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后,各国纷纷对美国的实力重新进行了评估。
国内很多人都认为应该将重心放在军事改革上,可是邓小平却坚持要发展经济。
当时人们还不理解,直到30年后人们才明白,原来邓小平早就布好了局,这是怎么回事呢?
海湾战争的影响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进犯科威特,不到48小时就将科威特全境占领。
由于这只是海湾地区的危机,所以其他国家是不便于贸然插手的,可是美国却不愿意放弃这个“香饽饽”。
原因也很简单,在科威特和伊拉克都有大量的原油储存,而这正是美国为了谋求发展而垂涎欲滴的东西。
于是在当年8月8号之前,美军就已经动员力量准备作战部署,截止至1991年1月,已经筹集了50多万军队,随时可以“摊牌”。
不过直到此时,察觉到美国动静的很多国家,都是不看好美国的。
一来,美国很强,但是伊拉克也不弱,他们完全可以依托科威特地区对美军的两栖登陆进行装甲反冲击。
二来,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美国接连惨败,这使得美国纸老虎的形象愈发生动。
可谁也没想到,这场战争会以另一种形式展开,没有两栖登陆,也没有近身搏杀,有的只有长达42天的“沙漠风暴”。
在两国军队正式交锋之前,美国的空中打击行动就已经先一步展开了,从天而降的巨量炮火,直接把伊拉克按在地上“摩擦”。
等到双方正式交锋的时候,伊拉克人引以为傲的地面装甲集群,几乎已经损毁殆尽了,接下来自然只能任人宰割。
虽然后来出于国际政治考量,美军只执行了将近100个小时的地面军事行动“沙漠军刀”,把科威特解放出来后就停止行动了。
但是这一次战争,已经帮助他们攫取到了足够的利益,比如说石油资源,再比如说重新奠定自己的国际霸主地位。
与此同时,这次战争也传回了国内。
通过电视机看到这一幕的国人,也理解了现代化战争的打法。
战争方式变了,我们自然也得与时俱进,可就在大家都认为应当优先发展军事的时候,邓小平却坚持先发展经济。
这里究竟有何玄机?
先把经济搞上去
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时邓小平表示,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但说到底要搞经济,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这是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
当时的人们或许还有所困惑,可今天的我们只要去看就会发现,在我国经济爆发式发展后,军事上居然真的也出现了跨越式的腾飞。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制时代,以及加入WTO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时代。
随着这三个时代的变迁,中国经济实力底蕴大大增强,所以1991年苏联解体的时候,我们接收了大量的装备和人才,实现了军事力量的第1波腾飞。
比如说当初属于苏联的航空母舰,瓦格良号。
在苏联解体的时候,这艘航母的建造进度已经达到了惊人的68%,可以说基本上已经建成了。
后来乌克兰把这艘航母卖给了我国,徐增平等人费尽周折把它运回了国内,最终成为了我国第1艘航空母舰的前身。
再比如说,与航母相配套的圆型舰载机技术。
当时船上的苏三三圆形舰载机T10K3,给予了我国工程师们很大启发,他们将其与歼十一结合起来,最终研发出了国产歼15舰载机。
这还只是技术层面的收获,苏联解体后,由于乌克兰经济不景气,所以大量人才专家外流,其中很多都来到了我国定居。
没有邓小平提前布局,让我国经济腾飞,又哪能在苏联解体后获得这份收获?
其次,在正式加入WTO之后,国民经济再度实现了飞跃发展,有了钱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军事项目落实,军事实力自然迅速跃迁。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民用工程的部分相关设备可以为军工设计提供指导经验。
通过这种方式,除了推动军工高速发展外,先行发展经济,发展民用设备,还能带来一些应用型红利,毕竟民用车辆、飞机以及船只的进步,本身也能带动经济发展。
正是在邓小平高瞻远瞩的安排下,新中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才会迅速实现腾飞,国力大幅度增长。
这一局,邓小平至少布了30多年,而从结果上看,是成功且完全值得的,能够如此运筹帷幄,属实令人钦佩。
三十年布局的思想指导
宏伟的布局,必然离不开思想上的指导,而支撑邓小平这三十年布局的,正是改革开放的“三步走”大战略。
1979年7月,邓小平定下了人均国民产值要达到1000美元的标准,在年末会见日本首相时也解释了,这是“小康”。
此后为了适应当时的经济形势,邓小平对这一标准进行了调整,改为800~1000美元,并初次提出了“翻两翻”的概念。
说白了,就是在未来20年的时间里,要做到人均国民产值达到现在的三倍,这还只是三步走战略的开端。
按照邓小平的考量来看,想在本世纪彻底脱贫,是不大可能的,要想彻底达到西方比较发达国家的水平,至少要加三五十年,恐怕要到21世纪末。
要想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番、完成三步走战略,我们就需要大量的资金。
可是当时我国是比较缺乏资金的,因此没有别的更好的出路,只能选择开放,来欢迎国际资金的合作。
为了鼓励外来资金涌进,邓小平把对外政策和改革开放大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块,推出了很多好的政策。
与此同时,他也一直在考察着国际环境。
最开始的时候,由于美苏关系紧张,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新的战争很快就会到来,5年10年都有可能。
可是随着时间逐渐过去,邓小平敏锐地察觉到5年10年是打不起来的,甚至随着和平因素的增长,较长时间内世界上都不可能爆发大规模战争。
这时候是发展经济的好机会,只要维持好国内安定,招商引资很可能成功。
因此邓小平提出了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一手坚持改革开放,另一手则坚决打击经济犯罪分子。
在邓小平坚决而果断地处理下,全局很快就稳定了下来,对外开放也从内海逐步向内地推进,新中国经济稳步提升。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我们的“经济特区”深圳了,特区刚刚诞生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以至于人们都在议论特区到底能不能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亲自到深圳视察,开启了一段南方之旅,这是我国经济特区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节点。
不仅仅是邓小平支持,特区本身也非常争气。
在政策的引导下,它们化压力为动力,针对出现的问题,一直在积极总结吸取教训,最终越办越好,用成绩说明了一切。
几年下来,真正的经济开始起飞,工业化与城市建设也是快速开展,本地生产总值也以30%的惊人速度迅猛增长。
直到此时,邓小平终于可以说,建立特区的决定是正确且成功的了,针对特区的一些声音逐渐消失,新的特区被建立了起来。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30年布局的筹划人,邓小平不仅抓大政策,而且还极其重视小问题。
每当是出现与改革开放相关的问题时,他总是第一时间积极解决,他的经验与智慧,也让他参与到了很多具体事宜的筹划之中。
比如他就曾经多次具体指出,对外经济贸易部门把外贸搞得太死了,起不到一个杠杆作用,为外贸部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意见。
一番努力后,中国经济成功腾飞,30年布局大获成功。
邓小平的未雨绸缪
除了要大力发展经济之外,邓小平本人对美国也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
早在1981年的时候,他就曾经指出,
“对美国一定要做好最坏打算,不要怕中美关系倒退,更不要怕停滞……”
在海湾战争后,我们决心奋起直追,这是好事。
可是另一方面,又有一些人会想的太多,认为我们起步有些晚。
对于这种观点,邓小平认为我们有“块头大”这个好处,纵然是起步晚一些,以后也肯定能发展起来,应该自信自强,不该盲目悲观。
邓小平此话确有道理,“块头大”的好处的最典型体现,就是“人口红利”。
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大,抚养率比较低的时候,人口红利往往能得以体现。
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劳动力比较廉价,可以给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人口红利直到2010年还有比较明显的体现。
2010年后,人口红利虽然逐渐消失,但是我国经济速度的发展却并没有减缓。
这一切都得益于教育的普及,随着人口素质提高,“人才红利”又出现了,这都属于邓小平布局的结果。
心中有沟壑,有底气,邓小平在对外的态度上自然是可以比较强硬的。
其实,邓小平不仅对待美国是十分强硬,对待英国时亦是如此。
1982年下旬,撒切尔夫人携大胜阿根廷的余威而来的时候,本来是信心在握,想着让香港独立,成为第2个新加坡。
可是甫一见面,撒切尔夫人就知道她大错特错了,因为邓小平直接给了她当头棒喝,
“主权问题不是可以讨论的问题,香港必须归还,否则我们不惮于战争。”
要知道英国当时的军事实力还是非常强悍的,尤其是海军方面,颇有几分昔日日不落帝国的风采。
可是邓小平无惧无畏,直接把我们的原则摊到桌面上直说。
英国方面自知理亏,只能想办法在22个回合的谈判中,想尽办法在协议上做手脚。
比如说,把香港的高度自治改为完全自治,让英国人担任特区政府文职中最高职位等等。
针对这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邓小平不予理会,直接将他们全部驳斥了。
最终,英国人不得不服软,将香港归还给了我们。
在香港问题上,邓小平曾经对同志们作出指示,
“面对英国人一点都软不得,对他们背信弃义的做法,必须坚决抵制。”
同志们坚决贯彻了邓小平的意见,最终成功挫败了英国的阴谋。
由此可见,对待这些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是软不得的,国家领土与主权问题更是分毫容不得商量。
对待英国如此,对待美国亦如是,也正因如此,美国在港湾战争中表现得再强悍,我国人民也不会有所畏惧,因为我们坚信自己可以赶上并超越。
这是民族自信,也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有着这种精神与意志支撑,我们相信未来中国会越走越强、越走越远。
而随着时代逐渐发展,我们也要不断推出“新的东西”,进行新的“布局”,才能够继续高速进步。
比如说,我们现在在经济,军事以及综合国力上虽然实现了突破,但是仍旧有一些问题是需要解决的,就像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等等。
这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挑战,却也是机遇。
可能有的朋友会比较疑惑,人口老龄化怎么能算得上是机遇呢?
答案很简单,人口老龄化可以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同时还蕴藏着新的投资机会,比如说养老行业就在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刚需,这正是机会的体现。
而这一切,恰恰又在新的布局之中,有着这样环环相扣的计划与安排,我们的国家又怎么会不走向繁荣与富强呢?每个国人都应该由衷的为此感觉到骄傲,并尽到自己的一份力。
让我们携手并进,响应政府号召,发展个人能力,共创和谐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