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塞毛织工厂
新塞毛织工厂,创建于1940年10月。其前身是1939年由定边专署组织抗工家属成立的抗属工厂,创始人王彩文(边区模范生产工作者,后任该厂厂长),资金1300元,有职员4人,工人5人,抗工家属20人纺线,自制纺车、织机纺线织布。1940年10月,改名新塞毛织工厂,有干部4人,工人30名左右,织机5台,生产少量栽绒毯。后因资金、机件、技工等困难,濒于停顿。1941年春,由难民纺织工厂投资5万元,购买七七纺纱机15台、弹毛机1台,并对难民工厂供应毛纱,从此改为定边县政府与难民工厂合办,难民工厂为主要股东。至同年7月“正轨转变”,改变经营方向、扩充资金、扩大生产,共有资金68996元,其中难民工厂原投资5万元,警一团1万元,余为专署投资。另外,银行贷款3万元。8月,未与主要股东难民工厂商议,改名新塞纺织有限公司,与商人合营,停止给难民工厂供应毛纱,改织毛毯和毛巾,难民工厂投资可按原款退回,此后,利润与难民工厂无关。10月22日,边区建设厅依据难民工厂的报告批示:“这样处理于情于理,均非妥当……毛织厂改变后,如难民厂愿意继续投资,即应保护原股东权益,继续供给毛纱,否则可按物价标准换算,将资本退回,具体办法由该县与难民工厂协商解决之”。结果不详。
至12月,有大纺毛机9架,大小织毯机8架,打毛机3架,手纺车4架,弹毛弓7个。有职工48名,其中工作人员6名,技术工人21名,学徒18名,杂务3名。自7月16日至11月30日,共产2.4尺宽的毯子755方尺,细毛线1421斤,粗毛线833斤,盈利23478元。1943年春又扩充资金,织毛呢,6月购买毛布机6台,织毛毯机2台,至11月织毛呢100余匹,毛毯2000余条。至年底,完成衣服9000套,皮袄1500件,供给三边分区党政军民及全体干部作冬衣。至1943年11月,资金扩大至4000余万元,购买织毛布机14台,招收工徒100名,扩大生产规模,何时停办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