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郭汝瑰,为国民政府出谋划策,却意外地助力中共在千里之外赢得了一场胜利,这令人难以置信,堪称莫大的讽刺。
这是美国一家报刊上刊登的一篇《一谍卧底弄乾坤,两军胜败已先分》。从这几个字就可以看得出来,郭汝瑰在解放战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个郭汝瑰到底是什么人?他在国民党里潜伏了这么多年,难道就没有人怀疑过他的立场?如果被人怀疑,他又会怎么处理?
书香之家
一九○七年九月,郭汝瑰生于重庆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由于家学渊源,郭汝瑰自幼发奋苦读,最爱与亲友畅谈国事,痛斥北洋军阀。
“五四”时期,郭汝瑰在胡子霖的影响下,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并逐渐走上了革命之路。
郭汝瑰天资聪颖,经堂兄弟郭汝栋举荐,未满二十就被黄埔军校录取,从此投身为国效力。
郭汝瑰在国民党执政期间,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蒋介石政权对他的统治是失望的。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年轻的袁镜铭,袁镜铭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袁镜铭听说郭汝瑰想要加入,就帮着郭汝瑰把入党的事情给办了下来。
不过考虑到郭汝瑰和郭汝栋是堂兄弟,上面也没有直接表态,只是说:还得再观察一下。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叛变,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进行了大规模的大屠杀。
此时的郭汝瑰很聪明地躲过了汪精卫政府的眼线。郭汝瑰在袁镜铭的引荐下,在组织的严格审查下,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那时,蒋介石不但对外部世界的共产党进行了残酷的杀戮,而且对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共产党更加痛恨。
郭汝瑰选择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入共产党,可见他的决心有多大。
但是蒋介石一向主张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主人。他不停地给地方军阀下达“清共”的指令。
郭汝瑰虽然瞒着表哥郭汝栋,但郭汝栋始终对郭汝瑰抱有极大的戒心,郭汝栋不想把这个烫手的山芋继续留在身边,所以,他建议郭汝瑰到日本军官学院学习,暂时躲起来。
郭汝瑰既愤怒又无可奈何,只好到国外避难,到了日本的士官学院学习。
郭汝瑰和郭沫若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火线入党”的,蒋介石叛变后,他们两个都被逼到了日本读书,日本对华侵略,他们两个都想要拯救自己的祖国。
他们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这就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共同特点,也是他们骨子里的正义和爱国精神。
抗战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一九三七年九月上旬,第十四师把罗店一带的防务交由第十二、六十七师负责,整师二旅四个团,分驻月浦后方十五里,南北塘口,顾家角及以南一带,排成一条直线,
以七十九团为纵深,等待他们撤退,然后再阻止日本人的攻击。
这时,第14师42旅的旅长曾粤汉,面对着日本人的狂轰滥炸,整日寝食难安。
霍揆彰深怕自己会错失重要事务,因此请求凌兆尧临时代理职务。然而,凌兆尧显得犹豫不决,面露难色,坚决拒绝了这个请求。
霍揆彰的目光随后落在了郭汝瑰身上。
郭汝瑰毅然决然地表示:“身为军人,为国捐躯是我们的天职,有何惧哉?我愿意接受这个任务。”
如此,两人便互换了职位。郭汝瑰头戴盔甲,踏过布满弹坑和火痕的泥土,徒步前往四十二旅的指挥中心。
郭汝瑰一到旅部,就和七十九师团的师长夏楚中通电话,弄清楚了目前的形势,立即对十四师的师长提出: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趁着他们攻击夏楚中的时候,我们从他们的右翼发起攻击,可以是一个团,也可以是一个旅,我愿意带去。”
师长拿不定主意,就让郭汝瑰去找罗卓英。罗却说:“这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必须一条一条地打下去,才能赢得胜利。”
郭汝瑰坚持道:“我们进攻,就是为了拖延时间。如果夜袭得手,击溃了敌人,就可赢得时间,就算不能消灭敌人,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失,拖延他的攻势,也为他赢得了时间,这和持久作战并无冲突。”
九月十五日,日本人的大炮、日机的炸弹和机关枪在郭汝瑰的指挥部里炸响,郭汝瑰微笑地对他的幕僚说:
“今天是我三十岁生日,能有那么多日本士兵给我贺寿,我觉得我很幸运。”
他的话还没说完,一枚炮弹就打在了指挥所上,溅起一片尘土。还好,没有发生什么意外。
一位参谋附和道:“旅长,战事已成,名利已不重要了。”
郭汝瑰取过一顶头盔,戴在头上,以示安慰:“别的我不管,但这头还是要管一下的,要不然,我们的责任就大了。”
所有人都是一脸的苦笑。日本人进攻的时候,都是先开炮,然后进攻。
郭汝瑰率领一个师在前面挡住了日本人的进攻。另一团作后备。一旦前线被攻破,马上下达后备部队反攻的命令。
日本人不停地突围,却又被后备部队反攻,一天几次。情况变得更加危险,有几次日本人已经逼近了指挥部,情况非常危险。
八十四团的师长邹毓南心急如焚,极力主张后撤。再不走,我们都要死在这里。”
郭汝瑰翻了个白眼,冷笑道:“只要我还在这里,没有我的命令,就不会后退!”说着,他命人取来一张纸和一张纸,在霍揆彰面前写道:“我八千健儿子兹殆尽矣。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
如果阵地存在的花,那我就活着去见均座。若是我的地盘失守,我便会战死沙场,尸骨无存,再也见不到你了。
将来中日战争打赢,你是名动天下的将军,当你乘船经过吴淞口的时候,若海上起了大浪,我便会来找你。
我这里有两只笔,请我的两个弟弟一人一只,另外我的老婆方学兰,作为纪念品。”
邹团长没有说话,而是回到了前线,继续指挥战斗。经过多日的激战,防线已经完全看不出原本的样子,而且还在向后移动。
然而郭汝瑰所在的旅指挥部却坚守阵地,没有撤退。右部第40旅和左67师胡琏旅的营垒都给炸塌了,两个旅的营垒都移到这里来了,于是三个旅共同指挥。
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胡琏接到一位团长的电话,说“打光了”,天天挨枪子儿,胡琏就在话筒里咆哮:
“那又如何?我也没子弹了!”郭汝瑰立即对胡琏说:“你不能这么对待玉伯(胡琏的名字)。
如果他们找借口没有弹药撤退,失去了阵地,那就是巨大的损失,到时候这笔账可就不好算了。你立刻告诉他,就说郭旅长送来的弹药已经到了,大家随便分配,赶快来领取吧。”
的确,42旅的弹药一送上来,阵地就稳定下来了。后来胡琏常和别人说起这件事,都要称赞郭汝瑰的镇定。
战斗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九月十九日,四十二旅被派往第四军,八千多人,现在只剩下两千多人,大部分都是伤兵和厨师。
36挺重机枪全部被日本人“三七”式机枪击毁,拼接后仅剩4挺。南塘口守军在沪作战十日,英勇奋战,上海民众深受感动,多次组织慰问团到此慰问。
宋庆龄、何香凝等人组成的慰问团,特地到四十二旅,特地为郭汝瑰送上一条毛线衫,以示对他英勇作战、战斗到最后一刻的鼓励。
怀疑
之后,淞沪战争结束以后,日本人发动南京之战,南京陷落,日本人认为中国人会屈服,可是他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日本人就把主意打到中华民国的临时首府武汉。
这时,陈诚被提升为武汉卫戍司令,霍揆彰则在武汉组建了54军,下辖十四师、十八师,他觉得郭汝瑰很有才能,便把郭汝瑰留在了54军。
蒋介石为武汉而向德国的参谋们咨询过,德国人提议在武汉周围建立一个环形的防线,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郭汝瑰却对此表示怀疑。
郭汝瑰说道:“武汉保卫战之所以采取这种迂回战术,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从南京一战中学到的经验……表面上,
我们虽然有重兵把守,但如果把所有的兵力都集中在一个圆圈里,那么,一旦被攻破,所有人都会全军覆没。”
郭汝瑰思索了数日,又拟定了一项武汉的计画,陈诚很快召集众将开会,对于德国顾问提出的环状防线,除了郭汝瑰,
没有人反对,他说:“我的看法还不够成熟,我看现在的计画,并不是改良,而是要全盘推翻。”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惊讶地看着郭汝瑰,郭汝瑰却不慌不忙地说:“如果我们在武汉的三个镇子上布下一个圆形的防御圈,一旦被攻破,我们的军队就会土崩瓦解......”
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地势,从武汉的边缘进攻,日本人好不容易攻破了武汉的边缘,却只能占领武汉,而我们却不会受到太大的伤害,而且还可以依靠群山作为掩护,和日本人打一场持久战。
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日本的机械化军队就不能对我们造成威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武汉的战斗中坚持下去,才能保存我们的有生力量,使我们的战争能够持续下去,日本人就不会再占领中国了。
陈诚很赞同郭汝瑰的意见,他说:“守住武汉,不在武汉发生战争。”
陈诚立即把这一策略告诉蒋介石,蒋介石欣然应允,很快,国民党军委发出一则通告:“武汉已经是我军的政治、经济和资源中心……固守武汉,不在武汉交战,是最好的策略。”
此后武汉战役的发展方向,与郭汝瑰的推测一致,即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会战以后,中国陆军由守势转入相持阶段。
一九四五年四月一日,郭汝瑰在军务厅里遇见一位旧识,黄埔军校同窗任逖猷。郭汝瑰记得任逖猷很久以前就是共产党党员了。
郭汝瑰来不及考虑自己的安危,趁机把任逖猷带到一个僻静无人的地方,问道:“你的人脉还在吗?”
任逖猷自然知道郭汝瑰所说的“关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不过出于谨慎,他还是答道:“这个,我可以问问!”
自此,郭汝瑰就一直在焦虑地等候着。数日之后,有一天晚上,他的房门被敲响了。新来的人,就是我们党的代表任廉儒。
郭汝瑰兴奋不已,总算是找到了自己的团队。他将自己这些年,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我要到延安去!”
董必武为能获得如此一位“大将”而兴奋不已,并亲赴青年路会见他。从那以后,郭汝瑰就在董老的带领下,收集到了最高级的情报。他的身份,只有董老、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少数几个人知道,别人是没有资格打听的。
一九四六年,经陈诚推荐,郭汝瑰加入国民党军队,出任国防部作战厅中将厅长。以郭汝瑰现在的地位,能够给他带来的消息,已经是非常重要了。
也许有些读者会说,这些年来,大家都没有对他产生过疑问?毕竟,消息泄露的太多了。
这是毫无疑问的。而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杜聿明。
杜聿明素来自恃用兵之道,却始终不能理解国军为什么会一败再败。杜聿明一次开会,愈想愈糊涂,竟指著郭汝瑰说:“郭小子,你准是共产党的特务,每次发的命令都让我们进了共产党的包围圈中!”
郭汝瑰自然不会接受这种“指责”。
杜聿明后来还亲自去蒋介石那里“告状”。他没有确凿的证据,就用两点来搪塞老蒋:
第一,郭汝瑰不好色;第二,郭汝瑰并不是一个贪婪的人,杜聿明为了证实这个说法,他家里的沙发都是补过的!
这句话激怒了蒋介石。毕竟,老蒋可不想承认,“好色”再加上“贪财”这两个字,就成了判断一名国民党军人的标准了。因此,杜聿明所说的,他非但不信,而且还骂了他一通。
去世
一九八一年,退休的郭汝瑰到杜聿明家里看望他,当时杜聿明已77岁,二人一见,就聊得很开心。郭汝瑰回忆往事,不禁对杜聿明问道:“当初,您干吗一定要称我为共党?
杜聿明对此不置可否,反问道:“那么,您究竟是不是共党?”
郭汝瑰接着说:“你既知我是共产党,为何不把我揭露出来?
杜聿明回答:“揭发了,不过没有成功。”
新中国建立以后,出于安全考虑,郭汝瑰的真正身份一直未被公布,他受到的对待,与当时的国军将领一样,都是以“投诚者”的方式对待。
郭汝瑰在随后的几场政治运动中,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但他从来都是敢说敢做,对党忠心耿耿,也不会和那些居心叵测的人勾结在一起。
一九八○年四月,郭汝瑰写信给中央组织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也表达了他多年的愿望:加入共产党。
郭汝瑰很快就接到了“准许入党”的通知,这是他的入党申请书。郭汝瑰也算是得偿所愿了。
郭汝瑰退役后回到四川,虽然已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但是他仍然十分关注部队的发展。
他曾经在重庆卫戍部队免费教授英语,并多次组织民兵进行军事训练,甚至在自己年迈的情况下,还亲身率领民兵登上高山进行军事训练。
因为房子比较老旧,单位专门拨出一大笔资金来改造房子,郭汝瑰却把这笔钱当作党费,毫不犹豫地交了上去。
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三日,九十岁的郭汝瑰在一场车祸中不幸去世。他的人生“充满了危险和丰富而又有深度”。
参考资料:
四海钩沉——郭汝瑰__卧底将军的传奇故事(一) 作者:叶介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