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宋宁宗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宋廷再次启用在家赋闲多年的辛弃疾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当得知宋廷有北伐中原意愿时,年过六旬的辛弃疾像个少年一样兴奋。尽管韩侂胄以使前方作战无后顾之忧为由让辛弃疾坐镇京口,辛弃疾还是对北伐充满了无限的热忱。他登临北固亭,俯仰美色,豪情顿生: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两年后,辛弃疾六十六岁。辛弃疾意识到启用自己只是宋廷的幌子。自己的战争方略建议压根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再次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心中感慨万千,谱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开篇即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年逾六旬的辛弃疾为何要在自己的词作中反复提到孙权这个一千年以前的人物。当时宋廷的政治、军事状况让他无比怀念那个身被兜鍪铠甲,持戟奔击,将父兄基业不断拓展的少年。
让现代人无法接受或者好奇的是:“孙渣”、“孙十万”、“背刺王”为何会受到辛弃疾的追捧?
也许,今天的人,认认真真一读孙权,就会明白,他少年英雄,中年拓进,晚年刚愎,但终其一生都在为父兄基业而不断努力。无愧于英雄的称号。至于今人诟病的那些他的短板或者不堪,在当时情境下,都是可以说得通的。
02
就像上篇所说(详见《说三国33 | 孙吴的建国道路09:孙策托孤》),早在十五岁时,孙权就得到其兄孙策的刻意培养,先担任阳羡县长,接着察孝廉,举茂才都是当时标准的为官路径。然后孙权就经常跟随在孙策左右并参与内部事务的决策。建安四年(199年 ),孙权随孙策收得了庐江、豫章二郡,经过了军事历练。第二年,孙策遇刺死亡,孙权从孙策手上接过了父亲与兄长共同创造的基业。
曹操为了稳住孙权,表他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而孙策托付给孙权的,仅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五郡。
十九岁的孙权,面临的是动荡不安的局面:父兄遗留的心腹能否真心辅佐;庐陵太守孙辅、定武中郎将孙暠等宗室蠢蠢欲动,是否能和平解决;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庐江太守李术更是公开反叛,怎样快速平定。
孙权此时展现出一如既往的英雄气。上一秒,他还在为兄长的离去而大哭,下一秒,他就在张昭的提醒下,擦干眼泪,上马巡查检阅军队:你们的新主公乃孙仲谋也!
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
首先,孙权很快稳住最核心的班底。文有张昭,执掌政务,孙权便待张昭以师傅之礼。武有周瑜、程普,绝对忠于孙氏,孙权便委以重任,以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不仅如此,孙权还不遗余力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严畯、步骘、徐盛等始为宾客。更重要的是,年轻的孙权看到了孙策之死的本质。
孙策留给孙权五郡,主要依靠外来士族和孙坚旧部武力夺取的。和当地士族是对立关系。孙权调整了与本土士族的相处方式,争取到了以顾雍、陆逊为首的吴郡上族。并把孙策的女儿,一个嫁给顾雍的长子顾邵,一个嫁给陆逊。开始依靠人才众多的土著士族。
其次,对于宗室,孙权并没有手软。他与张昭共同召见孙辅,并将孙辅与曹操往来的书信给孙辅看,孙辅无言以对。孙权果断除掉了孙辅的近臣,并将其幽禁。直到数年之后,孙辅去世。而鲁莽的孙暠,只在虞对他警告下,就乖乖撤兵。
如果说孙权分部诸将,镇抚山越,是小试牛刀。那么消灭李术,则是孙权第一次向众人展示他恐怖而又卓绝的能力。
《江表传》记载说,孙策死后庐江太守李术不服孙权,公开反叛。孙权大怒下,先给曹操写信,以李术曾经率兵攻杀曹操所设的扬州刺史严象为由,要替曹操讨伐李术。接着孙权举兵攻李术于皖城。李术恐惧,坚守不出,后向曹操求救。早已收到孙权密信的曹操自然对李术没有伸出援手。最终皖城粮食乏尽人相食下城破。孙权用屠城、枭首这样残忍的方式宣告着自己江东新主的地位。震慑了整个江东。
由此,江东内部不安的主要因素,全部被剪除。孙策弥留之际那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后半句得到了印证。
03
巩固内部后,孙权展现出少年的意气奋发,将眼光放在了江东以外的区域。
荆州之地一直是孙氏垂涎的沃土。自孙坚开始就已经通过逼死荆州刺史王睿的方式,想据有荆州之地。只是当时孙氏没有政治根基,军事实力尚未形成羽翼,不得不依附袁术而对抗新任刺史刘表。最终,孙坚死于荆州之战。孙策与名士张纮商议要"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雠敌可报。"
孙权也是沿着孙策的方略,稳稳地推进。他五年三次讨伐江夏黄祖,不仅最终成功诛杀黄祖,更是吞并江夏郡大部,虏其男女数万。
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
十二年,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
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
几乎与此同时,一个问题始终在孙权脑海中盘旋:父兄基业,我要如何继承,长远发展?鲁肃恰当地来了。他在周瑜的引荐下,与孙权在榻上密谈。二人这段对谈完全是东吴版的《隆中对》。
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孙权立即约见鲁肃上来便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形势的战略。具体的战术则是先剿除黄祖,再进伐刘表,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夺取天下。或许从这刻开始,鲁肃在二十多岁的孙权心中埋下了称帝的种子。以后不管面对赤壁之战中投降派的威逼还是屡次在合肥吃亏,孙权都没有动摇过进取天下的决心。
04
有了周瑜、鲁肃等人的定心丸。面对曹操“与将军会猎于吴”赤裸裸的威胁,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与刘备联兵,共破曹操。周瑜以五万人于赤壁大破曹军。曹操嘴硬,留下一句:“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后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战败。从此,孙权一直在为《踏上对》,在为父兄基业与自己心里那颗种子不断寻求结果。甚至为了扩张,为了地盘,对昔日盟友以不光彩的手段,痛下杀手,背后一击。这也是孙权在千年以后后人们,风评不佳的最主要原因。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亲率大军围困合肥。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击败曹仁取得南郡。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遣步骘南征交州。
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修筑濡须坞以防曹操南侵。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攻打濡须坞,无功而返。
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率吕蒙、甘宁征讨皖城。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与刘备达成“湘水之盟” 。同年,孙权再次征讨合肥,遭遇了张辽的突袭。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煽动丹阳、鄱阳山越宗帅费栈、尤突起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孙权派贺齐及陆逊平定尤突、费栈叛乱。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再攻合肥。同时吕蒙袭取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吴将潘璋、朱然擒杀关羽。
黄初二年(221年),孙权迁都武昌。
黄武元年(222年),陆逊在彝陵大破蜀军。曹丕举兵三路伐吴,失败兵退。
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命贺齐等袭取蕲春。
黄武四年(225年),曹丕率军至广陵,无功而返。
黄武五年(226年),孙权进攻江夏。
黄武六年(227年),吴国诸将平定彭绮叛乱。
黄武七年(228年),“石亭之战”陆逊大败曹休。
05
其实,夷陵之战后,孙吴政权的疆域已经基本成型。北至庐江郡,南通日南郡,西达交趾郡,东临东海。孙吴政权已经从扬州四郡,发展成为横跨扬州、荆州(除了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尽归孙权)、广州、交州四州之地的庞然大物。
夷陵之战大胜,击退曹丕三路进攻,统治地域扩大而又稳固,看起来割据一方,自成一体的条件已经完全建立了。黄武二年(223)四月,陆逊和丞相孙邵率领群臣上表,劝孙权称帝,没想到孙权直接拒绝。
很多人说,是孙权太谨慎了。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黄武二年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可是,在这形势下,暗流涌动。一方面,刘备新败并未返回成都,蜀汉对孙吴的态度尚不明朗。是否再次兴兵,还说不定。曹魏伐吴虽然无功而返,但是孙权已经暂时向曹魏称臣。如果贸然称帝,曹魏的强大实力还是让孙权比较忌惮的。还要一个,孙权没有称帝的理由。
曹丕的称帝,每一步都合乎法理,况且,曹操早就按照王莽失败的经验,为儿子将称帝前的阻碍几乎全部扫除。曹丕只需要按住汉献帝的头,表演完三辞三让即可。刘备虽未掌握献帝,但是自己也是“帝室之胄”,只需在蜀地制造曹丕杀害献帝的舆论,登基不会有太多非议。孙权既没有手握天子,又无帝室血脉,法理上没有站得住脚的理由。
所以,虽然战胜了刘备,但孙权听闻刘备驻扎白帝,还是派遣使者请和,争取刘备同意。虽然刘备去世,但是继任者诸葛亮坚决贯彻孙刘联盟,让孙权在西线没有太大压力。尽管如此,孙权还在非常谨慎,他在耐心的等待。等到黄武五年(226年)七月,曹丕病逝,他乘机攻江夏,不克而还。一直再等到“石亭之战”陆逊大败曹休,曹魏受西线诸葛亮侵扰无力大规模南下,在决定登基称帝。
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孙权于武昌登基称帝,建国号为吴。孙权登基用的理由,汉室气数已尽,曹氏父子祸国,不是合法君主,皇帝位虚,自己这才登基称帝。
06
孙权与曹丕、刘备一样,新称帝的孙权更进一步展示出了积极进取的态度。
黄龙元年(229年),使校尉张刚、管笃出使辽东。
黄龙二年(230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黄龙三年(231年),孙权派太常潘濬与吕岱率军五万,讨伐叛乱的五溪蛮。
嘉禾元年(232年),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
嘉禾三年(234年),派陆逊、诸葛瑾等屯兵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往广陵、淮阳方向出兵,孙权再次率大军围攻合肥新城。八月,诸葛恪讨伐山越。十一月,潘濬成功平定武陵蛮夷。
嘉禾四年(235年)夏,孙权令吕岱督率刘纂、唐咨等人分兵讨伐庐陵“贼”李桓、路合。
嘉禾六年(237年),陆逊奉命督军征讨彭丹,平定。十月,全琮袭取六安,不克。后诸葛恪平定山越。
赤乌二年(239年),遣使者羊衜、郑胄、将军孙怡之辽东。
赤乌四年(241年)四月,派全琮攻淮南、诸葛恪攻六安,朱然围攻樊城,诸葛瑾攻柤中。
赤乌五年(242年),派将军聂友、校尉陆凯航行珠崖、儋耳(海南岛)。
赤乌六年(243年),扶南王范旃遣使献乐人及方物。
虽然被调侃东吴什么时候打合肥,什么时候就想要争天下。事实上孙权直到赤乌五年还在积极扩张。因为北上合肥多次被阻,他无奈下,将兵力都扩散到辽东与海南、台湾等地。这种扩张欲望,跟偏安一隅的南宋比,简直疯狂。这下终于能明白辛弃疾为什么要多次在北伐时提及孙权了。
07
都说孙权晚年昏聩,主要表现吕壹事件和二宫之争上。
孙权的第一任夫人是东汉尚书郎、徐令谢煚之女会稽谢夫人。后孙权又迎娶吴郡豪族徐琨之女徐夫人,欲让谢夫人屈居其下,谢夫人由此失意早卒 。过了几年后孙权又迎娶丞相步骘的族人步夫人。
徐氏最初嫁予吴郡陆氏的陆尚,陆尚殁后处于单身。后徐氏嫁给孙权后并不受宠。步夫人因性格不妒忌,又经常推荐美人,受到孙权喜欢。二人育有有二女全公主和朱公主。而孙权曾将庶长子孙登交由徐夫人抚养。
孙权称帝后,以孙登为皇太子,想立步夫人为皇后,但是太子和群臣认为应该立徐氏为皇后。孙权不得已下,干脆不立皇后,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多年。直到赤乌元年(238年),步夫人去世,孙权才终于追赠她为皇后。
黄龙元年(229年)四月,孙权称帝,一直到十年后,他才能无所顾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他封皇后、废立太子、杀大臣不会有太多的阻挡,真正的成为了一个君主。
制约孙权的,不是周瑜、鲁肃这些孙氏发家依赖的淮泗集团,而是另一股势力:江东本土士族。简单来说,主要是盘踞在江东顾、陆、朱、张等经营了数代之久的大族。
顾氏的顾雍在黄武四年(225年)就代孙邵为丞相。陆氏的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而名噪天下。朱氏的朱据在黄龙元年(229年),被任命为左将军。张氏的张温随未位列高官,但他却声名过于显赫,在民间深有影响。
早期,他们合作愉快,《三国志·吴志·陆凯传》说:“先帝(孙权)外仗顾、陆、朱、张,内近胡综、薛综,是以庶绩雍熙,邦内清肃。”《三国志·吴志·朱治传》说:“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干数。”说明吴郡的大姓与孙权合作的紧密。但是,孙权渐渐发现,淮泗集团旧人老的老,死的死,出现了人才断层的局面。而这个时候,占据要职的,大多成了江东的本土士族。
黄武三年(224年)孙吴的选曹尚书暨艳重点对三署的郎官进行了严格的考察。结果发现称职的郎官不到十分之一。这个结果遭到了大批大臣的反对,他们不断向孙权告状。最终,孙权以暨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为由令暨艳、徐彪自杀。
暨艳案乍看是一场试图澄清吏治的失败性尝试,实际上是孙权与江东士族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因为此时“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而且,暨艳上任后,陆逊、朱据、陆瑁、陆渭都曾多次劝阻他能通融就通融,不要那么严苛死板。最终,暨艳没有听他们的,导致自己反而成为了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约十年后的嘉禾年间(232年-238年),孙权又启用了一个叫吕壹的人,让他担任中书典校郎,监察中央和地方州郡文书事 。史书记载吕壹性苛惨,用法深刻。太子孙登多次劝孙权不要用此人,但是孙权都不听,大臣于是各个都如履薄冰。吕壹先是中伤建安太守郑胄,又告江夏太守刁嘉,接着陷害宰相顾雍与孙权的驸马朱据。但是,吕壹中伤建安太守郑胄,结果潘濬、陈表上言,郑胄得以释放;告江夏太守刁,在是仪坚持下,刁嘉方得以无事;吕壹陷害宰相顾雍,因畏惧潘濬放过了顾雍;朱据自我监禁,孙权亲自还其清白并处死吕壹。吕壹陷害的人都有惊无险,反而自己丢了姓名,这其实是不合常理的。
不管暨艳案还是吕壹案,还是后来的二宫之争中,贬黜朱据,骂死陆逊,流放虞翻,张温,顾谭,张休等人孙权所有这些动作都是全部对准了本地的世家大族,都是试图突破顾雍-陆逊-朱据的权力体系。这是他追求的大权独揽,也是他追求的制衡之术。
08
赤乌四年(241年),孙权呕心沥血培养了几十年的太子孙登死了。孙权和孙登像极了与朱元璋和朱标。早在黄初二年(221),孙权被册封为吴王的时候,就立孙登为太子。孙权对孙登寄予厚望,悉心栽培。孙权为他选了四个贴身之臣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张休是张昭的儿子,陈表是陈武的儿子,顾谭顾雍的儿子。这四人有淮泗旧部,有江东士族,关系平衡且微妙。但是,随着孙登的死,一切变得不一样了。
赤乌五年(242)正月,孙和正式被立为太子。同年八月,孙权立四子孙霸为鲁王。孙权让孙和和孙霸居于同宫殿中,而且没有正式区分等第和品级。后在大臣反对下太子和鲁王自此分宫别僚。但是太子和鲁王的争夺却越来越激烈。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滕胤、施绩、丁密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都支持鲁王。坐镇武昌的陆逊甚至多次上书坚决拥护太子,因此招致孙权强烈批评,竟愤怒交加而死。
赤乌十三年(250年)秋,孙权幽禁孙和。当时的骠骑将军朱据和尚书仆射屈晃等人用激烈的方式请求孙权释放太子,最终屈晃被遣回乡里。朱据被贬为新都郡丞,后被中书令孙弘作诏所害。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太子辅义都尉张纯都被处死。朝中有数十人受到牵连流放。七月,孙权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并诛杀全寄、吴安、孙奇等鹿王党。十一月,正式立第七子孙亮为太子。
这时的孙权已经马上70岁了。神凤元年(252年)二月,病重的孙权将太子托付诸葛恪及中书令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后,在这年四月去世。估计孙权不会想到,自己死后因为太子年幼,在“二宫之争”内乱后,又出现了诸葛恪、孙峻、孙綝先后专权的局面。直到永安元年(258年)景帝孙休上位,这场长达18年的内乱才彻底划上句号。
09
早先,孙权劝吕蒙要多读书学习,吕蒙认真学习。后鲁肃过寻阳,和吕蒙交谈,对他的进步吃惊,吕蒙说出那句“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吕蒙死后,孙权给陆逊历数过往的肱骨,他说:“公瑾破孟德,开拓荆州,没人能和他匹敌。子敬便及大略帝王之业,后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操,此二快也。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短,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子明少时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不知道此时的孙权,是否会怀念那个周瑜、鲁肃、吕蒙俱在,相互学习,不断进取的局面?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评价孙权时,用了一句“句践之奇”,意思是孙权虽屈身向曹魏称臣,忍辱负重,但也能选贤任能,最终成就霸业。不知道陈寿是否有意,勾践正是灭吴的主人公。陈寿和现代网友一样,也认为孙权晚年杀戮过重,而且二宫之争上的处理,最终为王国埋下了种子。裴松之对此做了经典的反驳。他说孙权即使在二宫之争中一直力挺孙和,到头来继承孙和位子的还是孙皓?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吴国还是会灭在他手上。所以裴松之给出的破解之法是孙亮和孙休都不早死,然后不立孙皓……老实说,朱元璋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我说,我们要认真的读孙权,看他少年挥斥方遒,中年纵横捭阖,或许就能理解辛弃疾的哀叹。我们更要从孙权晚年刚愎自用中,窥探他的困境。像伟人的“当今惜无孙仲谋”、“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两句感叹,尤其适合去更加深入的了解晚年的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