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最后的伙婚村落,近一半人家都是一妻多夫制,他们如何生活?

2025年04月04日21:23:04 历史 1769

文|史迁今若在

编辑|史迁今若在


在许多人印象当中,我国古代绝大多数朝代一直奉行的都是一夫多妻制度,直到1950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这种制度才彻底地废除。

但是为了尊重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些方面会做出一些放宽,像是苗族一些家庭当中依然存在着一夫多妻制,但是相关法律规定丈夫若是再娶妻子,要经过原配的同意。

除了这些常见的现象之外,我国四川某一个村子还存在着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甚至是一个女人有三四个丈夫,有人说这是女性幸福指数最高的地方。

四川最后的伙婚村落,近一半人家都是一妻多夫制,他们如何生活? - 天天要闻

这个村落为何还保持着这种风俗习惯?生活在这里的女性真的幸福吗?我国还有哪些别具一格的婚姻制度?

俄亚大村的一妻多夫制

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村落就是俄亚大村,村子里居住的村民大都是纳西民族,它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地处云南与四川的交界处。

俄亚大村周围的环境十分秀丽优美,更是在2021年被评为“四川最美古村落”,相比于它的风景优美,最让人好奇的还是他们的伙婚制度。

顾名思义就是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一个女人可以有几个丈夫,但是这些丈夫都是亲兄弟,剩下的还是几个丈夫一同抚养。

四川最后的伙婚村落,近一半人家都是一妻多夫制,他们如何生活? - 天天要闻

这种制度还要追溯到很久之前,俄亚大村十分的落后贫穷,不仅要去种地还要照顾家中,生产力十分低下,抵御自然灾害与生存压力的能力也十分低下。

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当时的人们就想出这个方法,兄弟几个一同娶一个妻子,不仅可以轮流种地,轮流照顾家里,大大减轻了当时生活上的压力。

虽然说的是结婚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间,不住在一起,而且生下来的孩子,每个人都视如己出,共同将孩子抚养长大,孩子对他们的称呼都是“爸爸”,只不过是按年龄区分。

四川最后的伙婚村落,近一半人家都是一妻多夫制,他们如何生活? - 天天要闻

而且为了充分保证女性的权利,在这些伙婚的家庭当中女性的身份地位是很高的,她们在家庭各种事情上拥有着绝对的主导权,女子负责安排家中事务的分工,照顾孩子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全国各地的发展都在迅速提升,俄亚大村一些村民在出去闯荡的时候,将新的思想带回去之后,伙婚的情况越来越少了。

特别是近些年来,俄亚大村的旅游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村民的生活质量一直在提升,年轻人彻底地抛弃了这种风俗习惯。

四川最后的伙婚村落,近一半人家都是一妻多夫制,他们如何生活? - 天天要闻

摩梭人的走婚制

俄亚大村是因为生产力低下才形成的伙婚制度,而摩梭人的走婚制度完完全全是因为文化形成的。

在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盛行的是母系社会,妇女在生产劳动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高,随着时期的发展,社会氏族制度逐渐转化成为父系社会,但是依旧有一些地区保留着母系社会制度以及相应的生活习惯

例如生活在泸沽湖的摩梭族人,许多人依旧奉行的是“走婚制度”和现在一夫一妻制度不同,两人在确定夫妻关系之后,并不是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而是白天各过各的,晚上男方前往女方家中生活。

四川最后的伙婚村落,近一半人家都是一妻多夫制,他们如何生活? - 天天要闻

适龄女子在家中的花楼上会有一间属于自己的花房,若是男女双方有意,经过商议之后,交换礼物之后便确定了两人的关系。

在女方生下孩子之后,孩子跟随女方姓在女方家生活,男方没有抚养以及教育的权利与义务,若是在相处一段时间之后,若是双方任意一方不愿意维持关系,经过双方商议之后便可以取消两人之间的关系,后续自由进行婚配即可。

由于男女双方日常不在一起生活,所以这种方式被称为“走婚”,这是母系社会保留下来最完整的风俗习惯之一。

四川最后的伙婚村落,近一半人家都是一妻多夫制,他们如何生活? - 天天要闻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摩梭族人也开始正常地进行婚姻生活但是绝大多数的女性还是喜欢走婚制度。

受到这种婚姻制度的影响,摩梭族小孩拥有多位母亲,甚至有些小孩都分不清究竟谁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作为家中的男性会承担起教育以及抚养姐妹孩子的责任与义务。

四川最后的伙婚村落,近一半人家都是一妻多夫制,他们如何生活? - 天天要闻

摩梭族人很少有人分家,无论是谁的孩子兄弟姐妹都会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抚养,若是家中有一个同辈姐妹生下一个女儿,那么其他的姐妹就不一定要遵循走婚,也不一定要去生孩子了。

正是这个原因,所以说摩梭族的人口增长率是整个民族最低的,但是这种方式极大地保证了母系家族基因的延续。

虽然说摩梭族的延续的是母系社会,但是他们并不是女性去统治管理男性,男性也不用屈从于女性,双方是平等的,没有什么高贵低贱之分。

四川最后的伙婚村落,近一半人家都是一妻多夫制,他们如何生活? - 天天要闻

结尾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奉行的都是一夫一妻的制度,但是少数民族中的人还是遵循着自己的风俗习惯。

例如藏族现在很多家庭依旧是保持着兄弟两人共同娶一个妻子的风俗,还有苗族不能与外族人结婚的习惯,以及布依族依旧保持着“兄终弟及”的转房制度。

四川最后的伙婚村落,近一半人家都是一妻多夫制,他们如何生活? - 天天要闻

不同的风俗习惯反映了不同民族在历史、文化、经济背景之下的独特性,也体现了我国民族风俗上的多样性。

您还知道哪些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

1.《津门网程默:秘访最后的伙婚部落——俄亚大村》——澎湃新闻

2.《俄亚大村:茶马古道上最后的马帮》——封面新闻

3.《摩梭人的走婚制:人类婚姻制度的未来?》——澎湃新闻

4.《上海小伙“嫁”入摩梭10年:感叹这里的婚姻观太先进了》——澎湃新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镜观·回响|铭记历史 致敬英烈 - 天天要闻

镜观·回响|铭记历史 致敬英烈

2025年4月2日,清明将至,人们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烈士陵园缅怀先烈。2025年3月27日,参观者在平津战役纪念馆的留言簿上留言“不忘历史 不忘初心”。
【蒲湖新语】清明怀远 砥砺精神 - 天天要闻

【蒲湖新语】清明怀远 砥砺精神

滨州职业学院化工与能源学院开展“追寻先烈足迹 赓续英雄精神”清明祭英烈政校企村联合主题党日活动滨城区第八中学开展“清明祭英烈 童心传薪火”主题实践活动“清明追思忆先烈 远足逐梦向未来”沾化一中举行励志远足活动博兴县第四中学组织开展“缅怀革命
江苏苏州一只边牧偷吃贡品胖成百斤?墓园回应:它已被“禁足” - 天天要闻

江苏苏州一只边牧偷吃贡品胖成百斤?墓园回应:它已被“禁足”

近日,江苏苏州一只边牧偷吃墓园贡品的新闻登上热搜,墓区贡品如何处理的问题也引发热议。4月5日,记者致电凤凰公墓,工作人员表示,边牧的主人是公墓管理处的一位大爷,已经和他沟通过了,目前狗已被“禁足”,不会再带到墓园了。对于“边牧偷吃供品胖成百斤”的说法,工作人员予以否认。首先狗本来就很胖,主人可能平时喂...
玉渊谭天丨中国为什么能全球第一个反制“对等关税”? - 天天要闻

玉渊谭天丨中国为什么能全球第一个反制“对等关税”?

4月4日,中方11箭齐发,坚决反制美国加征的“对等关税”。其中,中方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34%”和“所有”都引发了舆论场的广泛讨论。谭主回答几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1.为什么一次性对美加征34%关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凡表示,以这样的速度和幅度发布我们的反制措施,意味着中方已经提...
法国人怎么扫墓?你不知道的“法式纪念” - 天天要闻

法国人怎么扫墓?你不知道的“法式纪念”

让思念有了风的形状 清明时节 细雨纷纷 在中国,这是一个承载着思念、仪式与文化记忆的重要时刻。我们扫墓、踏青、讲祖先的故事、传承家的记忆。而此刻的法国,也许在春光明媚中悄然度过,....
毛新宇携家人清明回韶祭祖 - 天天要闻

毛新宇携家人清明回韶祭祖

据湖南省韶山管理局主办的天下韶山网消息,清明期间,毛泽东主席的孙子毛新宇少将携妻子刘滨、儿子毛东东、女儿毛甜懿回到韶山祭祖,慎终追远、礼敬祖先。
战犯的新生之路Ⅱ(185):杜聿明的迷茫 - 天天要闻

战犯的新生之路Ⅱ(185):杜聿明的迷茫

由于东北“剿总”原将领范汉杰等人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改造之路,下午的讨论会很快便结束了,得出的结论自然是国民党反动派自蒋介石起到具体的战役执行者,反动透顶,愚蠢透顶,竟然没有一个人能看出解放军伟大而神奇的决策,先打锦州,然后形成关门打狗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