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2月4日(正月初十)抵达石嘴山镇,适值马福祥58岁诞辰。马鸿逵到礼拜堂为父亲念经追悼。马福祥曾任绥远都统,在当地威望较高,但当地民众尚不知其已去世。得知消息后,当地父老民众有上千人赶来集聚礼拜堂祭悼,气氛十分悲壮。
经过了十八天的艰苦跋涉,历尽千辛万苦,马鸿逵终于由包头回到了宁夏。1933年2月7日,马鸿逵部抵达宁夏城。士兵们举目一看,宁夏城内到处是坷垃、瓦砾,一派荒凉景象。民国已经成立二十多年了,而宁夏一些中年男子的脑后,还拖着一条大辫子。缠足的中青年妇女也随处可见。原省主席马鸿宾组织宁夏省政府官员及群众出城沿途数里迎候,举行了欢迎仪式。
宁夏地处中国西北边陲,绵绵贺兰山脉南北走向,巍峨的六盘山座落在南端,成为天然屏障。奔腾咆哮的黄河冲过黑山峡流入宁夏境内,穿中卫,走中宁,又从青铜峡口冲出,逶迤于银川平原,最后北出石嘴山流入河套平原出境,自南向北纵贯宁夏八百里山川,形成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塞上江南”。晚唐诗人韦蟾有《送卢潘尚书之朔方》诗云:“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队铁衣鸣。”
宁夏历史悠久。灵武“水洞沟”遗址向人们揭示,早在三万年以前,古人类就在这里生息。春秋战国时代,这里是羌戎等少数民族游牧的场所。公元前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屯垦拓边,大规模移民到宁夏,开凿“秦渠”,为宁夏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曾多次出巡宁夏,当时开凿的“汉渠”,至今浇灌着万顷良田。党项族在这里建立了西夏王国,形成中国历史上宋、夏、辽鼎立,长达近二百年的“三国演义”。元朝时期,由大食、波斯等地东来的“回回客”开始迁入宁夏。
明朝,蒙古鞑靼、瓦剌各部落日渐强大,经常南下骚扰北方边境。明王朝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万里边防线上,设置了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偏关、固原等九个边防重镇,总称“九边”,屯兵驻守。“九边”不设地方行政建置,实行军事卫所制。公元1376年,明朝设立宁夏卫,后升为镇,是明九个边防重镇之一,镇城就是今之银川。明朝时期对宁夏镇进行大规模修复扩建。宁夏城郭高三丈五尺,基阔二丈。并环城引水为池,池深二丈,阔十丈,有水四时不竭,产鱼鲜、菰莆。宁夏城有六门,曰:清和、镇远、德胜、南薰、振武、光化。
六门均建有城楼,城四角建有角楼。清和、镇远、光化、振武门之外建有月城。南薰、德胜门外建有关城,时称南关、北关。南关门曰“昭阳”,北关门曰“平虏”。关门之上均有门楼。另外还有八十五座悬楼,七十座铺楼,整个城郭门楼、角楼、悬楼、铺楼之设,达一百七十一座,雄伟工绝,一显九边重镇之威武。宁夏镇下辖七个卫,卫下设千户所。其中宁夏前卫、左卫、右卫都在宁夏城及其附近,后卫即在今之盐池县,中卫即今之中卫县。明王朝将全国各地大批的“回回”安排在这里“屯戍”,使这里形成全国最大最集中的回族聚居区。1643年11月,李自成派兵围攻宁夏城,宁夏总兵率全城官兵投降,明朝在宁夏的统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