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出炉的?作者胡福明这样说

2023年01月02日20:39:02 历史 1089

很多人都知道这篇曾经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文章,但是并不知道这篇文章的原作者是谁,这篇文章又是如何出炉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出炉的?作者胡福明这样说 - 天天要闻

光明日报是当时第一个发表这篇文章的报纸

一、这篇伟大的文章的作者,原来是个无锡人;他从一个家贫上不起学的孩子,一路成长为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

2023年1月2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作者、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福明病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出炉的?作者胡福明这样说 - 天天要闻

胡福明教授

胡福明1935年7月(阴历6月19日)生于江苏无锡,家境贫寒。幼年时他家里只有3亩田,全家8口人吃不饱饭,只好另种了地主的1亩半租田。又赶上抗日战争时期,家里时常青黄不接,小时候看书,晚上连煤油灯也买不起。

勉强上到了初二,家里交不起学费了,眼看就要退学。这时候一个老师对他说:“你的学费以后从我的薪资里扣吧。”这样胡福明才能继续读书。

后来知道,那个帮他的老师,原来是一位地下党。

到了1955年初,胡福明无锡师范毕业、入了党,被分配到江苏省总工会干部学校工作。

有一天,接到了一个国家发的通知:要求具有高中文化的青年干部都要报考大学,因为国家建设经济要培养人才。

胡福明很兴奋就在南就报了名参加考试,结果被北京大学录取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出炉的?作者胡福明这样说 - 天天要闻

胡明福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在大学里,胡福明一方面听中文系新闻专业的课程,还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哲学系的旁听,就这样开始了哲学启蒙。

好事终于落到了勤奋的人的头上。

胡福明大学毕业时,北大的领导把他保送到了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人大毕业后就直接分配到了南京大学哲学系。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固然是时代的产物,但为什么首先却是胡福明写出来?敏感加上时代责任感!

1978年5月11日,胡福明正和老婆在学校筒子楼的过道里做午饭,突然从收音机里收听到了他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播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出炉的?作者胡福明这样说 - 天天要闻

胡明福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夫妻俩的兴奋之情那是溢于洋表。

不过这篇文章从胡福明写出第一稿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差不多又是一年的时间了。

那胡明福为什么要写这篇当时非常有“风险”的文章呢?因为当时正是两个凡是一统天下,社会上极左思潮流行的时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出炉的?作者胡福明这样说 - 天天要闻

胡福明后来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正面临着一个历史的伟大转折,旧的理论和指导思想需要否定,新的理论和指导思想要及时出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正是这样的政治敏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胡福明开始思考写下这篇伟大的文章!

这篇文章实际上分为三个部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普遍原则,在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等领域,以及路线方针政策上都适用,都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原则。

2.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不是正确的,也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才是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范畴。

3.从上面的理论出发,胡福明大力批判“天才论”、“顶峰论”,实际上是要反对当时的极左思想潮流“两个凡是”。

1977年7月南京大学放假了,胡福明开始写这篇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出炉的?作者胡福明这样说 - 天天要闻

胡福明教授

8000多字的文章写好后他寄到了《光明日报》。

但是文章寄出去后,犹如石落大海,胡明福想,这次完了,搞不好自己也要进去了。

心中七上八下地等到了1978年1月下旬,也就是文章发走后的6个月后,他突然收到了《光明日报》寄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样,来信上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说什么,我们知道,要用,请你做些修改。”

后来文章又经过多次的修改,文章终于于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报》上公开发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出炉的?作者胡福明这样说 - 天天要闻

邓小平的题词

结束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犹如在当时的中国理论界炸响一声“春雷”,在邓小平、胡耀邦等领导同志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在全国拉开了解放大思想的序幕,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所以今天回顾这篇文章,让我们更加怀念无锡籍的胡福明同志,没有他,就没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中国的历史的进程,说不定又是一种面貌。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面对面丨这座“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楚国墓葬,主人竟是他? - 天天要闻

面对面丨这座“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楚国墓葬,主人竟是他?

椁分九室,面积超过400平方米,填土层层夯实,有台阶21级,如果加上墓园、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遗迹,整个墓园占地面积达2100多亩之广。2024年5月,持续近四年的考古发掘进入到关键阶段,迄今为止科学发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武王墩墓展露真容,墓室的规模和各类精美文物频频刷屏,引发无数惊叹。这...
曹髦之死:用生命将司马氏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 天天要闻

曹髦之死:用生命将司马氏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曹髦,字彦士,他是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王曹霖之子,是司马师拥立的曹魏第四位皇帝。 随着司马昭的权力越来越大,曹髦感受到的威胁也与日俱增,所以内心非常害怕,他曾写过一首诗: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
德国基尔运河年货运量9000万吨,中国京杭大运河是多少? - 天天要闻

德国基尔运河年货运量9000万吨,中国京杭大运河是多少?

京杭运河是举世闻名的伟大水利水运工程,在明清两代500多年的时间里,作为南北漕运的重要通道,对沟通南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起到重要作用。清末民初的一段时期,由于铁路的兴建、黄河变迁及社会政治等原因,京河大运河全程的航运几乎完全中断。
为什么不再称呼东南亚为“南洋”? - 天天要闻

为什么不再称呼东南亚为“南洋”?

称呼东南亚为南洋主要源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这个名称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因为东南亚位于中国南部,且与中国隔着南海相望,所以被称为南洋。这个称呼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代表了中国与这一地区的紧密联系和历史渊源。
《庆余年2》被范闲扇飞的那只小虫,才是他必须冒死进宫的原因! - 天天要闻

《庆余年2》被范闲扇飞的那只小虫,才是他必须冒死进宫的原因!

范闲的死讯传到京城时,庆帝气得直跺脚,传召陈萍萍赶紧进宫,其目的应该是责问他保护不力或者是查看事情是否有蹊跷;陈萍萍得到消息后,先是惊得滚下轮椅,后来在面圣时,还想随时触动轮椅上的机关,让有关人员给范闲陪葬;名义上的父亲范建更是不顾君臣礼数,嚷嚷着要皇帝把儿子还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