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基伟,你给我撤下来,让我十二军上!”抗美援朝战场之上,王近山对着秦基伟嘶吼道。
“我不下,死了我也不下!”他不能退,因为他明白自己身后的使命“只要首长信任我,我就咬牙打下去,保不住上甘岭,我提头来见!”
这是秦基伟对王近山立下的军令状,而这个战场,正是轰动了全世界的“上甘岭战役”
许多人都知道抗美援朝战中中的上甘岭战役,15军是绝对的主力,知道这场战役出了黄继光,出了许多战争英雄。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场战役背后,王近山麾下的12军做出的贡献。4500名12军将士血染疆场,用生命捍卫了中国军人至高的荣誉。
战斗结束之后,王近山叫来了自己的部下李德生。他明白李德生立了大功,然而这份胜利,更多的是属于15军。
王近山安慰李德生:“军人,要的就是有仗打,打胜仗,别的不要去计较。”
这句话是王近山一生的写照,部队里说他是“王疯子”,说王近山到哪,哪里就要去打恶仗。而邓小平同志则评价王近山是“一代战将”。
1955年授勋仪式,王近山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所有人都以为他要自此平步青云。却没想到一个事件,却让王近山从开国中将沦为了一个小小的副厂长。
曾经的功绩过眼云烟,就连王近山的生活,也开始变得难以自顾。这个事件,到底是什么?
也曾真爱诉真情
1938年3月15日,山东省潞城县东,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之一的129师在这里爆发了一场伏击战斗,其名为“神头岭伏击战”。
时任旅长陈赓率领麾下771团、772团,奉命阻击日军援助黎城的援军,于是计划在此对增援的日军进行拦截伏击。
当时的王近山,便是772团的副团长,而772团,又是这场“神头岭伏击战”中绝对的主力。这场战斗历时两个小时,歼灭了399人。
然而,在激烈的交战之中,王近山却身负重伤,因此住进了129师的医院之中。王近山跌宕起伏的人生,便在这里埋下了伏笔。
当时的129师野战医院之中,除了身受重伤的王近山,还有另一个日后在历史上刻下鼎鼎大名的“陪同”:陈锡联。
当时的陈锡联是769团的团长,王近山伤得重,陈锡联伤得也不轻。子弹从他的嘴里打进,击碎了陈锡联的牙齿,随后又从他的颈部洞穿而出。
然而即便这样,也拦不住陈锡联苦中作乐的心情。这个只有20岁出头的团长,心里一直闲不住,每当伤口疼痛的时候,他的眼角总会瞟向医院的护士们。
陈锡联和王近山
这一天,陈锡联见自己临床的“病号”王近山正在接受医生的换药,“闲不住”的陈锡联便拍了拍王近山的胳膊。
“你知道咱129野战医院里面,哪个护士是医院的院花吗?”陈锡联打趣地向王近山问道。
王近山换药伤口正疼,并没有回答陈锡联的问题。陈锡联见王近山没有答复,便再度拍了拍王近山,然后指向了给王近山换药的护士说道:“她就是”。
顺着陈锡联的手指,王近山仰在床上,看向了自己身旁换药的护士。这几天一直都是对方在照顾自己,然而王近山还没有仔细看过。
那是一个文静的姑娘,虽然有点内向,但并非那种完全放不开的性格。她的名字叫做韩秀兰,出身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中。
革命爆发以后,韩秀兰的一家12口人,全部加入到了革命的队伍之中。可以说韩秀兰的家庭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红色家庭”。
整个129师的野战医院,超过半数的医疗物资,便是出自韩秀兰叔叔的捐赠。有着这样的背景外加韩秀兰那漂亮出众的美貌,令韩秀兰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院花”
她听见陈锡联在指着自己进行“点评”,双脸早已红成一片。在换药结束之后,韩秀兰便飞似的逃开了。
陈锡联没有想到,自己无意中的掺和,竟让韩秀兰和王近山走到了一起。很快,在陈锡联有意无意地掺和之下,王近山和韩秀兰在医院中谈起了恋爱。
红军时期令徐向前元帅称赞的“王疯子”,在韩秀兰的面前没有了疯气,而韩秀兰甚至为了讨王近山欢心,还专门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韩岫岩。
按照韩岫岩的说法,之所以这样改的原因十分简单。因为王近山的名字叫做“近山”一个是“近”,一个是“山”。
而“岫”的意思是是指山洞,也带有山的意思。因此,“山岩”留于“近山”之上,“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据韩岫岩所说,这个名字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如果碰到日本的侵略者,那么就用自己这个山岩,狠狠地砸过去,把对方给砸晕砸跑。
一年之后,二人正式结婚。虽然彼此聚少离多,但没有隔阂二人的感情。两人女貌郎才,一人驻守前方征战疆场,一人坚守后方治病救人。
很快,韩岫岩便为王近山诞下八个孩子。
奈何错路铸殊途
在部队中,他们是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韩岫岩曾在解放战争中因为颠簸流过产,于是王近山便为韩岫岩用骡子做了一个平板车,拉着韩岫岩四处奔波。
王近山所在的部队,直接领导人是刘伯承元帅和邓小平同志,王近山同刘伯承元帅和邓小平同志私下的关系也十分亲密。
部队开会之时,曾有人提出过王近山的所作所为是搞特殊,但王近山和刘伯承元帅都不置可否一笑了之。
谁也没有想到过,就是这样一对神仙眷侣无比恩爱的夫妻,竟会在建国之后,走向殊途的道路。
这一切的起点,是因为王近山的性格。他太“纯粹”了,那是一种质朴的将士身上的纯粹感。他讲义气,一诺千金,并且敢说敢做,重情重义。
1947年,王近山的右腿遭到了致命的重创。根据医生的诊疗判断,这是极为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王近山听到这句话,眼眶瞬间红了起来。医生偷偷告诉当时王近山的领导邓小平同志,说最坏的情况下,王近山可能会落下残疾。
作为一个纯粹的军人,这对王近山来说是最大的打击。邓小平同志来看望王近山,只见王近山近乎使用哭喊的方式向邓小平同志哭诉着,说自己还不如死在战场。
邓小平同志只好安慰王近山,说不论他有多么残疾,自己都一定许多王近山,让他重新返回战场。
再后来,王近山的双腿便变得一条长一条短,但邓小平同志果真履行约定,让王近山重新负责二纵,并闯下了“二纵朱可夫”的凶悍大名。
这样的纯粹也害了王近山,在抗美援朝时期,王近山认识了自己建国后的司机朱铁民。那个时候朱铁民是王近山的贴身保镖。
作为王近山的亲卫,他与王近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朱铁民有一个遗憾,那就是自己一直没有一个孩子。
重情重义的王近山听闻之后,当下便向朱铁民承诺,自己愿意将一个孩子过继给朱铁民,让他不至于没有后代。
就这样,1953年王近山的二女儿王媛媛出生了。王近山果然信守承诺,将王媛媛过继给了朱铁民。
然而,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块心头肉,王近山这样的做法,令非常重视夫妻感情,非常重视儿女感情的韩岫岩大为悲伤。
她听着自己的女儿叫着别人爸爸妈妈,看着自己的女儿和别人那样亲昵,韩岫岩的内心开始改变了。
因为这一事情,韩岫岩开始变得多疑。她开始不再信任王近山,夫妻之间的感情也开始出现层层的裂痕。
而最为令韩岫岩绝望的是,王近山竟开始和自己的妹妹越走越近。终于,这些积攒的矛盾彻底点燃了二人之间的不和与摩擦。
不论王近山是上班还是开会,只要回到家里,韩岫岩都会盘问王近山的行踪。夫妻二人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原本和睦的夫妻关系摇摇欲坠。
为了让王近山回心转意,韩岫岩决定前往妇联对王近山施压。于是,韩岫岩的妹妹被调往呼和浩特,并再也没能回到北京的家中。自此,她就好像人间蒸发。
然而这只是让王近山被更加激怒。妻子的不信任外加关系的破裂,最终令王近山决心离婚。在那个年代,将领离婚可是大忌!
但是王近山是出了名的一根筋,许诺过的事情便说一不二。一时之间,王近山成为了“铡美案”的典型,许多老朋友老战友都来劝说王近山不要这么冲动。
王近山却只是表示心意已决,韩岫岩的本意是想让王近山回心转意,却没想到竟把王近山推向了更远的地方。
1964年,因为离婚,原本军区副司令的王近山被撤销了中将的职务,降级成为了一个大校。同时,还被发配到河南周口地区西华县黄泛区农场当副场长。
自此天涯陌路人
人们都说他们夫妻二人,在乱世相遇却在太平相别。原是山上的山岩,最终伴随着大山的动荡滚落离去,再难相遇。
同王近山一同随行的,只有负责照料王近山右腿残疾的小护士黄慎荣。一年之后,王近山和黄慎荣结为了夫妻。
这一下,王近山彻底坐实了“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批评。韩岫岩得知之后,一连多日沉默度日,外人的呼喊也在沉默中跟着“沉默”了。
王近山的钱财,大多作为了子女的抚养费,每个月能拿到手的工资并没有多少。他只是照看着千亩的农场,每日与工人以及黄慎荣陪伴。
4年之后的1968年,在南京军区参谋长肖永银的帮助之下,王近山决定“复出”。他舍不得军队的生活,想重新回到军队之中。
于是,他写了三封一模一样的书信,其中一封交给肖永银,一封邮给毛主席,另一封则交给了许世友。
毛主席日理万机,这封书信并没有能来到毛主席的面前。肖永银虽然是参谋长,但是同样没有没有决定的权利。
1969年,许世友趁着中共“九大”的闭幕终于将这封书信交到了毛主席的面前。他说:“主席,有件事情请您处理一下。”
毛主席就这样得到了王近山的书信,在看完后,毛主席明白王近山的情况并非不能通融。只是如今,还有谁愿意接纳王近山呢?
许世友听到这里,当即表示自己愿意将王近山收做部下。就这样,在肖永银、许世友等人的帮助之下,王近山得以重新回到部队。
被八路军击毙的日军将领
韩岫岩得到这个消息,心里同样为王近山高兴。她只是想让王近山回心转意,并没有想到王近山竟会真的和自己离婚。
她想要带着孩子拜访王近山,去看一下这个多年未见的“前夫”。然而,每当她来到王近山的门前,得来的只有警卫的一句“身体有恙,不适合见面。”
韩岫岩明白了,这是王近山的诀别。原本升起的感情在这样的诀别之下再度冷却。也对,韩岫岩想到,王近山已经再婚,自己再过去又像个什么样子。
在韩岫岩的家里,仍有着一副王近山专用的碗筷,还有着王近山的军服以及他授勋时的照片。但是韩岫岩知道,这军服和这碗筷,再也没有用处了。
70年代的韩岫岩
1974年,王近山曾经的部下李德生前去看望邓小平同志。在见面之后,李德生同邓小平同志聊起了王近山的现状。
邓小平同志唏嘘不已,心里怀念着曾经的过往。作为王近山的老首长,邓小平同志心里明白王近山的才能以及心中的执拗。
二人聊了半天,只是化作一声声的叹息。感叹世间无常,感叹王近山的遭遇经历令人不知应当是赞是贬。
最终,邓小平同志决定帮上王近山一把。于是在邓小平同志的帮助之下,王近山成为了全国政协的一员。
然而好景不长,1975年,王近山被查出胃癌晚期。这是一个花钱的病,可是王近山几经蹉跎,手中并没有太多的积蓄供给后续治疗。
于是邓小平同中共中央提出申请,希望恢复王近山原有的6级行政待遇,也就是每个月当时300块钱的补助。
中共中央在审议之后批复了邓小平同志的请求,就这样,王近山的生活和治疗勉强得到了保障。
1978初,王近山病重,他仍不愿同韩岫岩再见。叶剑英元帅和邓小平同志多次过问王近山的病情,而医院在尽最大的努力之后,5月10日,王近山依然病逝。
在他的葬礼之上,韩岫岩默默在角落哭泣。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才看见那个“人间蒸发”了的妹妹,就在更远的角落起身离去。这是她和妹妹最后的相见。
王近山和韩岫岩一生,历经了跌宕起伏。他们生于乱世,合于乱世,却在天下太平的安宁中形同陌路。
这是哪一方的错误吗?其实并不是,只是最终带来的伤痛,却要二人彼此承担一生。
橱柜里的碗筷,衣架上的大衣,墙壁上的相片。曾经的记忆伴随着葬礼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只留下一张相片,上面是韩岫岩同王近山以及孩子的黑白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