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战列舰的主炮口径代表了重工业的制造水平,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才有能力制造大口径战舰。众所周知,美国海军战列舰主炮最大口径是406 mm,与日本的大和级460 mm主炮差距巨大。
406舰炮开火
生产大口径舰炮,不仅要有雄厚的资金,还要有足够的技术设备。日本在研发460 mm主炮时,就发现本国的设备根本无法制造。因此不惜斥巨资从德国进口了15000吨水压机和三台70吨酸性平炉,这才造就了迄今为止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战列舰主炮。
由此可见,建造这样的超级武器有多么大的技术难度,因此,后来的超大和级510 mm舰炮也酒仅仅存在于日本人的构想之中。相较而言,美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早在1898年美国就有能力造出406 mm巨炮了。上世纪20年代初,美国海军还曾订购过457 mm海军舰炮。不过就在样炮近完成一半时,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了战列舰的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406毫米),于是美国海军也就只对406 mm口径舰炮进行不断改进和升级,而457主炮也因为属于“违禁武器”而受到了冷落。
MK7型406毫米舰炮
在1927-1928年和1938年对新式战列舰的研究设计时,美方设计人员也曾考虑过使用457 mm舰炮,不过被海军多次拒绝。理由是这样的大炮重量太重而且炮管使用寿命太短,并且落弹的角度也非常有限,最主要因素的还是违反条约。不过二战开始之后,条约限制也就不存在了,457 mm舰炮的试验型号再次受到了军方关注。
1940年,美国海军计划建造的蒙大拿级战列舰重点是强化火力。项目组委会提出过安装457毫米舰炮的方案。但综合考虑了射程、火力密度、排水量等各方面的因素后,还是决定沿用MK7型406毫米舰炮的设计。
大和的460 mm主炮
在美军看来,406 mm舰炮的性能已经十分优秀,其1.2吨重的被帽穿甲弹可以在18.3 km的距离上击穿508 mm装甲,大和级的装甲根本无法抵抗。而美军装备的火控雷达和弹道计算机更使得舰炮的精度上远超大和级。虽然蒙大拿的主炮口径比大和小了约50 mm,但是蒙大拿在火力密度上占有非常大的优势。蒙大拿主炮每分钟发射穿甲弹重量约达29.4吨,而大和仅为19.71吨。而且蒙大拿有4座主炮塔,而大和只有3座,在射击的灵活性上蒙大拿也占上风。
另外,在蒙大拿和大和的时代,战列舰其实已经过气了。航母已经开始主宰海战,而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耗资巨大。例如,美军一门406 mm舰炮的造价为28.6万美元,更换内管还需要3.8万美元,而一架P-51战机的价格仅为5.4万美元。如此看来,457 mm的舰炮势必更加昂贵,蒙大拿如果全部12门主炮都装备457 mm主炮的话,那总价或许已经等同一艘埃塞克斯级航母的全部舰载机了。但很显然,一艘舰队航母的战略价值更大,要不然美军也不会让强大的依阿华去充当航母的护卫了。
可以说,美国完全有能力为蒙大拿级战列舰安装457 mm主炮,只是日本的战列舰还没有强大到逼迫美军必须安装这种舰炮,甚至美军连蒙大拿这级战列舰都没有必要建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