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69岁的汤和拖着病体跪在南京皇宫。面对朱元璋赏赐的金银田宅,他竟开口讨要“淮河两岸未嫁女子百人”。消息传出,朝野哗然。这位与朱元璋同饮濠州水长大的兄弟,为何在人生终点自毁名节?
一、从放牛娃到国公:一碗饭换来的生死交情
1352年,濠州城外的破庙里,25岁的朱元璋捧着汤和送来的热粥嚎啕大哭。此时距红巾军将领汤和写信邀他参军已过去半月,这个未来皇帝正因饥寒交迫濒临崩溃。
“重八哥,跟我干!这天下总有我们兄弟一口饭吃!”汤和抹着脸上的刀疤——那是为保护朱元璋挨的蒙古骑兵一刀。彼时谁都想不到,这个给千户当小弟的朱重八,会在17年后让大明旗帜插遍中原。
1388年,汤和率军彻底剿灭倭寇,却在庆功宴上突然解甲:“臣愿用全部军功,换陛下准我回乡养老。”朱元璋手中酒杯一晃,酒水溅湿龙袍。此刻距离“胡惟庸案”血洗朝堂仅过去五年。
二、要钱要粮更要美女?汤和的“自污”三重奏
1395年正月十五,凤阳钟离县突然锣鼓喧天。返乡七年的汤和瘫坐轿中,却命人抬着十个装满铜钱的木箱招摇过市。百姓窃窃私语:“信国公怕是疯了,前日刚向皇上讨要三千亩祭田,今日又散财装阔?”
三日后,汤府管家带人闯进知府衙门:“我家老爷要选百名十六岁处子,三日之内备齐!”当夜,监察御史八百里加急密奏直抵南京:“汤和强抢民女,地方官员敢怒不敢言。”
御书房烛火彻夜未熄。朱元璋盯着案头《胡惟庸党供状》,突然放声大笑:“好个汤鼎臣!传旨:准选淮上良家女八十,赐奴婢三百!”
三、《明史》不敢写的暗局:当聪明人遇上屠刀
汤和次子汤𫐄在日记中记载:“父亲临终前夜,盯着院中晒盐的黔首妇人,突然老泪纵横:‘当年若不要这些女子,晒盐的就该是汤家妇孺了’。”
1395年八月,汤和病逝。朱元璋辍朝三日,追封东瓯王。而就在此前三个月,宋国公冯胜因“私藏兵器”被赐死;此后九个月,颍国公傅友德当着朱元璋面挥剑自刎。
南京鸡鸣寺的晚钟声中,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在密档里写道:“信国公索要美女次日,陛下撤走了凤阳的三卫驻军。”
四、历史暗河里的生存法则:功臣们的“保命密码”
比起被剥皮实草的蓝玉,汤和的“好色”堪称优雅。正如《明史》评价:“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
1403年,当朱棣的靖难军踏破南京时,汤和之女——被充入教坊司的汤氏后裔,因“太祖特赦令”得以保全宗祠。此时人们才惊觉,当年那百名“强抢”的女子档案里,赫然登记着开国武将们的遗属信息。
结语:
当朱元璋看着汤和的棺椁出殡,或许想起了1352年那碗救命的粥。帝王心术与兄弟情谊交织出的,是功臣主动戴上的“污名枷锁”。这段被《明太祖实录》刻意模糊的故事,藏着比《大明王朝1566》更惊心动魄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