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本人所有,搬运、转载必究】
他既然能力出众却为何愿意,跟着出身比自己低的刘邦?
在秦朝末年,沛县是一个位于帝国边缘的小县城。这个县城中有着许多有权有势的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萧何。
萧何曾担任过沛县的主吏掾,这相当于县级的组织部长。他是一个勤奋好学、思维敏捷的人,对历代的法律和制度都有深入的研究。
除此之外,萧何性格温和,善于交际,结交了许多三教九流的朋友,包括泗水亭长刘邦、屠夫樊哙、车夫夏侯婴等。
在这些人中,萧何对刘邦的态度最为特殊。他从一开始就十分欣赏刘邦的非凡气度和不凡的风骨,尽管在四十多岁时,刘邦还只是一个不事生产的地痞流氓。
尽管刘邦的出身并不显赫,但萧何看到了他身上所具备的领导才能和魅力,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
有一天,刘邦在押送犯人时发生了意外,他逃到了芒砀山。这时,萧何发挥了组织部长的特有本领,暗中操作,使得刘邦的家眷没有受到牵连。
随着陈胜吴广的起义,各地豪杰云集响应,沛县的县令也想借机投靠起义大军。萧何这时又展现了他的智谋,他建议县令将那些被迫落草的英雄豪杰召集回来,以此来增加自身的影响力。正因如此,刘邦等人得以离开芒砀山回到沛县。
然而,当刘邦刚到城下时,县令却突然反悔,萧何和曹参深感危机,他们想爬墙出城与刘邦会合。
这时刘邦写了一封告全县乡村父老书,轻易地激起了民愤,众人纷纷指责县令的背叛行为,最终将他杀死,刘邦顺利入城。
在沛县的父老乡亲们推举刘邦成为首领的过程中,萧何的作用不可忽视。尽管刘邦一再推辞,认为萧何更适合担任这个首领,但萧何却因为一件事,而决定死心塌地地跟随刘邦。
一次偶然的机会,萧何看到刘邦在洗澡时,腿上的几排黑痣,他感到十分惊奇,并上前询问,细数之下发现正好有72颗。
在先秦的传说中,赤帝的脸上正好有72颗黑痣,这一发现,让萧何深信不疑,他认为这是天意的安排,预示着刘邦将成为未来的D王。
因此,当进入沛县之后,萧何坚决支持刘邦成为他们的首领。
自此之后这个开国君主和第一文臣的组合开始了他们共同奋斗的历程。他们双剑合璧一路升级打怪最终建立了强大的汉帝国。这段历史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萧何究竟在刘邦称帝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在公元前208年,项梁集结了20万大军起义。两支军队联手,决心共同对抗秦朝的B政。在众多将领的约定中,项羽向北救援赵国,解围巨鹿后,从北路向西进攻秦国;而刘邦则从南路西进向关中挺进。
当两路军队在战胜秦军后,谁最先攻入秦都咸阳,谁就将成为关中王。刘邦因此率领军队勇往直前,他的军师是张良,而萧何则坐镇后方,负责整个后勤的调度与保障。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萧何跟随刘邦进入咸阳。
当城内的将士们面对秦都宫殿的壮观和街市的繁华,不禁陶醉其中,他们纷纷乘乱抢夺金银财物。甚至连刘邦也难掩好奇之心,趁空闲时间跑到秦宫去参观。他为华丽的宫室、古怪的摆设、成堆的金银珠宝、骏马珍奇玩物以及一群群的美女而眼花缭乱,甚至产生了贪恋秦宫的念头。
然而,萧何与众人不同。当他进入咸阳后,他立刻赶到秦丞相的御史府,并派兵迅速包围了丞相御史府,不准任何人出入。
通过这些行动,萧何使得刘邦对全国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风俗民情等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这也充分展示了萧何的深谋远虑和卓越的智慧。
就在刘邦攻入咸阳后不久,项羽也率领大军进入关中。在经历鸿门宴事件后,他在2月份进入咸阳城,自封为西楚霸王,背弃了原先的约定,强行将刘邦封为汉王,并将偏远的巴、蜀、汉中之地交给他治理,建都南郑。
为了阻止刘邦东进,项羽将关中地区一分为三,但由于力量悬殊,他不得不采纳萧何、张良等人的建议,选择隐忍并退入蜀地,在那里休养生息、招揽人才,等待时机再与项羽一争高下。
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烧毁了栈道,表明自己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这一行动使得其他诸侯王的士兵感到安心,纷纷选择投靠刘邦。正是在这个时候,韩信加入了汉营,成为萧何手下的一个仓库管理员。
在两人合作的过程中,萧何逐渐发现了韩信的杰出才能,因此他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担任要职。然而这些建议并未引起刘邦的重视。
数月之后,由于汉军中许多士兵不愿意继续留在蜀地而选择了逃离,韩信也因为一直未能得到刘邦的重用而心生去意。
得知这一情况后萧何毫不犹豫地骑马追赶并将他带回来面见刘邦。经过萧何的一番陈述和解释,刘邦终于下定决心提拔韩信并让他担任了大将军一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的由来。
在公元前206年,刘邦领军离开南郑,通过一种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成功占领了三秦之地。在此期间,萧何一直负责在后方筹集军粮和确保后勤的稳定。当刘邦成功攻占三秦之地后,萧何也随着战局的演变,从汉中地区转战至三秦地区。
当时的关中地区,由于连年的战争,已经变得满目疮痍,咸阳城被项羽的军队焚烧了三个月,成为了一片废墟。然而,萧何在抵达关中后,立即投身于抚慰百姓的工作中,尽其所能地收拾着战争留下的残破局面。
萧何是一个深思熟虑且有着卓越组织能力的政治家,他知道重建关中地区的重要性。他明白,想要稳定这个地方,首先要解决的是民生问题。因此,他开始着手恢复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尽可能地让百姓恢复正常的生活。
此外,他还让百姓自行推举年龄在50岁以上、有德行且能做表率的人,任命他们为三老,每乡一人再选各乡里的三老为县三老,辅佐县令,负责教化民众,同时免去他们的徭役,并在每年的年末赐给他们酒肉。
为了确保政策的实施和百姓的权益,萧何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他组织了专门的团队来管理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保障了粮食和其他物品的供应。
他还注重教育的发展,建立了学校和图书馆,提高了百姓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同时,他注重了社会的治安管理,加强了治安队伍的建设,保障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然而,当刘邦率领大军在前线与项羽军队激战时,他对萧何的疑虑开始逐渐加深。他多次派使者去慰劳萧何,这使得一个儒生对萧何产生了怀疑。
这个儒生向萧何建议说:“如果大王左右将领将诸大夫中年轻力壮的谒告你授予官职跟在郎将、校尉之后一起出发去进攻荥阳一带的盗贼;
进攻方向荥阳并收缴魏的贮藏在水边的稻米;扼守敖仓等处要道;大王又派兵向断绝楚军粮道的大路进发;大王在彭城一带调头向西挺进;那么汉军就占据了有利地形。
大王向北可以收复黄河以北的地区;向南可以收回荥阳、敖仓两处要塞。而且刘邦也日益向西进军并越过函谷关向西进入关中收复三秦地区——如此足能扼制住敌军的颈喉地带了。”
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建议,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了刘邦的军帐下,刘邦得知后大为欣喜。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成语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却鲜有人知的是,他后面还有一句竟能让无数人感叹?
在公元前203年,项羽和他的楚军由于连年的征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粮草短缺,兵力严重不足,这使得他们几乎陷入了绝境。
相比之下,刘邦的汉军在萧何的坐镇下,得以从关中地区源源不断地获取粮食和兵丁,最终消灭了项羽的军队,平定了楚地。
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称帝,他坐在洛阳南宫的大宴上,与群臣欢聚一堂。
在欢声笑语中,他深情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并指出了三位最重要的谋士:张良、萧何和韩信。他称赞这三个人都是杰出的天才,是他能够取得天下的关键因素。
此后,刘邦决定将都城定在长安,并委托萧何在咸阳重新设计并营造都城,将其命名为长安。
长安城的建设耗费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东西两方殿宇规模皆高敞,尤以前殿最为豪华壮丽。
刘邦巡视后并不满意,认为太过奢华,但萧何认为,天下尚未平定,因此可以继续营造宫室,以显示天子的威严。
直到600年后,萧何后人屠戮刘邦子孙满门?
在刘邦称帝之后,为了巩固西汉政权,他开始着手处理那些当初被迫分封的异姓王。
韩信作为武将第一人,成了他首要的目标。韩信被人诬告想要谋反,于是刘邦听从陈平的计策擒拿韩信,将其贬为淮阴侯,软禁在洛阳。
然而,韩信却趁刘邦外出平叛时与叛军暗通款曲,想要里应外合诛杀刘邦。这引发了吕后的不满,她找到萧何商量对策。
萧何得知后内心百感交集,因为韩信是萧何一手提拔的,但现如今却要亲手做出违背誓言的事情。
最终,萧何为吕后献计,将韩信骗入宫中并杀死他。这就是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由来。
在韩信被杀之前,他曾提到蒯通,一个曾经教唆他举兵自立的人。蒯通是个诡辩之士,韩信出于知遇之恩并未听从他的建议。这可能是因为他感激刘邦的知遇之恩,或者他认为当时天下大势已定,自己无法与天命抗衡。
在韩信被杀后,萧何并没有表现出怜惜之情,反而冷冰冰地说了“为国锄奸”四个字。
这可能是因为萧何知道韩信并没有谋反的行为,更没有什么不法行为,这一切都是刘邦因为猜忌而采取的行动。也许对于萧何来说,国家的利益始终是最重要的。
在萧何自污之后,他更加谨慎恭敬。刘邦知道萧何的忠诚和功绩,但他也明白萧何手中所有的权力都是自己赋予的,因此他能够把控萧何,不让他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尽管如此,萧何在大是大非面前仍然是堂堂正正的大汉忠臣。
在历史的变迁中,萧何的后人和刘邦的后人在角色上发生了变化。宋武帝刘裕是刘邦的后人,而齐高帝萧道成则是萧何的后代。刘裕建立的南宋政权最终被萧道成的南齐所灭,这表明了萧何和刘邦两人的恩怨蔓延了很长时间。
回顾萧何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刘邦的成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智慧、眼光和决断力使得他成为大汉最杰出的宰相之一。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对国家的治理上,更体现在对国家忠诚和智慧的传承上。他的故事和智慧将永远流传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