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年,慕容评灰头土脸,手握40万大军,却打不赢王猛的6万秦军。潞川之战,燕军阵亡5万人,被俘虏十几万,秦军很快就攻克邺城,前燕灭亡。
40万燕军,还打不赢6万秦军,是慕容评太差,还是秦军太强?王猛、邓羌、杨安、张蚝这些将领能打没错,但慕容评也不是很差。燕军战败,是前燕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
说起慕容评,人们很容易想到一个典故:“贩樵鬻水”。潞川之战时,慕容评手握40万大军,却贪财吝啬,自己敛财,让士兵拿钱来买柴火煮饭,买水喝,导致燕军战败。
慕容评,真的这么差吗?非也,慕容评军事才能,以及行政能力都不差。慕容儁时代,慕容评经常领兵作战,冉魏首都邺城就是慕容评拿下。邺城之战,慕容评不但全歼魏军,还斩杀前来增援的五千晋军,威震中原。
行政才能,慕容儁驾崩时,慕容恪、慕容评是托孤大臣,辅佐小皇帝慕容暐。慕容恪军政才能一流,但经常跟慕容评商议,而慕容评也能很好完成任务,可以独当一面。
慕容儁、慕容恪时代,慕容评算得上是人才,战功显赫,政绩突出,是前燕的顶梁柱之一。那么,为何到了潞川之战,慕容评表现就这么拉胯?整个战斗,慕容评感觉在瞎指挥,在胡闹,葬送了慕容家的江山。
潞川之战,燕军战败,有某种必然性,这是前燕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慕容评军事能力不如王猛、邓羌,但一天就结束战败,全军溃败,则另有原因。
369年,桓温北伐中原,晋军4万,一路杀到枋头,距离邺城一百多里。慕容暐惶恐不安,慕容评、可足浑太后胆战心惊,一度想退回龙城。
桓温兵马不足5万,慕容评为何就害怕了?前燕内部不稳是关键。慕容恪时代的前燕,是中原第一强国,但内部矛盾尖锐,慕容恪靠威望压制,而不是真正去改革,导致前燕积重难返。
367年,慕容恪病逝,慕容评掌权,前燕这座纸糊的房子,危机重重。大臣悦绾推行改革,对鲜卑贵族、豪强、门阀动手,全面清查“隐户”,得到了20多万户。
20多万户,是什么概念?一百多万人,还只是差一年而已。国家财税、徭役想要有保障,必须能直接控制人口,否则一事无成。
悦绾清查户口,激化了矛盾,贵族、门阀、豪强怨气很大,悦绾暴毙而亡,改革被迫中断。接着,桓温北伐,沿途豪强改换门庭,前燕难以招架。好在慕容垂能打仗,桓温“爱惜羽毛”,否则前燕逃不过这一劫。
桓温北伐,前燕没有把握取胜,便请求前秦帮忙,条件是割让包括洛阳在内的虎牢以西地方。但是,慕容评食言了,他没有割地,让前秦天王苻坚找到征讨前燕的理由。
369年桓温北伐,慕容垂投奔前秦,王猛在370年东征,前燕如何抵挡。苻坚志在统一天下,这点与桓温北伐立威不一样。如此,慕容评只能全面动员,召集40万大军,全部带到河东,挡住王猛攻势。
《晋书》记载:“太和五年,又遣猛率杨安、张蚝、邓羌等十将率步骑六万伐暐。”
此次远征,秦军数量并不多,只有6万人,但全部是精锐。邓羌是号称具备韩信能力的名将,张蚝则是猛张飞,杨安、郭庆、徐成也是猛将。王猛,就是诸葛亮的化身,王佐之才。
燕军数量,按照《晋书》所说,有40万人。“暐遣其太傅慕容评率众四十余万以救二城,评惮猛不敢进,屯于潞川。”
40万大军,究竟虚报还是实数?前燕疆域辽阔,占据最繁华的华北平原,动员40万人没啥问题,战斗力另外说。燕军的精锐,有龙城骑兵,鲜卑本部兵马至少七八万,这是精锐所在。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慕容评知道自己不是王猛的对手,野战打不赢秦军,况且自己抵达河东之前,秦军已经夺取晋阳。如此,慕容评只好退守潞川,打防御战。
慕容评作战方案是持久战、消耗战,秦军劳师远征,经不起消耗,而燕军的补给线比较短,可以得到后方支持。再则,秦军内部矛盾并不少,王猛惩罚徐成,邓羌一度想找王猛决斗,开战后还讨价还价,让王猛做出妥协。
潞川之战,有点类似长平之战,燕军(赵军)不如秦军能打,但防守没问题,廉颇就是这么做。慕容评的防御战术没有错,只要他守住太行山八陉,确保自己粮道畅通无阻,坚守不出,王猛一点办法都没有。
诸葛亮能打仗,吊打司马懿,结果呢?司马懿就是不出来,铁了心拼消耗,诸葛亮只能撤退,因为没了粮食。慕容评是司马懿,王猛是诸葛亮,角色对得上。
慕容评的作战方案没问题,但前燕不是曹魏,慕容暐也不是曹叡。王猛早就料到慕容评会坚守不出,故而在燕军扎营尚未稳定之前,派郭庆率5千骑兵去袭击燕军的后勤部队,焚烧粮食、物资,让慕容评陷入被动。
物资被焚毁,40万大军如何保证补给,军心岂能不乱?“贩樵鬻水”,不排除慕容评有点贪财,但也是为了让士兵减少用度,先过了这一关,等待后方送来粮食与物资。
40万大军,并不都是精锐,许多都是强征而来。如果慕容评直接下令减少粮食开支,一日三餐“打折扣”,岂不是军心大乱?再则,一旦这么做,王猛就能洞悉燕军的真实情况,对战斗更加不利。
王猛烧了燕军物资,慕容评依然坚守,不跟秦军战斗,无论张蚝如何挑衅,燕军就是不出来。邓羌、徐成对王猛有怨言,王猛不许诺给邓羌隶校尉,邓羌就每天喝酒享乐,不听指挥。
战争就是拼后勤,40万大军开支太大,物资又被焚毁,慕容评陷入困境。前燕不是曹魏,内部矛盾太多,如今不但要承受秦军攻击,国内起义频繁,盗贼横行地方,门阀又不配合,慕容暐也弄不出粮食给慕容评。
此时,长平之战的场景出现了,前燕(赵国)先撑不住,慕容暐(赵王)等不及了,前线还不决战,后方就承受不起。秦国(前秦)为何就可以撑呢?白起军团得益于商鞅变法,以及雄厚的国力,比赵军能熬。王猛改革,让前秦从一个部落变成帝国,实力几何级增长。
打消耗战,秦国比赵国能熬,前秦也比前燕能熬,这是国力决定。慕容评不想打仗,但由不得他,慕容暐多次派人来催促,让慕容评赶紧决战,不要一直守着大营,躲避战斗,还消耗众多粮食。
慕容暐一定要打,慕容评就不能不打,只好率兵出城列阵,与秦军决战。燕军人多势众,而秦军因为邓羌、徐成、张蚝拒绝出战,王猛一度陷入被动,秦军没能快速取胜,还差点被反包围。
王猛见情况紧急,只好选择妥协,他亲自到邓羌的大营,许诺帮他争取到司隶校尉。此时,邓羌、张蚝、徐成正在饮酒,大口吃肉。得到许诺后,邓羌便满血复活,带着本部兵马投入战斗,慕容评惨遭失败。
《晋书》记载:“燕兵大败,俘斩五万,乘胜追击,所杀及降者又十万余,评单骑走还邺。”
燕军战斗阵亡5万,被俘虏十几万,其余溃逃,算是全军覆没。慕容评单骑逃回邺城,王猛乘胜追击,夺取城池。包括慕容暐、慕容评、慕容冲、慕容泓、可足浑在内的慕容皇族,都被打包送到长安,住进苻坚事先准备好的府邸,并得到相应官职,衣食无忧。
潞川之战,类似长平之战,前燕就没有获胜的可能。直接进行决战,燕军打不赢秦军,40万大军没多少精锐,况且秦军将帅都是强者。持久战、消耗战,前燕国力吃不消,王猛改革后的前秦,不是动荡不安的前燕可比。
燕军想赢得潞川之战,得有个前提,就是慕容恪推行改革,不搞和稀泥,提高前燕国力的同时,增强内部凝聚力。在此基础上,让慕容垂挂帅出征,应该能挡住王猛、邓羌,双方谁都奈何不了谁。慕容恪的才华,与王猛一个档次,但王猛做的事情,慕容恪不去做,结果是前秦统一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