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我们敬爱的毛爷爷和革命挚友贺龙在小河村见面了,这对在炮火中生死与共的兄弟,一见面就话题非常多,聊到了晚上,看到贺龙的脸色不对,开始皱起了眉头,毛主席马上开始问贺龙怎么回事,贺龙说:“在见主席前,就有点身体不舒服,来了以后又复发了,歇一会就没事。”说完,还拿出了带给毛爷爷带了一份礼物,毛爷爷打开一看,是当时很珍贵的水果糖,这让毛爷爷感动不已。
贺龙休息了一会后,身体恢复,于是刘又找到了毛爷爷,他们两个开始聊起了对新中国的规划。等聊完工作以后回忆起过的种种,两个人感慨万千,果然是革命建立起来的友谊,是最坚固的。
在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蒋介石不顾双十协定,破坏和平,执意要进行内战,毛爷爷看到和谈无望,于是就不得不与国民党开战。面对国民党三番五次的破坏,使得延安根据地变得困难重重,就连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乐观的毛爷爷并没有觉得这种生活艰难,带领大家挖野菜,吃粗粮,硬是扛了过来,直到贺龙担任了后勤指挥才慢慢的变好。而在这段时间延安的后勤供应,毛爷爷都夸他功不可没。
作为一个优秀的将领,贺将军不仅在战场上指挥得当,屡建奇功,后勤也发挥了他作为一个优秀将领的指挥能力。说到这,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贺将军开始负责后勤了呢?
因为前线将领经常熬夜指挥,有时候甚至两天都不睡觉,长期下去,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身体毛病,粟裕将军也是如此。在一次指挥中,贺龙的身体再也坚持不住,直接垮掉了,毛爷爷非常关心贺龙的健康,于是决定把他调往延安,先养好身体,同时负责大后方的补给。
很多人以为,在大后方做后勤,是很轻松的不需要面对炮火,不需要面临枪林弹雨,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很多时候,能够决定一场战斗的胜利,就是粮食和军火弹药是否充分。所以,这么重要的任务,必须要交给一个指挥能力强,能打胜仗,能担大任的人。而这个人,就是贺龙。
贺龙之所以让毛爷爷这么信任,是因为贺龙和毛爷爷的信任建立在一次次的革命胜利中认可了贺龙。在长征结束时,大部队需要在陕北会师,当时的贺龙需要先和另一个人汇合,可是在会师的时候,出现了一些矛盾。
因为当时张国焘在整个红军中属于资历比较老的,在军队里也有一定的威望,在要不要去陕北会和毛泽东有了分歧,他违抗了中央的部署,选择了去四川。结果,部队损失惨重,看到这,贺龙劝他要听从党中央的领导,否则会损失更多,可惜张国焘没有听进去,继续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去四川。没有办法,在一次会议中,贺龙当众表态,会听从中央的领导,听从毛爷爷的领导,同时私下也在劝他,要尊重事实,听从党的领导才会获得胜利。最后,张国焘选择了一起去陕北,红军的几大主力,顺利在陕北会师了。
会师后,毛爷爷听说了贺龙劝张国焘的事情,表扬了他为了党尽心尽力。而陕北的胜利会师,也让贺龙对毛爷爷的指导更加坚定了,跟着毛爷爷,跟着党,能打胜仗。1937年,毛主席在指挥中,根据当时党的实际情况,在武器装备都落后国民党,落后日军的情况下,提出了符合现实的游击抗日政策,敌退我打,敌跑我追,敌进我退这三个方针。
可惜这种政策在当时的领导队伍中并没有多少人认真的贯策,当时的主流是直接和日军和国民党进行正面抗争,可是当时我们的装备太少,甚至落后,和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和日军无法正面抗衡,又一次损失惨重。
在当时的领导班子里,只有贺龙知道了毛爷爷的指挥精妙,他看了看自己的士兵,又觉得装备确实和那些精良的国民党不一样。开始很好地在执行这个政策,在延安的抗日期间,贺龙将军带领的军队,是损失比较小的。并且,贺龙的队伍,兵还越来越多。看到这,毛爷爷对贺龙的执行能力和指挥能力称赞不已,也有了一个更好的印象。
这些经历,毛爷爷觉得贺龙是个人才,两人惜惜相惜,贺龙后来通过无数次的革命紧紧跟随毛爷爷,这让他和贺龙的友谊更加深厚了。他们俩,不是上下级,而是关系非常好的朋友。后来毛爷爷回想起贺龙时,对他的评价是,不挑不捡,什么工作都会做,并且做得很好。这种评价,是真实的。
成立四大野战军时,几十万的口粮,装备,弹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短期筹集完毕,1950年剿匪,这些任务贺龙都出色地完成。连邓小平都评价,贺龙,是一代名将。正是有了像贺龙这样的将领紧紧跟随毛爷爷的领导,上下齐聚一心,先辈们才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让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