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扈廷相
本文作者扈廷相
可敬的刘祥云老师
文/扈廷相
刘祥云老师,字紫霞。生于1901年,1962年冬天去世,系长垣市孟岗镇刘寨村人。少时读私塾,学“四书五经”。民国初年,读新学,毕业于长垣乡师(注)。据他的同窗好友陈应科和侯子功说,紫霞聪明过人,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待人宽厚,是同学中的佼佼者。
解放前,从任教到从政。刘老师开始教学是在孟岗大庙上,出手就教高年级,且很受学生欢迎。说他知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深入浅出;说他字写得好,有文才,乡里、庙上立碑都请他书丹,碑文也请他撰写。他爱学生,经常见学生围着他问这问那,他总是不厌其烦。一次几个低年级的同学张精,缠着让刘老师给起字,他一一给起了,并且还作了解释,喜得那几个同学手舞足蹈。
30年代,他在长垣县政府财务科管过钱粮。他凭本事吃饭,管钱粮时,很得科长崔海岫的赏识。后又兼秘书工作,受到领导重用。刘老师从政,执法严明,廉洁奉公,待人以诚,在县政府是出类拔萃的办事员,颇有声誉。都说旧社会是个大染缸,可刘老师却能洁身自好,不受沾染。
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政府注意延揽人才。有人向日伪政府举荐刘子霞老师,说他战前管过钱粮,富有经验,善于理财,是一员干将。县政府想让他到县里任职,有人向他吹风,他一一婉拒。后来,金梦祖县长亲自派人登门拜访。刘老师发觉后,机警地躲到邻居家藏起来,使差役们败兴而返。之后,刘老师对乡亲们说:“宁肯在家饿死,也不去为日伪效劳!”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博得邻里称赞。
解放后,他积极响应人民政府号召,投身于教育事业。先后在孟岗小学、伯玉完小和长垣一中教语文课。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团结同志,爱护学生,努力工作。他认真备课、讲课和辅导学生。教书育人,成绩卓著,受到领导的赞赏和学生的拥戴,成为长垣有名的语文教师。刘老师常说:“都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可当老师不行,当老师不可一日无学。”正是基于这一点,他在教学上才不断思索,不断创新。刘老师从教小学到教中学,二十多年来,他用自己的人格和学识教育感染学生,可以说是“一路播种,一路芬芳”。师生都佩服他的讲课,无不评价说:讲者有兴致,学者有兴趣。
1957年,长垣一中反右派。这一年党开展整风运动,刘老师出于对党的忠诚,针对时弊,建言献策,他对粮食供应、群众生活和水利化等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但由于他在旧社会当过政府职员,也算有历史问题。学校领导就把他的意见视为反动阶级的本性,趁机向党进攻。经过多次残酷批斗,被划为“右派”,从此他蒙受了不白之冤。
反右之后,领导给他的处分是:降级使用,调出一中,“发配”到距城50里的长垣五中任教。他在五中忍辱负重,仍兢兢业业地备课、讲课,无一日懈怠。正如陶铸的遗诗所云:“性质纵已定,还将心肝掏。苌弘血化碧,哀痛总能消。”当时学校师生正值“低标准、瓜菜代”时期,整天食不饱腹,营养不良,刘老师染上了肝炎病,全身浮肿,已不能再登讲台。五中领导让他回城疗养,住双井街寓所。病情逐渐加重,最终医治无效,于1960年春,走完了他的人生里程。
刘老师的一生饱经忧患,为社会做出了应有贡献,是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受人崇敬的人,而最后还是被极左路线害死了。这是时代使然,可悲可叹!
后来他的右派问题得到平反,可此时他已在地下多年了。
2011年5月
注:乡师,长垣县乡村师范的简称。据《长垣县志》载,民国十二年(1923年),长垣始建单级师范讲习所,在东关关帝庙内。招生二班二年毕业。后改为乡村师范,三年制。1932年改为简易师范,1933年水灾后迁西大街白塔寺,1935年停办。又载,民国十四年(1925年)乡师毕业了第一批学生,有张玉轩、陈应科、刘子霞、张仲篪等,这是本县师范培养的首批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