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这是在毛岸青逝世后,他的妻子邵华略带伤感的感慨。毛岸青的离世,留给了她无尽的思念与痛苦。
邵华作为革命年代仅剩的“毛主席符号”的代表者,她的存在给与她生活在同时期的人们提供了极大的精神寄托。那么今天我们将这个符号回归到人物本身,回顾邵华精彩的一生。
邵华是如何与毛主席一家结下不解之缘的?她和毛岸青是如何在一起的?他们之间又经历过哪些风风雨雨?
冒死生下毛家唯一孙子
1960年,22岁的邵华嫁给了大她15岁的毛岸青。两个人的婚后生活极为甜蜜,一直是相互扶持,在克服了许多困难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难忘回忆。
毛岸青和邵华婚后的第十年,邵华如愿怀上了毛岸青的孩子。邵华犹豫许久后,还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的丈夫毛岸青。
毛岸青在知道妻子怀孕后,十分惊喜。
毛岸青
但此时的邵华已经32岁了,算是高龄产妇,怀孕生子还是有一定的风险。但无论如何,她还是想要生下两人爱情的结晶。
知道妻子怀孕后,毛岸青对她非常体贴。无论是她孕期的身体保养,还是日常的身体检查,毛岸青都是亲力亲为,生怕她出现什么意外。
1970年1月中旬,即将临盆的邵华被送往医院,负责她的医生在例行检查完毕后,就出来通知毛岸青,邵华在接下来生产的过程中可能会又难产的风险,让毛岸青随时做好心理准备。
邵华
毛岸青听到医院的通知,内心五味杂陈。于他而言,他内心很感激邵华为了这段感情所作出的一切努力。作为丈夫,毛岸青也势必保证妻子邵华能够健康生下他们的孩子,决不可出现其他意外。
但是事情的发展总是那么的不仅如人意,邵华刚进产房没多久,医生就出来通知毛岸青,邵华出现难产,现在的情况十分危殆。
毛岸青听到这个消息后,本来就很悬着的心又被揪了一下,他更担心病房内的妻子了。
毛岸青与邵华
医院领导知道这是毛主席儿子毛岸青的孩子,最终决定打电话征询一下毛主席的意见。
毛主席接通医院的电话后,他们询问毛主席:“到底是保大人还是保小孩?”毛主席听到是儿媳医院打过来的电话后,果断给出了自己的回复:
“不但要保大人还要保小孩!两个人都要活下来!”
医院领导在挂断毛主席的电话后,深感肩上的重担,他们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传递给为邵华手术的医师。
为邵华手术的医师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他们反而化压力为动力,完美地完成了邵华的剖腹产手术。
毛岸青和邵华的爱情结晶顺利出生,在病房外等候多时的毛岸青很是激动,他不断向病房里张望,等待刚从鬼门关走一遭的妻子邵华和刚出生的宝宝从病房里出来。
家中亲戚在知道邵华产子后也非常喜悦,一家人都非常高兴,因为这可是毛主席的第一个孙子。
作为毛家唯一的孙子,毛主席在知道这个孩子平安降临后特别高兴。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风风雨雨,看过许多生离死别,已经77岁的他看到自己孙子的出生也感慨万千。
革命事业需要不断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他们可以开辟新的天地,只有这样的话我们党才会更加朝气蓬勃,充满生机。
想到这里,毛主席为自己唯一的孙子取名为:毛新宇。
毛岸青
邵华很注意对自己的儿子毛新宇的培养,她在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可以这么说,邵华之于毛新宇,既是慈母,更是严师。
在她的精心栽培下,毛新宇的求学之路十分顺利,后来也是顺利进入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担任研究员。
那么,邵华到底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能让她和毛岸青有了人生交集,并开始相知、相恋、相守一生的。
毛主席和邵华
坎坷童年迎来希望
邵华1938年出生于延安,父亲陈振亚给孩子取了一个好听的乳名叫“安安”,她跟随母姓,大名叫做张少华。
张少华读书时期,因为经常用邵华这个笔名来发表文学作品,久而久之邵华就成了她经常用的名字。
1939年,年幼的邵华跟随自己父母由新疆前往苏联,被当时的反动派盛世才扣留,不久后邵华一家和160余名中国共产党员被关进监狱。1941年,父亲陈振亚受尽凌辱而身亡。
父亲的离开让年幼的邵华体会了丧父之痛,幼小的内心也受到了重创。她在狱中跟随其他大一点的小孩和长辈一道进行抵抗运动,给当时关押他们的反动派施加了极大的压力。
1946年6月,经过党中央的奋力营救,敌人被迫把邵华所在监狱里的犯人都释放了出来。
不久后,她和大家一道回到延安,开始跟随部队过上了四处征战的日子。
陈振亚
邵华跟着部队南征北战,从延安来到太行山区,在那里邵华做文艺工作,演话剧、扭秧歌都不在话下。
在平山县时,邵华还出演过反映兄妹开荒和抗战家国仇恨的主题话剧,为丰富前线士兵的文化生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后来,邵华跟随部队从西柏坡转战到北京,她顶着纷飞的战火在马背上度过了革命时期各地转战的日子。
可以这么说,邵华在战火中度过了她的少年时光。
建国后,邵华从延安来到北京,继续求学。在校期间,邵华的成绩十分优异于1959年顺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邵华刚到北京上大学的那一年,毛岸青那时候刚从苏联回到大连,在那里疗养身体。
当地市委领导命令张世保照顾毛岸青的生活,在大连的南山宾馆,张世保尽心尽力地照顾着毛岸青。
为了毛岸青的身体和心情能够尽快恢复,张世保专门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活泼可爱的邵华出现在了毛岸青的眼前。
邵华
1960年1月,邵华的母亲张文秋来到大连修养,那时候邵华正好放寒假,张文秋就带着自己的女儿一同来到大连。
母女俩刚到大连,就听闻毛主席的儿子毛岸青从苏联归国后,一直在这里疗养的消息。
张文秋一家一直与毛主席家交好,若来这里不去看看毛岸青实在是说不过去。于是她带着邵华去南山宾馆看望正在疗养的毛岸青。
也正是这次相见,让这两位年轻人产生情愫,最终相爱相守。
跨越两代的缘分
而邵华的母亲张文秋为何与毛主席一家人的关系如此亲厚,则要从1927年说起了。
1927年2月,张文秋代表京山县出席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开会期间,她经经恽代英介绍,与刘谦初相恋,并认识了毛主席。
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会议休息的间歇,参会的代表都向新婚的张文秋道喜,祝福她早生贵子。
邵华和妈妈
毛主席听后开起了玩笑,来到张文秋的跟前,笑眯眯地说:
“别的代表都祝福你早生贵子,我倒是希望你能生一对千金,这样的话等你的孩子到适婚年龄后,我们两可以结为亲家,正好我家里有两个儿子。”
张文秋听后连连点头,也笑容满面地答应了毛主席。
这虽说只是毛主席的一个玩笑话,但是后来张文秋真的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叫刘思齐,一个叫邵华。
邵华与姐姐刘思齐
张文秋的两个女儿,在年少时光没少和毛主席的两个儿子一同玩耍。
后来刘思齐嫁给了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张文秋和毛主席当初的玩笑话成真了,他们两家也正式结为了亲家。
1957年10月,毛岸青在苏联进修结束后,身体突然抱恙,但是鉴于当时中苏紧张关系,他没有第一时间回到国内。
毛岸青一个人在没有合适医疗救治的前提下,又在那个险恶的环境下待了2年。直到1959年,他才被接回大连疗养身体。
1960年,邵华陪同母亲张文秋去大连疗养,在这里她知道毛岸青在此疗养的消息,她作为毛主席的亲家没有不去看这个孩子的道理。
邵华和张文秋刚到南山宾馆,毛岸青正在午休,于是两个人就在外面安静地等待他醒来,市委领导在会客间陪同张文秋和邵华母女俩聊天。
毛岸青醒来后,看到窗外的喜鹊喳喳叫,他心里暗自嘀咕:这喜鹊在报什么喜呢。
没过多久,张世保就进来告诉毛岸青,外面有贵客等待。
毛岸青带着疑惑的情绪来到了会客厅。刚进屋,他就看到了张文秋和邵华,他一眼就被漂亮可爱的邵华所吸引住了。
虽然多年未见,但毛岸青和邵华还是有聊不完的话题,两个人聊得十分投入,甚至连其他人走开都没有注意到。
张文秋走出去后,就和当地领导说:
“我一直对毛主席心有愧疚,因为刘思齐并没有给毛家留后,看邵华和毛岸青还挺聊得来的,不知道两个人有没有在一起的可能?”
当地领导一听,非常兴奋,他们对张文秋说:
“我们一直很关心毛岸青的婚事,看来我们都是瞎操心。他和邵华简直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对。”
直到快吃晚饭的时候,毛岸青和邵华俩人才意犹未尽的从会客厅里走出来。毛岸青看到张世保后特意嘱咐,给晚饭加一道好菜——砂锅炖狗肉。
这道好菜正是同在大连疗养的长辈专门给毛岸青送来的,这足以可见毛岸青对邵华有多么重视。
吃完饭后,毛岸青和邵华在宾馆看到有舞会。邵华特别喜欢跳舞,她兴奋地拉着不太会跳舞的毛岸青在舞池旋转。但是毛岸青显然跟不上邵华的步伐,闹出了不少笑话。
愉快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久后,结束暑假的邵华就回到了北京,邵华和毛岸青开始了互通书信的日子。
市委领导看邵华走后,第一时间找到张世保询问两个孩子的相处情况。张世保也如实汇报,两个孩子相处得非常好,宛如热恋中的小情侣。
听到这个消息后,领导们非常兴奋,他们第一时间同毛主席汇报了这个情况。
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后也十分赞同,他称赞邵华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好孩子,也希望毛岸青能跟邵华继续发展,最终成婚。
领导为了给毛岸青和邵华创造相处的时间,还特意秘密安排邵华插班到辽宁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
这边的学业没有北京大学紧张,邵华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和毛岸青相处。每到邵华和毛岸青空闲的时候,两个人就会在张世保的精心安排下,做一些娱乐活动:钓鱼,看电影,烧饭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毛岸青和邵华两人的感情日渐深厚,不久后他们的婚事也商量的差不多了。当地领导也及时为他们进行了婚姻登记,张世保则带头为他们准备婚礼。
张世保认真听取邵华的意见,买了很多两人结婚的用品,然后他又在南山宾馆安排好了一切结婚的必备事宜。
1960年,在大连市委、市政府的主持下,毛岸青和邵华结为伉俪。相较于哥哥毛岸英的结婚,这时候生活好了许多。
虽然毛主席因为公务繁忙,没有去参加自己儿子的婚礼。但是他也及时送来了自己的祝福,并给这对新婚夫妇添置了很多物品。
而他送给邵华的一块手表还有一台熊猫牌收音机,被她一直珍藏在家中。
革命伉俪相依相偎的47年
1962年,毛岸青同邵华从大连回到了北京。毛主席见到这新婚夫妻俩后很是欣慰,想让他们回到湖南老家,让家里的亲戚们都看看。
按照父亲的嘱托,毛岸青和邵华回家后先去板仓祭拜了母亲杨开慧,然后又来到韶山去看望老乡。几日后,俩人又一起回到了长沙,看望90岁高龄的外婆。
外婆看到他们后非常高兴,一手拉着一个,嘴角藏不住的喜悦。杨开慧的舅舅、舅妈坐在一旁,也是不停地和他们拉着家常。
毛岸青和邵华也向她们转达了毛主席的对他们的问候,一家人坐在一起,气氛十分温馨。
回到北京后,两个人就过起了平凡夫妻的小日子。在共同努力下,他们的小家经营得非常好,令人羡慕。
毛岸青和邵华的婚后生活十分甜蜜,每到周末,毛岸青都会吩咐家里的佣人做几个邵华爱吃的饭菜,两个人一起用完餐后,会一起出门去散步。毛岸青喜欢牵着邵华,在路上慢慢的走。
那时候天气很冷,毛岸青喜欢用一件大衣将他们俩都披上。这个习惯是从苏联带过来的,那时候在中国的街头很少见,两个人这样子走在街上就会分外醒目。
刚开始邵华一时间很难适应毛岸青这个习惯,毛岸青见状就暖心安慰她:“没事的,我们是夫妻,这有啥。”两个人这样的习惯也一直坚持了很久。
毛岸青特别喜欢文娱活动,不仅会唱歌,还会很多乐器。他有空的时候经常拉着妻子邵华陪她去舞会,然后主动拉着邵华陪她一起跳华尔兹,两个人忘我地在舞池旋转,成为了人群中的焦点。
婚后的邵华非常热爱摄影,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她成了为毛主席拍照最多的人,后来还担任了中国摄影协会的主席。
在这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影响下,邵华能安心学习和进行文学创作,她的学业水平和文学素养也有了极大的长进,这也为他今后的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晚年的毛岸青一有时间就带着妻子和儿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最值得一提的是一家人重走长征路,他们在重温历史的同时还沿路探访革命老区,对那里生活困难的孩子进行资助。
在毛岸青和邵华的支持下,长征沿线的很多地区都创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青年能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毛主席逝世后30年时间里,毛岸青一直坚持每年祭奠父亲,他还为母亲杨开慧等多位烈士修建陵墓。
邵华知道自己的爱人毛岸青身体状况欠佳,主动操持其了家中一系列琐事。
她把家中的事情搭理的井井有条,事业上,邵华也是做的风生水起,在文化、出版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007年3月,毛岸青逝世。邵华内心很是悲痛,一时间很难走出丈夫离世的痛苦中。
她和毛岸青其实早就写好了专著《毛泽东之路》,但是他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发布这本书比较合适。邵华特别提到,这本书写作过程中,她的内心很是惶恐。
那些回忆里的片段不断累积,成为邵华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这才有了她和爱人毛岸青写下的这本书。
里面有邵华和爱人毛岸青饱含深情的问题,更有邵华多年未主席拍摄的珍贵影像。或许,这在邵华和毛岸青看来是纪念毛主席最好的方式。
2008年6月,邵华追着她的爱人毛岸青也离开了我们。7月2号,中共中央在八宝山为邵华举办追悼会。当天,很多中央领导和当地老百姓自发前来为邵华将军送行。
这位曾经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第一家庭”中的成员,在毛主席逝世多年后仍然被老百姓们尊重,其中原因有的人认为她是毛主席的家人,我们来给她送行也当是怀念毛主席。
其实更重要的是人们对这位女将军发自内心的敬佩,更羡慕她和爱人毛岸青相濡以沫的感情。
她奋斗终生对毛主席思想的宣传,她对革命历史的弘扬以及她对丰富文化领域多样性所做出的贡献,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歌颂。
向邵华将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