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1213,不能忘,不会忘!

2024年12月13日10:03:04 历史 1714
19371213,不能忘,不会忘! - 天天要闻

今天(2024年12月13日),是第11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城曾遭遇的苦难,不能忘。日本侵略者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不会忘。以史为鉴,吾辈自强!

从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

侵华日军在南京大肆屠杀

没有抵抗能力的无辜军民

南京遭受史上空前黑暗的六周

昔日繁华的古都变成人间炼狱

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坏

市内发生两万多起强奸、轮奸暴行

无数财物被掠夺

30万同胞罹难

1987年,南京初次统计大屠杀幸存者

当时认定的幸存者有1756人

近年来,这一数字逐年递减

截至今年12月1日

目前登记在册在世的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只剩下32人

19371213,不能忘,不会忘! - 天天要闻

江边的屠杀

幸存者正在凋零

但真相不应沉没

常志强,当时9岁

他目睹了

父亲、母亲、4个弟弟被杀害

姐姐被刺5刀后被强奸

他回忆

日本兵用刺刀戳向母亲胸口

最小的弟弟被摔到了地上,哇哇大哭

日本兵拿起刺刀

对着小弟弟的屁股就是一刺刀

挑起后抛了出去

三个大一点的弟弟扑上去

拽、咬日本兵

均被残忍杀害

19371213,不能忘,不会忘! - 天天要闻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在王府园指认当年亲人遇害现场

余昌祥,当时10岁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时

他已是个记事的孩子

想到亲人在浩劫中丧生

尽管过去了这么多年

他仍然悲痛万分:

“我父亲被日本兵拖去

叫他挑东西。

送过去以后,日本兵让他走,

结果一出来,

就用刀把父亲捅死了。”

19371213,不能忘,不会忘! - 天天要闻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余昌祥(右)注目凝视着南京大屠杀中遇难亲人们的名字

陈文英,当时12岁

如今的我们在黑白影像里

看到南京城堆满尸体的街道

对当时的她来说

是“脚底下走过的场景”‍‍‍‍‍

直到九十多岁的时候

陈文英还在怀念她的三姐‍

“我到现在仍然想她

小时候她对我最好

最心疼我。”

1937年12月

三姐的生命定格在了18岁

“多漂亮的姑娘

多好的姑娘

就给他(日军)糟蹋了

好好的一个人就没有了

人家讲她身上连一件布衫都不给她穿

连鞋子什么都没得”

19371213,不能忘,不会忘! - 天天要闻

九十多岁的陈文英接受回忆时,仍会颤颤巍巍留下眼泪

在当时

这样惨遭杀戮的同胞达30万

平均每12秒

就有一名同胞死于日军屠刀

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

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无数家庭破裂

被残害的

可能是父亲、是母亲

是丈夫、是妻子、是孩子⋯⋯

亦可能是全家

19371213,不能忘,不会忘! - 天天要闻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最后一滴奶》

但令人愤怒的是

日本右翼分子

妄图抹杀、歪曲历史事实

更有甚者

认为大屠杀根本不存在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任何人要否认

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

历史不会答应!

30万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

14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

19371213,不能忘,不会忘! - 天天要闻

2023年,一群孩子在纪念馆“哭墙”前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姓名描新。

87年过去了

历经劫难的南京

已改换新颜

今天的我们

重温昨日的历史耻辱

是为了汲取今日奋进的动力

看那《和平宣言》,字字铿锵——

和平发展,时代主题

民族复兴,世代梦想

龙盘虎踞,彝训鼎铭

继往开来,永志不忘”

19371213,不能忘,不会忘! - 天天要闻

这是2022年12月13日拍摄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

我们必须牢记历史

不只是记住民族的伤痛

更有那不屈的抗争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谨记:

吾辈当自强!

我们牢记历史

更不是为了宣扬延续仇恨

而是要以史为鉴

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

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19371213,不能忘,不会忘! - 天天要闻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雕塑

今天,我们以国家的名义

祭奠30万遇难同胞

无论你在哪个城市

如果听到警报声

无论你在做什么,都请停下来

为遇难同胞低头默哀1分钟

19371213,不能忘,不会忘! - 天天要闻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来源 | 人民日报微信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

监制 | 李金锋 李洁敏

主编 | 狄晓晶 赵东

编辑 | 魏娜

怀抱梦想、脚踏实地。点击关注大象新闻,获取更多优质资讯。

回复【客户端】获取大象客户端下载途径

回复【求助】获得大象帮媒体帮助

回复【商城大象商城优质好物等你来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 天天要闻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937年,徐温的养子徐知诰代吴称帝建国,国号为齐。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即是南唐烈祖。941年,李昪驾崩,子李景继位,改名李璟(916~961),即南唐元宗。南唐最盛
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 天天要闻

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房地产行业的‘三道红线’影响深远,但类比到车圈,不免有些‘望文生义’之嫌。” 文 / 巴九灵 汽车行业似乎正走向一场前所未有的收紧。 带动这种氛围的,是一则寻不见来源....
德国建欧洲最大军队,历史重演的第一步? - 天天要闻

德国建欧洲最大军队,历史重演的第一步?

6月27日,据媒体得到的一份法律草案显示,德国政府计划加快国防采购,以便使军队做好战斗准备。该文件称,德国军事实力的快速提升“绝不能因过于复杂的采购程序或冗长的授权流程而失败”,同时警告称,俄罗斯的军事目标可能不仅仅是乌克兰。此前德国总理在6月24日批准了一项预算框架,预计德国的军事总开支将从2025年的950...
抗战胜利80周年,特朗普该看到什么?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特朗普该看到什么?

无论特朗普是否会出现在9月3日的阅兵仪式上,就全世界来看,正义必胜!文 | 海上客“中方是否计划邀请特朗普参加九三阅兵仪式?”在昨天(6月30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日本共同社记者如此问道。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上周国新办介绍了关于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外国领导人的情况和安排。你的具体问题,我目前没...
和中国分庭抗礼?日本要开采海底稀土 - 天天要闻

和中国分庭抗礼?日本要开采海底稀土

在中国收紧稀土产品对外出口的背景下,作为资源贫国的日本决定“出道成为稀土生产国”,而他们的目光则聚焦于海底资源。据日经亚洲7月1日报道,日本计划于明年1月正式启动首个从近海矿床开采稀土矿物的试点项目。但不知是无意还是有心,在日本的相关报道中,似乎连篇累牍地都在强调有望解决“有无”,却无人在意“成本”。...
我们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从党安排!” - 天天要闻

我们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从党安排!”

今年11月,曾经的八路军女战士付瑞芝将迎来百岁生日。此刻再次回眸革命战斗中的烽火硝烟,抗战岁月无疑是浓墨重彩且令人铭记的篇章。1925年11月,付瑞芝出生在山东临沂苍山县(今兰陵县)涌泉村。
原来它与荔枝是早有世仇啊 - 天天要闻

原来它与荔枝是早有世仇啊

都在说长安的荔枝,我大吴越的杨梅表示不服。 当真不服。明朝的李东阳称杨梅“价比隋珠”,因为在京城想吃到它实在不易——荔枝运到京城,不过是“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