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怪事”,和周总理握手照片被人篡改,周总理却很支持

2025年01月03日14:52:03 历史 1581

参考资料:

1:1972年周恩来与尼克松握手照片里谁被抹去? 凤凰网

2:尼克松与毛主席会面的所有照片中,有一个人屡次被裁掉 档案

这是周总理最“不顾大局”的时刻!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惊动了全世界!

可谁也没想到,就在全世界都盯着中美两国接下来的走向时,却有人暗中搞事,在尼克松和周总理的握手照上“动手脚”!

不仅故意篡改,还将照片上的一个人删掉!

尼克松访华“怪事”,和周总理握手照片被人篡改,周总理却很支持 - 天天要闻

可谁也没想到,得知这件事的周总理非但不生气,反而给他们撑腰,夸他们做得对!

那么这些人到底做了什么,周总理为何要一反常态,反过头来支持他们的呢?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给新中国带来了美国人的友谊,震惊了全世界。

一时间,尼克松访华的新闻铺天盖地地展开,世界各国记者的目光,全都落在了北京

各家媒体争先恐后地发布新闻,可在已经发布的照片中,却有几张显得很“突兀”,在这其中,当属周总理和尼克松握手、毛主席与尼克松面谈的照片最为重要!

当时,美国所有报纸上都刊登了周总理与尼克松握手的照片,可和国内照片不同的是,美国版的照片,周总理身边竟然突然“多”了一个人!

尼克松访华“怪事”,和周总理握手照片被人篡改,周总理却很支持 - 天天要闻

在美国版照片中,周总理身后站着一个高大的男人,他是我国的翻译人员,冀朝铸。可在我国的照片中,冀朝铸的位置却变成了一小块空白,他被活生生从照片上抹去了!

难不成,冀朝铸的水平不够,在重要场合出了错,中央才故意把他抹去了?

实际上,把他从照片上删去的命令,的确是中央下达的,而且是周总理亲自要求的!

冀朝铸算得上是周总理的左膀右臂,他到底做了什么,才惹得周总理如此“不满”?

其实,周总理之所以这么做,竟是为了保护冀朝铸。

尼克松访华“怪事”,和周总理握手照片被人篡改,周总理却很支持 - 天天要闻

冀朝铸身材高大,可他的身高,却给他的工作带来了一些麻烦。在翻译时,为了听清楚,他经常需要身体微微前屈。

这个动作看似正常,可被照片记录下来后,却看起来不是这回事了。

在照片上,他的动作看起来像在弯腰鞠躬,在气势上被美国人压了一头。

如果是普通时候,一般人不会注意到这一点,但当时国内的环境紧张,周总理担心那群有心之人以此做文章,故意攻击冀朝铸,为了保护他的安全,总理才特地下令把他从照片中抹去。

尼克松访华“怪事”,和周总理握手照片被人篡改,周总理却很支持 - 天天要闻

在得知周总理的良苦用心后,冀朝铸很是感动,多年以后,美国人把没有处理过的照片送给了他,了却了他的一桩心事。

而和冀朝铸一样,还有一个人的身影,被从照片上抹去了但和他不同的是,这一次,是美国人动的手。

难不成,在这次访华中,美国人背地里酝酿着不为人知的阴谋?

这是始料未及的怪事,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有两个人被故意从照片上抹去了。

其中一人是中方的翻译,周总理担心那伙为非作歹的人为难他,为了保护他,特地要求把他从照片上抹去了。

尼克松访华“怪事”,和周总理握手照片被人篡改,周总理却很支持 - 天天要闻

而另一个人,则是一个美国人。

在尼克松和毛主席的握手与会谈的合影中,有一个美国人被多次抹去了。

这个人是尼克松随行的书记员,书记员的地位不高,在会谈中也没有太突出的表现,美国人为何要特地抹掉他呢?

原来,尼克松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安抚当时的国务卿罗杰斯。

尼克松和罗杰斯的外交政策可谓是大相径庭,且罗杰斯对中国有很多不满,但作为国务卿,尼克松自然不能把他一个人丢在美国,访华时,只好把他也安排在了自己的团队中。

尼克松访华“怪事”,和周总理握手照片被人篡改,周总理却很支持 - 天天要闻

为了让罗杰斯不至于“惹是生非”,尼克松只给他安排了少量和中国领导人的会面,更多的时候,他的工作时“陪伴尼克松夫人”。

而在和毛主席会谈时,罗杰斯也没有出席,本该是罗杰斯坐的位置,也被书记员占据了。

在中美领导人会面的重要时刻,国务卿不在场,反而是书记员在场,显然是在打罗杰斯的脸,尼克松不想和他闹得太僵,只好出此下策,把书记员抹掉了。

这次访华中,罗杰斯不仅没见到毛主席,就连和周总理的会见,七次中,他也只被邀请了两次。

尼克松的“不留情面”让罗杰斯一直耿耿于怀,始终不肯原谅尼克松。

尼克松访华“怪事”,和周总理握手照片被人篡改,周总理却很支持 - 天天要闻

尼克松访华期间的照片,中美各自在照片中抹去了两个人的身影,虽然原因不同,却都反应了两国当时各自的国情。

对于尼克松访华时照片被人修改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主页有更多精彩隐秘历史故事,欢迎点击头像查看,让你一次刷到爽!我们下期见。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 天天要闻

为什么曹操字“孟德”而不是“伯德”?看看古人名和字的讲究

与今天我们的名字不同,古人在起名字时,名是名,字是字。《颜氏家训》有言: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就是说“名”是用来区别彼此的,“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在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便有父亲给孩子取名,“三月之末……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
陈谷嘉同志逝世 - 天天要闻

陈谷嘉同志逝世

5月14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发布讣告称,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思想史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谷嘉先生,于2025年5月14日上午8时逝世,享年91岁。陈谷嘉陈谷嘉先生1934年5月出生于湖南宁乡,1959年8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并执教于湖南大学。1959年11月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师从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嗣后回湖...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 天天要闻

曹丕逼弟弟七步作诗,结果被一首诗怼得下不来台

曹操死后,他大儿子曹丕当了皇帝。这曹丕一直看自己弟弟曹植不顺眼,为啥呢?因为曹植太有才了,以前老爹曹操最喜欢他,差点让他接班。现在曹丕当了皇帝,越想越气:这小子留着迟早是个祸害!这天上朝,有个大臣打小报告:"陛下,您弟弟曹植整天写诗发牢骚,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 天天要闻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14日公开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8604部队和8609部队的留守名簿。5月14日,在日本东京,日本细菌战研究专家、滋贺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西山胜夫召开说明会。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5月14日,在位于日本东京的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工作人员展示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的留守名簿。新华社记者 贾浩成 摄...
民国人物张宗昌 - 天天要闻

民国人物张宗昌

给了我们所知道的很多负面形象,如荒淫好色、迎娶大批姨太太或残暴冷血,镇压劳工,,扼杀新闻自由、横征暴敛等等。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 天天要闻

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何要坚持“第二个结合”?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基础上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原创性贡献。其中“第二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筑牢了深厚文化根基、注入了磅礴精神伟力,更为我们党以彻底自我...
明朝奇闻:道士与皇帝的“长生不老”大冒险! - 天天要闻

明朝奇闻:道士与皇帝的“长生不老”大冒险!

在明朝嘉靖年间,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皇帝与道士”的奇妙戏码,简直可以用“道士驾到,皇帝傻眼”来形容!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这位名叫陶仲文的道士,以及他如何在宫廷中掀起一阵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