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84岁的邓颖超开始频繁在医院和西花厅之间奔波,或许真的是年纪大了,慢慢的她时常回忆起之前的很多事,而每每这时,周总理出现的次数也是最多。
这西花厅的海棠花,一年又一年开得非常灿烂,作为同为爱花之人,多年来邓大姐对周总理的思念也同样是只增不减。
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提笔后,《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这篇文章便被写出来了,你可以说它是一封信,但其实一定程度上,它更像邓大姐写给总理的一封情书。
“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我们在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但那不是昨天,而是12年以前....你不在了,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了我们,你不会再来,可你到哪里去了?”
从这些至简的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邓大姐对周总理的思念,他们自少年时便已相识,也曾一路相互扶持大半辈子,那藏都藏不住的情谊,还有深切怀念,又岂是几番言语便可道清的?
邓颖超写“情书”以寄思念
1988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邓颖超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读书、看报,那在闲暇之余,她还经常会去赏花。这赏的花越多,提笔留下的草稿就愈发得多,至同年四月《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这篇文章便出来了。
虽说那时鉴于多重考量,邓颖超给身旁的工作人员赵炜、高振普做了交代,说是
“这篇文章现在不发表,若是有天我走了,喜欢海棠花的主人都走了,你们认为它适合发表再做发表,届时当作我的遗作,否则便烧掉.....”
但不可否认的是,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篇文章真的可以算是邓大姐对周总理的回忆以及缅怀,里面所提到的很多细节、感受,甚至于感想,都让人深感印象深刻。
不同于我们普通人,可能两个人在一起,更多的就是谈论一些私人感情,邓颖超与周恩来的爱情,自一开始就带着革命,不过尽管大方向上一直都是这样,但他(她)们之间也有单属于个人的浪漫。
当初周总理在参加日内瓦会议时,中南海的海棠花刚好盛开,因为有些遗憾他不能看到这般美好的花朵,邓大姐还曾特意剪下一枝,夹在书里,传给远在国外的周总理。
那当时在收到来信之后,周总理心情自然是十分愉悦,不过鉴于那时工作很忙,他并没有马上回信,而是在过了一个月之后,处理完手头的急事,才写回去了一封亲笔信。
信中周总理提到,因为还有工作要忙,他并没有过多赘述,只是专门收集了庭院里的鲜花,从远方寄来以示想念。
从这样一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察觉到,周总理和邓大姐的感情很好,他们一直很在意彼此,也很珍视对方....
也可能正是因为这样,即使周总理已经走了十二个年头,邓大姐一看到西花厅那一院的海棠花,就还是会这般想他。
周恩来、邓颖超“定下终身”
1949年五四运动时期,周恩来和邓颖超便已相识,记得他们第一次见面时,邓颖超正在台上演讲,本身周恩来并没有过多在意,可后来听到她发表的那些言论,便不自觉地多看了两眼....那是一种志同道合的吸引,好像不用多说什么,就能深切的感觉到。
之后因为两人都参加了觉悟社,便自然而然成为了好朋友,不过因那时的周恩来是很坚定的独身主义者,也因此他(她)们之间并未碰撞出什么爱情火花。
周恩来远赴法国留学时,邓颖超正在北京师大附小任教员,那一时期,两人曾通过很多书信,不过多是探讨革命....
或许是因为在一次次的了解过程中,周恩来愈发确信,邓颖超就是自己想要找的人,于是在左右思量之后,他便在信中告白了。
对于周恩来表明的心意,一开始邓颖超是多少有些犹豫的,不过在时间的卷席下,后来的她还是坦然接受了。
1925年,仅仅是简单地带了一个行李箱,邓颖超便从天津一路南下,前去广州找周恩来了,虽然说那时因为工作繁忙,周恩来并未来得及前来接邓颖超,但是思想很成熟的颖超对此并未过多计较....之后两人仅仅是简单见了一面,他们便决定“定下终身”。
没有传说中的酒席,没有礼单,只是简单几个人吃了一顿饭,周恩来和邓颖超就这样成婚了,他们坚定地选择走在一起,并且此后共同照顾、呵护了对方几十年....
因为工作的关系,周恩来一直比较忙碌,甚至于有时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陪伴邓颖超,然尽管如此,他们的感情还是很好。
“望你珍摄,吻你万千。”“情长纸短,还吻你万千。”
就像是这样的情话,不知道在他们的信纸之间出现了多少遍.....
什么是爱?什么又是喜欢?有时候真的开始觉得,有些喜欢和爱早已渗透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他她,如你我。
周总理病逝,邓颖超泪崩
回忆总是如此斑驳,因为怀有遗憾,所以才会更加想念,这西花厅的海棠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已过去整整十二个年头,可周总理走的那一幕,还时常会在邓大姐的脑海中闪现,确切一点的讲,那还是1976年....
1月7日,又像往常一样,在305医院呆了许久,已经照顾周总理很多天的邓大姐,在看到自己的丈夫这一晚又是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之后,便决定先回西花厅休息一下,等明天早上的时候再重新过来。
可谁曾想,就是那般巧,在邓大姐没走多久后,周总理便醒了过来,他的身体情况不是很好,照料在旁的医护人员多少也有些紧张,不过在见到总理没什么事之后,倒是也放心了不少。
好像是又过了许久,周总理用着微弱的声音说道,“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去照顾其他病人吧!”话毕,便盯着门口看了起来。
察觉到总理似在看邓大姐后,医务工作者便赶紧说道,“总理,大姐刚走不久,您有事找她吗?”见总理没有再做进一步表示,考虑到邓大姐年龄也大了,大家也没有想着去将邓颖超叫到总理跟前来。
那时候所有人都还没有意识到,周总理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甚至在看到总理一直盯着门看,显得比平日里精神一些后,还自顾自地觉得总理病情好转了....
可事实上,命运就是这般残酷,不久的不久,伟大的周总理便因病离世了,即使是在弥留之际,他也没能再看一眼自己的小超。
话说回来,那天在回到西花厅之后,邓颖超便赶紧休息了,第二天早上醒来,她感到自己的状态还是有些疲惫,不过非常清楚总理病情的她,还是决定缓一缓便重新去医院。
两人相互扶持走了这么多年,邓大姐一直都清楚,有她在身边,自己的丈夫会更踏实、放心些,那些知道的不知道的,他的顾虑、忧虑,甚至于担心,她都知道.....
只是她怎么也没想到,就在早饭刚刚吃完,歇的这一会儿的时候,医院的电话就打过来了,听赵炜说这事时,她心里颤了好几下,没有丝毫犹豫,赶紧就出门往车上走....
其实被叫到医院,已经不是邓颖超第一次经历的事情了,可是看着赵炜的表情,她突然就意识到,这一次可能与以往都有所不同,她不敢抱什么期望,只是希望自己可以来得及听周总理叫声“小超”。
车缓缓地到了,推开病房门的那一刻,邓颖超多希望自己能再听到一声“小超”,可映入眼帘的却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病房。
一切都乱糟糟的,有医护人员在做抢救,也有人在啜泣,刹那间,她好像什么都看不到了,只看见自己的恩来正静静的躺在床上...她好难过,可那些难过甚至都来不及诉说。
“恩来,恩来,我来晚了.....”那一天,好像这句话被很多人听到了,她哭得那么痛,流了那么多的眼泪,大家都那么难过,可我们的周总理还是回不来了。
1976年1月8日,伟大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之后邓颖超便强撑着自己的身子,开始为他处理身后事,并谨遵其遗憾,将其骨灰撒向中国的江河大地,诸如密云水库等等....
时间转瞬匆匆,眨眼之间便是十二年之后了,这多少年来,西花厅的海棠花都一直还在开着、落着,看花的人从原来的两个变成了现在的一个,可不知为何却还是能让人察觉到那极为浓烈的思念....或许这就是刻进骨子里的喜欢和爱吧,先辈们的爱情,永远那么纯粹、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