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张无忌不肯收吗?是人家不肯被收!
张无忌自己想:“这四位姑娘个个对我情深爱重,我如何自处才好?不论我和哪一个成亲,定会大伤其余三人之心。到底在我内心深处,我最爱的是哪一个呢?”因为彷徨难定,于是“只得逃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尽想这些儿女私情作什么?”
家庭生活会破坏事业吗?未必。“他多方辩解,不过是自欺而已,当真专心致志的爱了哪一个姑娘,未必便有碍光复大业,更未必会坏了明教的名声,只是他觉得这个很好,那个也好,于是便不敢多想。他武功虽强,性格其实颇为优柔寡断,万事之来,往往顺其自然。”
这个“顺其自然”,就是张无忌生活态度的概括,也是他对待爱情的态度。
爱情天生是排他的。这些女孩子们,谁都渴望“一生一世一双人”。与另外几个共侍一夫,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只有当男主非常强势、非常能干,才会形成这样的模式。而优柔寡断的张无忌,没有这份本事。
于是他就让生活来替他选择爱情对象。
然后,小昭选择去当波斯明教的处女教主,离开了张无忌;周芷若练九阴白骨掌,堕入魔道,与张无忌的“武林侠义之道”相悖,退出了婚姻竞争;殷离“我的心,早就许给了那个狠心的、凶恶的小张无忌了”,认识到自己爱的并不是这个仁恕宽厚的张无忌,也离开了他;只剩下背叛父兄、民族、国家,不顾一切来追求张无忌的赵敏。
张无忌已经别无选择。
四女一男的模式,一般读者会默认为,男子才有选择权,四个女孩只能被动选择。其实,小昭为爱情而牺牲爱情,远走波斯;周芷若为自尊而牺牲爱情,退出竞争;殷离更“不识张郎是张郎”,清醒地知道“那个少年早就藏在她的心底”,不需要这个软弱的张无忌了;就是赵敏,也不是被张无忌选择,而是主动选择了张无忌。在这段多角爱情故事里,四个女孩都是主动者,张无忌才是那个被选择的——可以被选择,也就可以被放弃。
《倚天屠龙记》在元末历史为背景,写的却是现代人的思想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