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展现大国风范和我们的热情待客,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每次国庆大典结束的时候,中央都会举行盛大的国宴。
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外国元首、驻华大使、外国友人等都经常出访中国。为了展现我们对客人的热情,也都会邀请他们和随行人员参加国宴,人数众多,热闹非凡。
毛主席
作为世界大国,我们的国宴展现的是豪华的菜品和高端的接待礼仪,但是这样豪华的场面与当时我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此时,新中国成立还不久,各行各业百废待新,人们还在温饱线上挣扎。毛主席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非常关注老百姓的生活,每每看到国宴上浪费的菜品,在想到老百姓的真实生活,都会痛心疾首。
在党中央进京的时候,毛主席就曾自比是“进京赶考”,他要求党员干部不要学习李自成,要继续保持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毛主席提倡节约,提倡继续保持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作风,不铺张浪费,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毛主席
早在革命时期,毛主席就率先打破了“官兵不同灶”陋习。他将工作人员给他准备的白粥,倒进了战士们吃的野菜粥里面,和战士们吃一锅饭。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也不忘初心,一直坚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他的一件睡衣早就不知道缝补过多少次了,还是舍不得扔。毛岸英和刘思齐结婚的时候,他也仅仅是送了一件自己穿过的半新的军大衣,作为儿子、儿媳的新婚礼物。
有一次要接待外国客人,外交部的工作人员看到毛主席脚上的皮鞋已经磨损得很严重了,就替毛主席买了一双新皮鞋。外交部的工作人员是担心,穿着旧皮鞋接待外宾有损国家形象,但是毛主席却拒绝了,并且说:外宾来了是见我这个人的,又不是来看的皮靴的。更甚至毛主席有时在接见外宾时,还曾穿过千层底的手工布鞋。
毛主席
所以对于国宴的排场越来越大、菜品越来越多,毛主席也是忧心忡忡。他对这种形式主义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且对国宴的菜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降低国宴的规格、减少陪同人员的数量、减少赠送礼品的数量、收到的礼品全部归公。
1966年,外交部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向中央提交了外宾接待工作的报告。报告中指出,接待外宾不需要都举行宴会,如果确实需要,举办一次就够了。并且在对于宴会上的菜品也做出了不超过四菜一汤的要求。
同时,对用餐时间和陪同人员数量,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对于不同口味的外宾,尽量针对性地指定菜谱,避免铺张浪费。
毛主席
从此,勤俭节约成为了国宴的新标准。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曾痛斥国宴铺张浪费,那么在开国第一宴上,又有那些菜品的安排呢?
开国第一宴是周总理亲自安排的,并将国宴的菜系定为了淮扬菜。
淮扬菜不同于其他菜系,它兼顾了南北菜系的口味,能够符合不同口味人群的要求。其中八个热菜、八个凉菜,还有一道汤。鲍鱼、鱼翅、红烧狮子头等等,餐后还有精心准备的水果和酒水。
毛主席
其实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倒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是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了。这并不仅仅体现在菜品的丰富上面,更多的还是菜品烹饪的过程和整个国宴对于细节的推敲。
国宴掌勺的都是当时的名厨,对于菜品的要求都非常的高,这些厨师各个身怀绝技。整个过程都讲究精良,并且还要兼顾适中的口味。
从每张桌子的摆放到服务人员上菜的路线,再到工作人员的站位等等,这些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从菜品出锅到上菜的时间,都经过仔细的演算,以保证每道菜到客人面前的时候都保持了最佳的口感。
毛主席
毛主席在宴会上的兴致非常高,对与他敬酒的客人也是来者不拒,杯杯必饮。周总理也在宴会上发表了热情的讲话,对每一位来宾表示欢迎。参加宴会的不管是全国各地来的代表还是工作人员,开国第一宴的成了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
1953年11月,抗美援朝战争刚刚胜利不久,金日成主席及朝鲜代表团访华。毛主席设宴款待朝鲜代表团,既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欢迎,也是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表示庆祝。
这是国宴第一次接待外国元首,茅台酒第一次登上国宴的餐桌。
毛主席
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当年的国宴也是在这里举行的。全国各地的代表,外国元首、驻华使节和国际友人加起来有五千多人。人数这么多的国宴还是第一次,所以仅仅是筹备国宴的准备工作就在一个月前就开始了,还调来了一百多位各地名厨。
周总理亲自审定了这次国宴的菜品,为了照顾外国友人的口味和饮食习惯,在很多细节上都做了调整。仅仅在现场服务的工作人员就有上千名,但是在精心的安排下,上千名服务人员动作一致的上菜、换盘,不见一点慌乱。
这次的国宴,震撼了在场五千多人,也为以后大规模、高规格的国宴开了先河,后来的国宴规模越来越大,人数最多的一次有上万人。
毛主席
每次的国宴,不仅仅是促进我国与国际上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还增进了双方的友谊。大场面、高规格的国宴,不仅上外国友人看到了中国的待客之道,也团结了国人,鼓舞了国人的士气。
国宴的标准降低,宴会标准的量化,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宴也与时俱进地在进行改革,那么如今的国宴又有着怎样的规格呢?
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直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对于国宴上菜品种类繁多,形式主义大于现实主义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也对后来的宴会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外交部也因此提交了新的接待外宾标准的报告,报告也很快在党中央的批示通过。
毛主席
从这以后,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成为了新的国宴基调。
1969年,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在参加完外交部的宴会之后,因为醉驾发生交通事故。周总理听完此事后大为震怒,他要求将茅台从国宴的餐桌上撤下了,将国宴上的酒都换成酒精度较低的葡萄酒。并且规定,国宴上不过量饮酒,及酒后禁止驾车。
不管是外交部新的接待标准,还是其他宴会上的改革举措,都赢得了广大群众和老干部们的一致赞扬。但是很多外宾,对于国宴的标准降低表示不理解,甚至提出了一些特殊的要求。
毛主席
对于这类外宾的要求,周总理指示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将这些外宾的访问行程加上了参观山西大寨。在山西大寨参观期间,周总理和外宾一起喝着小米粥,就着咸菜吃着窝窝头。让外宾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也让他们理解了中国的良苦用心。
后来,我国接待外宾的标准一直沿用四菜一汤。
当然,降低的仅仅是菜品数量上的标准,对于食材的选用和食品安全方面,却一点都没有放松。而且在细节方面还是和之前的标准一样,要求非常的严格,依旧注重个人的口味和饮食习惯。
毛主席
进入到新世纪,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而国宴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一点点的改革。
1978年9月,国宴只邀请驻华使馆的部分人员,而与来访人员无关的其他外宾则不再邀请范围内。
1984年,国宴对于中餐的标准依旧是四菜一汤,对于西餐的标准改成了不超过三菜一汤。同时对于邀请随行人员的数量也做了新的规定,一般是不超过三十人到五十人。对于用餐时间的规定也控制在75分钟以内。并且简化了上菜程序,引进了自助的形式。
毛主席
不仅是时间和人数做了新的规定,在宴会的开支方面也做了具体的量化。邀请特别重要的外宾,参加宴会的每位宾客的开支不得超过80元;有国家主席、总统、总理出席的宴会,每位宾客的开支不得超过60元;一般的宴会开支标准则是每人30至40元。
当然,随着物价的上涨,这个标准也在不断改进,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突破每位200元的开支。
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的奥运国宴,采用的标准就是三菜一汤。
毛主席
不管是外国政要到访还是举行大型会议,国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八凉八热再到三菜一汤、从几千上万人一起用餐的大场面,再到限制用餐人数的规定、从毛主席怒批国宴再到现在提倡的光盘行动,是国宴的一步步改革,也是我国接待客人风格越来越务实的体现。
勤俭节约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的行为也必将会一代一代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