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被黑得极惨的文化名人,央媒却亲自下场为他正名

2024年11月17日08:52:03 历史 1579

Hi,我是阡陌,爱写书影评、人物、文史故事

他是被黑得最惨的文人。

估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流传甚广的话,“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

据传出自“万用语录库”+“怼人小能手”鲁迅

他是被黑得极惨的文化名人,央媒却亲自下场为他正名 - 天天要闻

网上还疯传郭沫若跪舔权力的名作品《毛主席赛过我亲爷爷》,高晓松在曾他的书《鱼羊野史》里提过这首诗。

另外一些传得眉飞色舞的故事,批判的就是他的“投机”“缺少文人骨气”“墙头草”“私生活混乱”等。

然而,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鲁迅表示:我没说过这句话!

查找鲁迅博物馆中资料,包括著作全编、译作全编及研究月刊等,他曾写过什么、说过什么,一目了然,却找不到这句话的出处。

2019年,央媒“中国历史研究院”亲自下场发表了一篇文章,澄清了与他有关的5个流言及真伪。

他是被黑得极惨的文化名人,央媒却亲自下场为他正名 - 天天要闻

原来他是一个这样的人。

1892年,郭沫若出生在四川乐山市一个殷实之家。20岁那年,他在父母的包办下,娶了大2岁的女子张琼华

但他对妻子并没有感情,新婚5天后就离开了家,两人也没有离婚,此后68年里,张琼华都是独自一个人生活。

1914年,郭沫若前往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学医,立志当救死扶伤的医生。

五四运动”后,他以笔为武器,支持“新文化运动”,发表了《死的诱惑》、《火葬场》、《黎明》等一系列新体诗,成为“异军突起”的文化新秀。

他是被黑得极惨的文化名人,央媒却亲自下场为他正名 - 天天要闻

1921年,随着他的诗集《女神》出版,不到30岁的郭沫若已名满文坛。但他却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

放着好好的文坛大师和高薪安稳的医生不做,回国参加革命。

他在大学任教之余,还在黄埔军校做宣传工作,后来参加了北伐,随军去前线参战。

国共合作期间,他与毛泽东、周恩来共事,结下情谊。

“四一二”事变后,已做到国军中将的郭沫若却放弃大好前程,辞官并写下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其反G命面目。

他是被黑得极惨的文化名人,央媒却亲自下场为他正名 - 天天要闻

在铺天盖地的白色恐怖下,郭沫若冒着生命危险跑去南昌参加起义,在最危险的时候参加了当时实力弱小的我党。

这是“投机”和“墙头草”行为吗?

恼羞成怒的老蒋悬赏3万大洋,要取郭沫若项上人头。

因为被追杀,郭沫若流亡到了日本。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却毅然决定回国参战。

为了躲避日本军警的监控,他瞒着妻儿悄悄离开。

早在1916年,他就已与一个叫佐藤富子的日本望族姑娘组建家庭,郭沫若给她取了个中文名郭安娜,两人育有四儿一女。

但他们的结合,终身都未获得安娜父母的认可和谅解。

他是被黑得极惨的文化名人,央媒却亲自下场为他正名 - 天天要闻

郭的不辞而别给安娜母子造成伤害,虽然不近人情,但初衷是为国参战,绝非故意“抛妻弃子”。

郭走后,日本当局恼羞成怒,彻底搜查他的住所,拿走书信。又将安娜关进监狱严刑拷打,一段时间后她才被释放。

刚开始两人还有通信,后来音信全断。

11年后,安娜听说丈夫下落后,便带着儿女来中国万里寻夫。没想到,却得到令她伤心欲绝的消息。

郭沫若已与于立群结婚,并生儿育女。对于郭回避的态度,她心酸地说:“我走!”退出了这段感情。

他是被黑得极惨的文化名人,央媒却亲自下场为他正名 - 天天要闻

郭沫若回国时,鲁迅先生已经病逝,中国左翼文化界没有领袖。

在周恩来的提议下,经中央讨论,确定了郭沫若为继承者,中国革命文化界的新领袖。

此后,他便成为一名“做文艺工作的政治家”,并不算是纯粹的文人。

他因此树立了“文艺要为革命服务”的观点,这也是他不为文艺工作者欣赏的原因之一。

后来,甚至疯传他写过“赛过我的亲爷爷”这篇低级马屁文,以及指出了其“确凿”出处:《郭沫若文选》第12卷第765页。

然而,事实却是《郭沫若文选》根本就没有编到12卷。

所以,马屁诗纯属子虚乌有。

他是被黑得极惨的文化名人,央媒却亲自下场为他正名 - 天天要闻

最初用这首诗黑郭沫若的人,恐怕“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吧。

黑郭,又何尝不是黑诗里要歌颂的人呢?

在特殊时期,郭沫若受到了周恩来的保护,避过了一些冲击。他本人也没有检举、害过别人。

可以说,在政治大节上,郭沫若并无亏欠。在私德方面,他情感丰富,有些关系处理得并不好,有些事情也做得并不足。

但身处那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代,许多男人有三妻四妾,很多文人大师也都是情史丰富,这也都是事实。

人无完人,不否认他身上的缺点,但也要去伪存真,不“为黑而黑”。

他是被黑得极惨的文化名人,央媒却亲自下场为他正名 - 天天要闻

end

幸得文史相依伴,从此阡陌多豁达

愿同频的人,都能在这里相聚,感谢您的阅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 天天要闻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极目新闻记者 王柳钦5月4日,极目新闻记者在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现场看到,虽然天空飘起了小雨,但门口还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铭记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游客在雨中排起长队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入口处,有市民携带电影《731》海报进行自发宣传。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龚...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 天天要闻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考古实证,秦始皇帝陵根据“若都邑”的理念来营建,都邑里有政治、军事,也有宫廷生活、文化娱乐。秦朝的休闲生活会是怎样的景象?5月4日,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寻古中国·探秘秦始皇陵》第四集《百戏水禽》带你通过考古研究新成果,对秦朝文化娱乐生活一探究竟。半裸陶俑究竟是什么人?秦始皇帝陵东南部...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 天天要闻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如果说全世界最会赚钱的人是谁?李嘉诚绝对排得上号。最近,他又一次把自己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前阵子那桩港口交易闹得人尽皆知,一边是国家利益,一边是家族资产,李嘉诚站哪边,大家其实心里都有点数。港口本来要卖给美国财团,还好有关部门及时叫停。
琉璃河考古队节日在岗:当“90后”遇上“3000后” - 天天要闻

琉璃河考古队节日在岗:当“90后”遇上“3000后”

房山区琉璃河镇,开满野花的草丛上,挖开了深浅不一的坑,每个都有专属的数字加字母编号。这处小型发掘现场,是3000多年前“北京城”的外城壕东段一部分。五四青年节,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一群“90后”考古人员面朝黄土背朝天,小心翼翼地刮去层层覆土,专心致志地在“护城河”底搜寻古人留下的蛛丝马迹。安妮娜在发掘现场复核...
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加强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征集保护工作 - 天天要闻

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加强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征集保护工作

新华社南京5月4日电 题: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加强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征集保护工作新华社记者郑冬睿、张晨光、陆华东摇开档案柜,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册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资料,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缪磊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
美国现在才知道,给中国强加的苦难越多,中国越是加速崛起 - 天天要闻

美国现在才知道,给中国强加的苦难越多,中国越是加速崛起

美国现在才知道,给中国强加的苦难越多,中国越是加速崛起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还原历史背后真相】很多人不理解,作为美国这个超级霸主来说,为何总是喜欢将苦难和威胁强加于其他国家。所以动不动就是开两艘航母战斗群过去威胁,或者极限施压,或者就是直接的战
【前沿精选】技术官僚、民粹主义和国际组织的(去)合法化 - 天天要闻

【前沿精选】技术官僚、民粹主义和国际组织的(去)合法化

前沿精选 学刊简介《国际关系前沿》是国政学人学术共同体发起创办的电子刊物,旨在述介国际关系领域具有开创性、前沿性、学理性、实证性、思辨性的研究成果,梳理国际关系领域主要期刊新近发表的学术成果,以此搭建了解国际学术前沿的便捷窗口。目前已更新至2025年第2期(总第20期)。 获取本期《国际关系前沿》全文渠道1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