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菊梅:47岁为科研拔光所有牙齿,入伍61年,享受上将待遇

2023年10月08日11:26:02 历史 1695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在一座安静的医院走廊上,一位女性病人坚定地表达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请求:“医生,请把我的所有牙齿都拔掉!”医生听后不禁疑惑,她已经摘除了阑尾和扁桃体,如何能接受拔掉所有健康的牙齿呢?医生试图劝说她考虑后果,但她坚决不移。这位女病人名叫陈菊梅,她的坚决决心背后,隐藏着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陈菊梅:47岁为科研拔光所有牙齿,入伍61年,享受上将待遇 - 天天要闻


1925年,陈菊梅诞生在浙江天台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家庭经济拮据,加上时局动荡,作为女孩,她面临着诸多阻碍,因为当时的社会并不鼓励女性接受教育。然而,陈菊梅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她的父母认为,她拥有非凡的天赋,如果能够接受教育,也许可以有所作为。因此,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他们用尽家庭积蓄,坚决将陈菊梅送进了学校。


陈菊梅:47岁为科研拔光所有牙齿,入伍61年,享受上将待遇 - 天天要闻


陈菊梅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她刻苦学习,如海绵吸收老师的教诲。放学后,她不仅迅速完成家庭作业,还主动分担家务和田间劳作,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初中时,一次夜晚,邻居的叔叔突然病倒,急需送医。陈菊梅亲自帮助将叔叔送到医院,但因为路途遥远,时间拖延,最终,叔叔不治身亡。这一悲剧深深触动了她,也唤起了她的内心决心。


陈菊梅:47岁为科研拔光所有牙齿,入伍61年,享受上将待遇 - 天天要闻


陈菊梅看到,村里有许多人因肝病而苦不堪言,而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很多人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不幸丧生。这时,一个念头在她心中逐渐清晰:她要学医,要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来减轻人们的痛苦,拯救他们的生命。


陈菊梅:47岁为科研拔光所有牙齿,入伍61年,享受上将待遇 - 天天要闻


她的动力无比强大,学习更加刻苦,1945年,她以杰出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医学院。大学期间,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毕业后,她加入了上海第②人民医院传染科工作,凭借卓越的医术和出色的服务态度,很快崭露头角,受到了医院领导的赏识。


陈菊梅:47岁为科研拔光所有牙齿,入伍61年,享受上将待遇 - 天天要闻


当时,中国的传染病研究相对滞后,为了培养人才,医院决定选派医生到苏联格勒医学院学习。陈菊梅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她远赴苏联,积极努力,甚至废寝忘食,最终提前一年完成了全部学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全满分。


陈菊梅:47岁为科研拔光所有牙齿,入伍61年,享受上将待遇 - 天天要闻


这个突出的表现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他们竭力挽留她,并承诺为她提供高薪且有前途的工作机会。然而,陈菊梅坚决拒绝了这些诱惑,她坚信自己是中国人,她出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回国报效祖国。


陈菊梅:47岁为科研拔光所有牙齿,入伍61年,享受上将待遇 - 天天要闻


回国后,陈菊梅主动请缨,前往解放军302医院工作,这家医院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传染病医院之一,传言行人路过都会避开,生怕被传染。陈菊梅所在的传染病科被戏称为“病毒窝子”,因为她们经常接触传染病患者,稍有不慎就可能感染。


陈菊梅:47岁为科研拔光所有牙齿,入伍61年,享受上将待遇 - 天天要闻


然而,陈菊梅毫不胆怯,她坚信只有亲临一线,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疾病,更好地救治患者。1960年,她正式入伍,成为部队的医生,她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加沉重。当时,中国肝病患者众多,每年有数十万人因肝病而丧生。看着这些宝贵的生命因肝病而消逝,陈菊梅的内心痛苦不堪。


陈菊梅:47岁为科研拔光所有牙齿,入伍61年,享受上将待遇 - 天天要闻


她向领导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我想建立一个传染病实验室,以降低乙肝病的死亡率。”当时的医疗条件简陋,检测手段落后,治疗肝病困难重重。陈菊梅带领团队进行了反复研究,最终发现了一种可以降低乙肝患者转氨酶水平的药物,那就是中草药五味子。这一发现使她欣喜若狂,她迅速投入到研究和试验中,为了争分夺秒,日夜不停。她的执着和毅力最终使她们成功研制出治疗肝病的新药,挽救了大批患者的生命,将肝病的死亡率从原来的百分之八十五降低到百分之三十八。


陈菊梅:47岁为科研拔光所有牙齿,入伍61年,享受上将待遇 - 天天要闻


她的杰出贡献为她赢得了23项荣誉,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军队医疗成果奖”,还获得了二等功。她的职级是正军级,享受着上将级别的待遇。然而,陈菊梅毫不松懈,为了传染病的研究,她在达到退休年龄后,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了十年。


陈菊梅:47岁为科研拔光所有牙齿,入伍61年,享受上将待遇 - 天天要闻


2003年,非典突如其来,中国陷入了恐慌。年近80的陈菊梅再次挺身而出,亲自到一线进行检测,研究治疗方案。她编写了《肺炎防治手册》,通过中央电视台传达预防和治疗信息,使民众的恐慌情绪得到缓解。


陈菊梅:47岁为科研拔光所有牙齿,入伍61年,享受上将待遇 - 天天要闻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中国陷入了一场大灾难。陈菊梅再次主动请缨,前往灾区,研究和部署防疫工作,以防止传染病爆发。她的坚定决心和专业知识让国家放下了心头大石。


陈菊梅:47岁为科研拔光所有牙齿,入伍61年,享受上将待遇 - 天天要闻


2021年,陈菊梅因病去世,享年96岁。她的家人遵照她的遗愿,将她的遗体捐赠给医院,用于医学研究。她用一生奉献医学事业,为中国的传染病研究和患者的救治贡献了无数。陈菊梅,她的一生是崇高的,伟大的。她就像顽强的菊花和坚韧的梅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 天天要闻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邻居的瓷盘"六十万啊,这瓷盘怎么又回到了李老头家里?"我望着邻居家墙上那熟悉的花纹,心里五味杂陈。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这小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多少人的命运都在那场改革浪潮中被重新书写。我们这些"国企大军",转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闻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蒋志格 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寻崩,葬祭如亲王礼。免襄王亲来朝贺。 按《明大政纪》:天顺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诰谕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归西宫。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皇后汪氏复为郕王妃。癸丑,郕王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 天天要闻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极目新闻记者 王柳钦5月4日,极目新闻记者在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现场看到,虽然天空飘起了小雨,但门口还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铭记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游客在雨中排起长队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入口处,有市民携带电影《731》海报进行自发宣传。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龚...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 天天要闻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考古实证,秦始皇帝陵根据“若都邑”的理念来营建,都邑里有政治、军事,也有宫廷生活、文化娱乐。秦朝的休闲生活会是怎样的景象?5月4日,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寻古中国·探秘秦始皇陵》第四集《百戏水禽》带你通过考古研究新成果,对秦朝文化娱乐生活一探究竟。半裸陶俑究竟是什么人?秦始皇帝陵东南部...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 天天要闻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如果说全世界最会赚钱的人是谁?李嘉诚绝对排得上号。最近,他又一次把自己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前阵子那桩港口交易闹得人尽皆知,一边是国家利益,一边是家族资产,李嘉诚站哪边,大家其实心里都有点数。港口本来要卖给美国财团,还好有关部门及时叫停。
琉璃河考古队节日在岗:当“90后”遇上“3000后” - 天天要闻

琉璃河考古队节日在岗:当“90后”遇上“3000后”

房山区琉璃河镇,开满野花的草丛上,挖开了深浅不一的坑,每个都有专属的数字加字母编号。这处小型发掘现场,是3000多年前“北京城”的外城壕东段一部分。五四青年节,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一群“90后”考古人员面朝黄土背朝天,小心翼翼地刮去层层覆土,专心致志地在“护城河”底搜寻古人留下的蛛丝马迹。安妮娜在发掘现场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