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的一天,在青岛的迎宾馆外,人群涌动,里里外外围了好几圈人,打眼望去,黑压压的一片。
路过的人,都纷纷驻足,向人群中心望去。
“我说大哥,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大家都吵闹着干啥呢?”
“老弟,你没听见?刚有人喊了一嗓子,说毛主席在这儿呐!”说时迟,那时快,就在一人拉着围观群众,询问时,这群人流突然让开了一条小道。
“毛主席好!毛主席!毛主席好……”
原来,毛主席真的就在这儿,此时的毛主席正站在那条被空出来的小道,冲着攒动的群众们,招手打招呼:“你们好啊!”
然而,如此温和的场景之下,不远处,却有着一群人紧皱眉头,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这是怎么回事儿!怎么会让群众发现毛主席的!”当时,毛主席已经在这个迎宾馆住了一个月的时间了,就在刚刚,毛主席还在迎宾馆的花园散步,不知怎么回事,突然被一个小娃娃看到了院墙里面的毛主席,这才有了目前的局面。
这一场景,最终还是要归结于保卫人员的疏忽,尽管场面很是感人,可保卫人员们纷纷还是捏了把汗,能让一个小娃娃发现毛主席,那么这个迎宾馆绝对还隐藏着很大隐患。
就在疏散了围观群众,将毛主席安全送回屋内后,众人就紧急召开了会议,针对毛主席的安全进行讨论,最终,经过举手表决,决定为毛主席更换住处。这也意味着,毛主席将要离开居住了一个多月时间的青岛。
等到毛主席动身离开的那天早上,毛主席表现得很是不舍,尤其是不舍得一个人,临走前还特意嘱托人喊来了那人。
“主席,您找俺?”这人问道。
“谢谢你啊,小李子!亏得有你,这一个月来,我才能睡上几十年来难得的安稳觉啊!”毛主席说道。
被喊来的那人,个头很小,眼神却神采奕奕,精气神足得很,不过,对于毛主席的如此夸赞,他却很是羞涩地挠了挠头,紧张得话都说不全乎。
“您,您说笑了,这都是俺应该做的,俺应该的……”小李子回复道。
要说,这趟青岛之行,最令毛主席印象深刻的,除却会议召开极其顺利外,当属这个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小李子”了。
不过,这个“小李子”除了个小,年龄可不小,功绩更是不小!
一、不负理想
“小李子”名叫李水清,1918年生人,在他出生之前,父母已经生下了11个孩子,不过因家庭贫穷,哥哥姐姐大都先天夭折了,乃至最后,这个贫困潦倒的家里,只剩下了李水清和一个姐姐。
说起老家江西吉水,李水清总是颇多感慨,在他记忆中,除却家徒四壁的老屋,剩下的就是连日骚扰村子的土匪和不断剥削村子人的地主。
在这样的环境下,年幼的李水清,每每吃上一顿饱饭,就觉得是极其幸福的了,那时的他,面对唉声叹气的父母,内心焦急,却又无可奈何。
随着李水清一天天长大,饭量也日渐增多,为了能够让李水清吃上饱饭,父母决定让李水清去地主家里放牛,虽然没有工钱,但给吃喝,能包李水清吃上饱饭也是不错的。
可是,地主不仅将李水清父母连年来种地的收成,全部收走,还根本不把老百姓当做人看。在他们看来,像李水清这般,来庄子上做工的下人,给他们一口饭,就能够随意践踏他们的自尊,打骂更是再正常不过的。
一天,同往常一样,外出放牛的李水清,坐在地头上,等那头大水牛吃饱喝足。
就在李水清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准备上前,将水牛牵走时,刚刚还风和日丽的天空,突然被大片的乌云遮挡,没等李水清走几步,硕大的雨滴就哗啦啦地砸了下来,伴随着大雨而来的,还有轰隆隆震耳的雷声。
意识到天气不对劲的李水清,连忙加快脚步,向田里的水牛跑去,谁知,一声巨大的雷声竟直接将那水牛给惊得狂奔,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眼前的水牛就不见了踪影。
眼看着水牛越跑越远,站在大雨中的李水清,当即就慌了神,连忙抬脚向水牛消失的方向跑去,可是,不管他怎么呼喊,最终都没找到那头水牛。
最后,浑身湿透的李水清,只好失魂落魄地回到了地主家。可想而知,弄丢了一头水牛,在地主家里李水清将会受到了怎样非人的惩罚。地主家夫人仿佛没看到,李水清被山里荆条划得浑身都是口子,在得知水牛不见时,直接就让人拿起了木棍,向李水清身上打去。
年幼的李水清,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骂,即便如此,事后,浑身是伤的他还要回到家里,将父亲请到地主家,商议如何赔偿。
一头水牛,最后换得李水清和他父亲,两人一年的无偿打工。
经历这件事,水清父母才意识到这样下去,李水清估计连命都要葬送在地主手里。思来想去,他们决定把李水清送到外公身边。
李水清的外公,是个有学识的,不仅为人温和,最重要的他还是一名党员。
在跟着外公讨生活的那段时间里,李水清感受到从未体会过的轻松和快乐,他学到了之前没有机会接触到的知识,还受外公的影响,知道了什么是真正为老百姓着想。
当时的他,虽然年幼,还不清楚外公究竟在做什么,可他心里却愈发坚定,为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的穷困百姓翻身。
然而,还未等外公授予他更多知识,无处不在的国民党就将外公给抓走了,祖孙二人之后再也没机会见上一面。也就是从那时起,李水清才知道了什么是共产党。
自此,年少的李水清心里就种下了一个梦,无论如何他都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不负国家
终于,在12岁那年,李水清等来了红军队伍。没有任何犹豫,他毅然决然地报名了红军,考虑到他年龄尚小,队伍虽然同意了他的报名,但是,暂时并未给他派发武器。
就这样,12岁的李水清,穿着不合身的军装,跟着红军队伍,踏上了征战之路。
1930年9月,在一众新兵中表现极其出色的李水清,被任命为了红军十八纵队的司令部勤务员和司号员。
两个月后,李水清再次升职,被任命为了红五师傅二团号长兼青年干事和政治部宣传员。之后,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李水清便跟随着红军队伍,一块开始了长征之路,作战经验也随之一步步积累起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此时的李水清已经是八路军第115师343旅营的政治教员。期间,他参与了众多战役,其中最为令他难以忘怀的还要数平型关一战。
1937年9月25日,一大早,115师就来到了平型关桥沟伏击阵地,赶在了7点之前,埋伏在此。
果然,7点刚过,不远处传来了汽车的声音,日军队伍真的来了。
等到日军队伍完全进入包围圈,应声而来的就是冲天的号角声,冲锋号吹响,埋伏已久的八路军战士,向着山沟里的敌人,蜂拥而去。
尽管八路军战士非常勇猛,可仍旧挡不住敌军武器的先进,面对我军战士的冲击,日军当即就进行了反攻,冲在最前面的战士们,应声倒下。
这种情况,早就在我方预料之中,前方战士一个接一个倒下,就有紧接着的一批战士拿起武器冲上前线。其中,李水清所在的营战士们,同样不甘示弱,抄起机关枪,就向着山沟里的敌军打去,在机关枪强势的火力压制下,山沟里的敌人逐渐被打得晕头转向。
抓住这个时机,李水清带着全营战士,向着山沟里,冲了过去,抡起大刀和敌军展开了肉搏。
在李水清的率领之下,3营战士完美完成了上级交代的狙击任务,为平型关战役取得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的开国大典阅兵仪式上,伴随着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李水清担任师长的199师,正接受着党和人民的检阅,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李水清眼含热泪地带着战士们,昂首挺胸地走过了天安门广场。
那一刻,他的脑海里闪现了种种,有牺牲的战友,有影响他终身的外公,还有他最为愧疚的母亲……
三、唯独负了母亲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的,毛主席亲切地称李水清为“小李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李水清的个子小,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称呼还是毛主席专门给他起的称呼,别人从未这么喊过。
谈起“小李子”,1958年8月8日这天肯定会被提起。那一天,毛主席突然提出,接见济南军区的领导干部,时任功勋部队67军军长的李少清,自然也在其中。
等到毛主席入场,巡视整齐的队伍时,毛主席突然眼前一亮,冲着队伍前排的李少清打趣道:“小李子?好久不见,咋还没长个呢?”
李少清连忙迈步上前,蹭得一下敬了个礼,神情很是严肃。
见此,毛主席不禁笑道:“好啊,个子虽没长,这精神涨了不少啊!”
彼时的李少清已是开国少将,可在毛主席看来,依旧是个精气神十足的红小鬼!
从12岁离家参军开始,李水清的个子就再也没长过多少,也许是从小就没吃过几天饱饭,在最需要营养的时间里,就跟着红军队伍到处东奔西跑的缘故。
说起李水清12岁离家,就要提起他晚年再次回到家里的场景。1993年,岁数已高的李水清,决定回老家看看,当时的他早就和家里断了联系,以为母亲早就去世了的他,竟然在这次回家时,被告知他的母亲前不久才刚离世。
母亲离世,这一消息,是李水清怎么也想不到的。当初在参军后,李水清好不容易才寻得机会,给母亲写封信回去,可是,信寄了出去,却迟迟没收到回信,这样一来,就导致李水清以为家里人在战火中已经没了。
12岁时,不顾母亲反对,毅然决然离开家乡,如今再次回到家乡,却再也见不到当年呵护自己的母亲,一时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的李水清,一下子就病倒了。
2007年8月31日,常年饱受病痛折磨的李水清,在病榻上离开了人世。
峥嵘岁月当中,唯独母亲成为了他一辈子的遗憾,回顾他的一生,保家卫国自始至终都是他所坚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