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掌德国这艘大船的老宰相俾斯麦下台后,很快德国就被一个敌对的大国联盟所包围,基本上被孤立了。这时的德国国内也很紧张,和某某国家必有一战的声音到处都是,结果就是,没过几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真就爆发了。
那俾斯麦下台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为啥当时正在强力崛起的德国会一步步的陷入孤立,进而走向战争呢?
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一直是历史学的研究热点,为啥呢?因为弄清楚这个问题后,或许对所有正在崛起的大国都有启示。
今天我也来凑个热闹,聊聊这个问题。
俾斯麦
好,时间回到1890年,这一年老宰相俾斯麦下台了。俾斯麦大家都知道,他就像个大家长,德意志帝国的一切事情都是他来做主,德国能统一,统一后的德国能够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中享受20年的和平崛起,基本上就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但是呢您也别急着佩服,为啥呢。因为俾斯麦的这个人的局限性也很突出。
在当时的普鲁士,许多人对俾斯麦的颐指气使、咄咄逼人是很厌恶的。1866年,一位大学生朝上班路上的俾斯麦连开两枪,但没有打中要害。听到这个消息,俾斯麦的母校柏林大学的一位教授居然说:“这么大的国家,难道就买不到一把准一点的枪吗?”
另外,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有过一个评价。他说,俾斯麦下台后,留下了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只能依靠大人物替自己做主的民族。
这个评价是非常中肯的。整个德意志民族是这样,那精英阶层呢?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那些容克贵族呢?这些精英阶层虽然比普通民众的认识水平要高,但在当时也好不到哪里去。
而且,俾斯麦这个人从来不培养队伍,也故意不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底下人。
俾斯麦建立的那一套复杂的大陆联盟体系比如“三皇同盟”、“三国同盟”等等,很有效,很厉害,但里面的东西太复杂,别人不要说操作,连理解起来都不容易。
有时,俾斯麦犯了拖延症,结果就是所有政府机关都得停下来等他。讨厌俾斯麦的下属干脆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德国的拿破仑”。
俾斯麦故意把同盟体系设计得极端繁琐,根本不在意继任者能不能把它们维持下去。这已经不是严肃的政治行为了,而是街头艺人变魔术。
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后果就是俾斯麦一下台,德国就有了大麻烦。
我们知道,一战前的大俄和奥匈帝国是死对头,但俾斯麦的操作是先和奥匈结盟反对大俄,另一方面又和大俄签订了德俄互不侵犯条约。
新上台的德皇威廉二世和他的政府班子觉得这不是自相矛盾,这不是两面三刀嘛,我们堂堂德意志第二帝国怎么能这样呢。
威廉二世
教员不是说过要搞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嘛。
德意志帝国的新领导人就把这个思路放在外交上了,解决的办法就是一刀切,把关系搞清晰。德国既然和奥匈是结盟关系,那好,德俄两国就不能再搞什么互不侵犯了,原来的条约废除。
这样一来确实很清晰了,但大俄立刻就恐慌了,因为德奥摆明了要联合对付它。那它怎么办?法国不是被德国打败以后一心要复仇吗?正好和法国结盟。所以在1894年法俄正式结盟,德国被夹在中间,战略环境一下子恶化了。
那德皇是傻吗?他为啥这么做呢?、
其实很简单,德国的新领导人只看到自己实力强大,根本就没有看到这种强大带来的危险。
在国际关系里面,你快速强大起来的时候,别人肯定不放心,特别是当你的体量特别大的时候,这时别人遏制你是一种本能。
这种情况下你和别人的关系越复杂,和别人的利益捆绑越深入,人家反而越没办法动你。但等你把这种复杂关系一刀切的时候,人家要对付你也简单了。
而且这时的德国把复杂关系一刀切不光是和俄国,而是一条道走到黑,最后结果是和周围大国一一闹僵,只留下一个朋友,那就是和它结盟的奥匈帝国。
但是,德国新决策层的错误只是把复杂关系一刀切了吗?
当然不止。
德皇和他的政府还有一个常犯的错误,就是过度追求威望,也就是过度的追求国家的外在形象和地位。
你要去读外交档案的话,会发现俾斯麦时期的外交档案极少提到“威望”这个词,但之后的档案里“威望”成为一个高频词。
很多历史书说德国1900年前后搞的“世界政策”,说是要争霸世界,到处抢殖民地。但说穿了,德国要的可不全是什么殖民地,而是要通过殖民地来彰显自己的大国地位,说白了,最终要的还是威望,还是要各国承认德国的强大。
而这直接导致德国和传统强国英法抢殖民地的时候特别高调,把原本就不大好的关系搞得更紧张。
另外,为了追求威望,德国也动不动的秀肌肉。除了欧陆最强的德国陆军外,还着重重建了海军,这个真的是触了英国的逆鳞,但德国真有什么重要的海上目的要保护吗?没有,多数情况就是为了显示“我是个大国,我很重要”。
我们举个例子,看看著名的摩洛哥危机中,德国的表现。
本来,英法哥俩已经商量好了怎么瓜分摩洛哥,但是德国迫不及待的就冲过去,说我在那里也有利益,凭啥不问问我的意见?
就这样,一下子和英法顶起来了。这场危机的结果,就是让本来是世仇的英法开始形成准同盟关系,共同对付德国,而德国面对英法两大强权的联合,最后一刻退缩了。
所以你看,为了比较虚的国家威望,反而把重要的战略利益给丢了。这就是俾斯麦之后德国犯的另一个战略错误。
讲到这里,你一定会问:为啥没有了俾斯麦的德国会犯这样的错误,德国政府就没有聪明人了吗?
这就要说到当时德国整个国家的心态了。
我们都知道,德国位于欧洲的中心地带,西部是法国,西班牙,南部是意大利,东部毗邻波兰,俄国,战略环境恶劣,自古就是大国斗争的主要战场。德意志的分裂也是欧洲长久以来不会爆发大规模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时的德国是各大国的一个重要的战略缓冲空间。
但是帝国宰相俾斯麦,对内使用关税贸易同盟,整合内部力量。对外奉行“铁血政策”,以强硬的手法,通过三次对外战争,统一了全德。并且通过自己高超的外交手段给新生的德意志帝国带来了二十年的和平时间,使德国快速崛起,一跃超过当时周边所有的国家。
如果你是一个德国人,过去的两百年里常受欺负,而现在不一样了,德国不光统一了,实力增加的也是最快,所有老对手都被自己远远的甩在了后面,你会不会产生出强烈的德意志民族的优越感、自豪感,你会不会特别希望能够得到世界的承认。
但外界的承认有那么快吗?你看看其他大国,一方面提防德国,另一方面也确实没太把它当回事。做的特别过分的就是世界老大英国。
我们举个例子,1900年,英国正和南非的布尔人打仗,有一艘德国民用轮船在开往南非的路上突然连人带船被英国海军扣押,据说是怀疑船上有违禁品。英国这个行为当然违反国际法,德国政府强烈抗议,但没有用。
这艘船被英国扣了多长时间?整整两个多星期,但没有检查出任何违禁品,最后放行,不了了之。
在德国人看来,这件事太过分,如果自己是个小国也只能认了,但德国现在已经强大了,为啥还要受这样的欺侮呢?
所以德国人一方面自豪,一方面又委屈,情绪反差特别大,就想让外界快点承认自己的大国地位。
整个民族都带着这种心态做事情,当然容易犯错。
而且这种心态还产生了强烈的强硬偏好的民意。什么叫强硬偏好?就是政府只要对外强硬,舆论就喝彩,对外有一点点妥协,舆论就开骂。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多国家都有,但当时德国尤其厉害。
对于俾斯麦这样一位战略大师,他去世以后人们记住的只是他强硬、“铁血”的一面,而他背后那种精细打算、隐忍妥协根本就没人再提。
俾斯麦的名言“我们德国人除了上帝以外谁也不怕”被到处引用,但德国人选择性的忘了这句话的下半句:“正因为这种对上帝的敬畏,使我们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那面对这种汹涌的强硬偏好的民意,德国决策层怎么样呢?
实际上,俾斯麦之后的德国政府里没有一个人能驾驭这样的民意,只能任由它泛滥。决策层被民意推着往强硬方向走,由一个错误走向另一个错误。
所以你看,俾斯麦下台后的德国之所以很快陷入战略上的困境,关键在于德国整个国家在心理上和战略思维上都没有成长。一旦强人不再,整个国家的“巨婴”本色就暴露出来。
另外,结盟与遏制,并不能真的让别国屈从于自己的意志,只会加重双方的恐惧与猜疑,引发军备竞赛,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希望通过这一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对今天的大国外交,看的更清楚些。
如果你有一点点喜欢,请长按点赞和点个免费的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