愿生生世世常为夫妇。”
玄宗、杨妃互发誓愿
杨妃点头道:“双星为证,愿来世再结夫妻。”玄宗大喜,二人于是互发誓愿,这就是白居易《长恨歌》中所咏:“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景。
后人又有诗讥讽玄宗:“皇后无端遭废斥,今行夫妇且乖张,如何妃子偏成宠,来世还期莫散场。”
自此,玄宗更加骄宠杨妃,这年九月秋,蓬莱宫中一颗多年不结果的柑桔结了二百多颗果。
玄宗大为高兴,亲自临视,命摘下果赐给各朝臣。
柑桔中有一个合欢果,内侍进上,玄宗喜得对杨妃道:“此果知道朕与妃子同心一体,所以结此合欢之体。”
杨国忠趁机献媚,说柑桔盛开是国泰民安之兆,合欢果更是非常祥瑞,应该大大庆贺。
玄宗心花怒放,选择了吉日,率众嫔妃及诸王到勤政楼亲视,与民同乐。
臣民士庶,男女老幼,拥集在楼前,好不热闹。
教坊中有一个叫王大娘的女子,身怀舞竿绝技,将一丈八尺长的一根竹竿,捧置头顶,竿儿上缀着一坐木山,让一小孩手扶竿节,上下出入其间,口中歌唱。
王大娘头顶着竿儿盘旋交舞,与小儿的歌声节奏相应,玄宗等人看了,大为称奇。
欢宴至晚上,楼上挂起各式彩灯,光华炫目,楼下百姓人声鼎沸,拥挤喧哗。
玄宗传旨令乐工李谟吹羌笛
玄宗传旨令乐工李谟吹羌笛,李谟自幼好吹笛,技艺精妙。
李谟到楼前,按着一支紫纹云梦竹的笛儿,呜呜咽咽的吹起来,果然是清冷幽脆,楼下沸腾之声顿消,万人皆侧耳定睛细听。
当晚欢会直到天明,玄宗经此通宵欢宴,更认为天下太平无事,丝毫不觉危险已临近,终日沉醉于歌舞中。
玄宗与杨妃后又创了一个游戏为“风流阵”,玄宗率小内侍百余人,杨妃率宫女百余人,在庭中排阵,两边各持竹竿戏斗。
当时的人们听说后,认为游戏暗含战争之状,已有不祥之兆。
再有,杨妃的一只爱鸟死去,是安禄山送的,妃心内伤感,时常一副泪容。玄宗见了杨妃模样,倒愈觉可爱。
宫中嫔妃纷纷效仿,梳洗后,故意在面颊上抹两行泪粉,美名叫泪妆。后人有诗道:“无泪装成泪两行,纵然妩媚也非样,马嵬他日凄惶态,可是描来做泪妆?”
再说范阳安禄山,时常想念贵妃等人,无奈被杨国忠所忌,不能入朝重续旧欢。
心想着只有夺国篡位,才得欢聚,便先想出了献马一招,试探朝廷动静。
玄宗见了献马的奏章,上面说有三千匹良马献给天子,由六千名军将护送。玄宗嘀咕道:“献马固然是美事,要这么多军将护送是为什么?”
把奏章交给中书省复议,杨国忠便说道:“如此多人马,有攻城夺地之势,安禄山心地难测,不可轻信,应降旨严责,破他奸谋。”
河南尹达奚恂有密奏到
玄宗犹豫,正此时,河南尹达奚恂有密奏到,说安禄山献马之事,实在可疑,千万阻止。
玄宗仍不信安禄山有诈,退朝后,在便殿便对高力士道:“禄山受我深恩,应不至于负我,上次辅琳去范阳回奏说安禄山忠诚无二心,难道忽然变了不成?”
谁知高力士平素与辅琳不合,趁此机会便把辅琳到范阳受安禄山贿赂,捏造谎言回奏的事说了。
玄宗大惊,问高力士怎么得知,高力士说前几天到辅琳家时,见书桌上有安禄山的一封书信,信中详细询问了朝中举动与宫中之事。
玄宗大怒,即刻传辅琳当面问讯,一面命高力士率领羽林军校到辅琳家中搜取信件。
高力士将辅琳与安禄山来往的私信,及所受的礼物尽行搜出。
查看信件时,凡涉及杨妃与安禄山言语的信,高力士却给销毁了。因此宫中私情,幸未败露。
玄宗见人赃俱在,怒不可遏,当即就要把辅琳处死。
高力士密奏,可将辅琳在内廷杀死,对外另编一个借口,以免声张出去引起激变。
玄宗点头,命将辅琳立地处死,对外只说是采买没有遵循圣意,所以赐死。
玄宗方知安禄山有异心
玄宗至此方知安禄山有异心,杨妃见事情到这一步,再不能替安禄山分辩,只有暗中叹息。
玄宗降旨,差中使冯神威带手诏到范阳,只说马行须在冬日,现在刚初秋,不必着急,到冬天再献。
冯神威来到范阳,安禄山早已知朝中发生的事情,心中十分恼怒,竟不出营接圣旨。
冯神威惊惧,勉强开诏宣读,安禄山稳坐胡床,并不跪拜。
读罢,安禄山满面怒容,开口道:“我好意献马,既是诏书如此,不要算了。”
接着又道:“到十月份,我不献马,也要亲自到京师看看朝廷政事,我也不写表文了,你为我口传即可。”
回京复命
冯神威不敢多言,唯唯点头,见安禄山也没有设宴款待的意思,只好星夜回京复命。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
本故事到此结束,文字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的,看客如果有啥想法,在评论区可以讨论起来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