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千年科举第一榜:天才只是入场券,章衡为何能独占鳌头?

2025年02月22日13:43:12 历史 1649

公元1057年,北宋嘉祐二年的科举考场外,文坛领袖欧阳修读到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惊叹不已,直言:“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这位令欧阳修甘拜下风的天才,正是年仅21岁的苏轼,然而,当放榜之日到来,状元之名却并未落在苏轼头上,而是归于一位后世鲜少提及的人物——章衡

历史上的千年科举第一榜:天才只是入场券,章衡为何能独占鳌头? - 天天要闻

这场被称为“千年科举第一榜”的考试,究竟有何特殊?为何连苏轼、程颢张载等旷世奇才都未能登顶?答案就藏在一场集改革、机遇与命运交织的历史洪流当中。

千年科举第一榜:为何是嘉祐二年?

嘉祐二年举行的科举考试,在漫长的中国科举历史上,获得了“群星璀璨之最”的赞誉,其产生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朝代知名的科举榜单,像唐代被称作“龙虎榜”的那次科举,还有明代的“洪武四年榜”,嘉祐二年科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重要方面。

人才密度空前:

在嘉祐二年这一榜科举中,出现了众多在不同领域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曾巩都在这一榜中高中进士苏洵虽是以布衣身份被荐举,但也与这一榜有着紧密联系。

历史上的千年科举第一榜:天才只是入场券,章衡为何能独占鳌头? - 天天要闻

此外,理学的重要奠基人程颢、张载也在这一榜中崭露头角,不仅如此,还有9位未来的宰相出自这一榜,比如吕惠卿章惇等。

这一榜可谓是文坛、政坛、思想界的三重盛宴,如此高密度的人才汇聚,在科举史上极为罕见。

文风改革里程碑:

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借着嘉祐二年科举的机会大力推行古文运动他坚决摒弃那种华而不实的“太学体”文风,倡导“文以载道”的文学理念。

历史上的千年科举第一榜:天才只是入场券,章衡为何能独占鳌头? - 天天要闻

在阅卷过程中,欧阳修态度十分坚决,对于那些文风浮夸的考生,他甚至写下“秀才剌,试官刷!”这样辛辣的批语,直接淘汰了他们。

通过这次科举,欧阳修成功地重塑了北宋文坛的审美标准,让文风朝着更加务实、有内涵的方向发展。

制度创新:

嘉祐二年的科举在制度上有一项重要创新,那就是首次实行殿试不黜落制度,在这之前,殿试是会淘汰考生的,但嘉祐二年开始,所有通过省试的考生都可以获得进士功名,只是排名有所不同。

历史上的千年科举第一榜:天才只是入场券,章衡为何能独占鳌头? - 天天要闻

这一举措起到了缓和士子之间矛盾的作用,同时也让朝廷能够更广泛地吸纳人才,为国家储备更多的可用之才。

主考官的铁腕与慧眼

嘉祐二年的考官团队,可以说是“史上最强伯乐”,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眼光,选拔出了众多优秀人才。

欧阳修(主考官):

欧阳修是凭借《醉翁亭记》而名垂千古的文坛宗主,但他在嘉祐二年科举中,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选拔人才的。

在阅卷时,他看到一份非常出色的答卷,以为是自己弟子曾巩的作品,为了避嫌,便将这份答卷降为第二,而这份答卷其实是苏轼的。

历史上的千年科举第一榜:天才只是入场券,章衡为何能独占鳌头? - 天天要闻

欧阳修对“太学体”文风的考生严惩不贷,他的诗《礼部贡院阅进士试》中“赖有群公识鉴精”这句诗,也道尽了他在选拔人才过程中所面临的艰难。

梅尧臣(副考官):

梅尧臣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梅”,他的诗歌主张“平淡”美学,这种美学观念与嘉祐二年科举改革所倡导的务实导向不谋而合。

在担任副考官期间,梅尧臣以自己的文学理念为标准,协助欧阳修选拔出了许多符合要求的人才。

王珪(副考官):

王珪后来官至宰相,他以骈文大家的身份参与到嘉祐二年科举的阅卷工作中,在选拔人才时,王珪能够平衡文采与政论的标准。

历史上的千年科举第一榜:天才只是入场券,章衡为何能独占鳌头? - 天天要闻

既注重考生文章的文采,又看重其对政治问题的见解,为选拔出全面的人才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被章衡“压制”的天才们都有哪些?

即使是在嘉祐二年如此严苛的选拔标准下,这一榜的考生名单依然如同是一部“宋代名人录”,其中有许多人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轼:

苏轼在嘉祐二年的科举中位列乙科,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后来在文坛上的成就,他凭借着《赤壁赋》《念奴娇》等一系列作品,奠定了自己在文坛的巅峰地位。

历史上的千年科举第一榜:天才只是入场券,章衡为何能独占鳌头? - 天天要闻

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极为赞赏,称他“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事实也证明了欧阳修的眼光。

程颢、张载:

程颢开创了“天理”学说,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张载则提出了“为天地立心”的关学纲领,他们二人的思想共同塑造了宋明理学的根基,对后世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曾巩: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醇儒”,他的策论以逻辑严密而著称,在嘉祐二年科举中高中后,曾巩的仕途也较为顺利,后来官至中书舍人,负责执掌朝廷的诏令,在政治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上的千年科举第一榜:天才只是入场券,章衡为何能独占鳌头? - 天天要闻

吕惠卿、章惇:

吕惠卿和章惇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他们在政治上有着很强的手腕和改革魄力,虽然后世对他们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他们无疑是那个时代的重要代表,他们的政治活动也成为了时代的一个缩影。

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些在历史上青史留名的巨匠们,在嘉祐二年当年的榜单上,都未能超越章衡。

章衡:低调的状元与历史的隐喻

章衡这个名字,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在嘉祐二年当时,他的才华得到了两极的高度评价。

苏轼的叹服:

苏轼对章衡的才华十分叹服,称“子平(章衡字)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

苏轼作为文坛巨匠,能给予章衡如此高的评价,可见章衡的才华确实出众。

历史上的千年科举第一榜:天才只是入场券,章衡为何能独占鳌头? - 天天要闻

宋徽宗的盛赞:

宋徽宗对章衡也有很高的评价,称他“内德温纯,外容庄重,翰苑词宗,国家梁栋。”

从宋徽宗的评价中可以看出,章衡不仅在文学方面有很高造诣,在品德和政治才能方面也备受认可。

章衡为何能夺魁?

综合能力至上:

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非常重视策论与经义,章衡的答卷以逻辑严密、引经据典著称,他特别擅长将儒家经典与实际事务相结合。

这种能力正好契合了欧阳修所倡导的“文道并重”的选拔标准,所以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政治素养突出:

章衡在仕途上历任地方和中枢的多个职位,他曾经主持过外交谈判,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出色的外交才能。

历史上的千年科举第一榜:天才只是入场券,章衡为何能独占鳌头? - 天天要闻

他还参与修订礼法,在这个工作中也体现出了他对政治制度和文化礼仪的深刻理解,章衡的这些经历,展现出了他作为“治世能臣”的全面性,与苏轼等人的文人气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时代的选择:

嘉祐二年的时候,北宋正处于积弊待革的时期,朝廷在这个时候更需要像章衡这样的“实干型”人才,能够切实地解决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而不仅仅是需要纯粹的文学天才。

章衡的能力和特点正好符合了时代的需求,所以他能够在这一榜中夺魁。

总结

嘉祐二年的科举,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科举制度的复杂本质:天才的文学光芒只是入场券,而最终的胜出者,须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章衡的“低调夺冠”,恰恰印证了欧阳修改革的前瞻性——科举不仅选拔文人,更在遴选治国之才。

千年已过,当后人惊叹于此榜的群星璀璨时,亦当深思:历史的评价从不止于才名,更在于谁真正推动了时代的车轮。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巷道里的 “中国脊梁”,原来是他! - 天天要闻

巷道里的 “中国脊梁”,原来是他!

近日一段贵州榕江抢险一线的视频让无数网友泪目这个背影被称为巷道里的“中国脊梁”这名只留下背影的战士被找到了!他叫马东升是武警贵州总队的一名战士7月1日武警贵州总队官兵深入贵州榕江县城的小区、巷道清淤排障马东升所在的任务地点在一处巷道内那里地势低洼、空间狭小还有一段长约25米、倾斜近45度的斜坡他回忆当时巷...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 天天要闻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合作,通过对甘棠箐遗址发掘出土的遗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约为距今30万年的木器,与木器伴生的文化遗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 天天要闻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1942年,新四军指挥部,粟裕看着手中的香烟盒,脸色平静,接连下达了多道重要命令:全军保持无线电静默,派骑兵,火速追上高级干部,让他们紧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个新四军的指挥体系,可能就被日军给一锅端了。粟裕将军究竟在香烟盒上看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 天天要闻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资区普查队发现两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桥——梅岭惠安桥和上仑石塔及水尾桥。它们不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节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有趣的民间传说。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 天天要闻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7月3日,一场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家国情怀的捐赠仪式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举行。捐赠人王晓思先生将其父亲——老战士、老党员、著名文艺工作者王云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贵抗战文物及史料,无偿捐赠给该馆永久收藏。把个人记忆、家庭记忆变为社会记忆王云同志(1920-1980)是一位经历丰富、贡献卓著的老战士和文艺工作者。...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 天天要闻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7月4日,香港培侨中学在校内举行活动,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据了解,培侨中学在2025年7月1日组织60名师生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天安门升旗仪式,并获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赠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编号2023-0205号)。图为迎国旗仪式。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7月4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