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农民起义军领袖闯王李自成在陕西西安建立自己的王朝—大顺,并发起了对大明帝国心脏北京城的进攻,李自成亲率10万最精锐的大顺军主力部队,沿大明的长城防线一路向东攻击前进,一路所向披靡,明军望风投降,除在宁武关遇到守将周遇吉的抵抗外,沿途几乎未遇到实质性的抵抗。当年3月,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仅仅一天时间,李自成就在明军内应的配合下攻入北京,大明最后一位君王朱由检在煤山(今景山)自杀殉国,统治中国276年的大明帝国灭亡。
从西安出发到进入北京,李自成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突如其来的胜利冲昏了李自成的头脑,再加上李自成根本也没有做好统治一个国家的准备,浓重的流寇思维充斥着李自成集团的上上下下,在具体操作层面,李自成仍然对明朝的官僚阶层进行拷掠(是为追脏助饷),李自成在北京城的种种行为暴露了其集团的缺陷,尤其是对吴三桂家人的处理上,更是粗暴蛮横,直接把吴三桂推到了满清的阵营。最终吴三桂统率其麾下的6万关宁铁骑(当时明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投降了满清,满清在吴三桂的配合下在山海关一片石战场大败李自成,之后入主中原,成为北京城新的主人。
满清入关之初,打着为大明报仇的旗号收获了不少明朝遗民的心,使得其在北方的统治未遇到大的抵抗,之后通过三场大战荡平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南明弘光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于公元1646年初步统一了全国。
结束以上三场大战后,满清摄政王多尔衮认为天下底定,于是推出了剃发令,要求大清所有辖区内的民众全部实施剃发易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汉人对满清的剃发令无比厌恶,于是反抗剃发令的运动兴起,面对汉人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多尔衮决定强势镇压,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是也。多尔衮的高压政策,使得汉人的抵抗运动更加频繁,于是一场浩大的反清复明运动拉开序幕,本来平静的天下再一次陷入了战火之中。
公元1646年,朱由榔在广东肇庆重建南明,年号永历,是为永历政权。作为朱明皇室正统的朱由榔,他的永历政权很快成为汉人抵抗满清的一面旗帜,他的存在使得满清如鲠在喉,必欲除之而后快。此后,张献忠大西军四大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带领大西军余部归顺南明,南明的势力为之一振。特别是在1652年的桂林之战和衡阳之战中,击毙清定南王孔有德(桂林被围自焚而死)、敬谨亲王尼堪,史称“两撅名王、天下震动”。此后,双方在西南地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最终满清凭借其庞大的体量逐步将南明势力压缩到了云南的中缅边境和中越边境地区。
公元1662年,投降满清的马前卒吴三桂攻入云南,朱由榔远走缅甸,迫于吴三桂大军压境,缅人发动“咒水之难”,屠杀了朱由榔的随从大臣,并将朱由榔交给吴三桂,吴三桂用一条弓弦结束了朱由榔的性命,朱由榔死后,南明最后的旗帜倒下, 坚持抵抗16年的永历政权灭亡。
永历政权灭亡后,部分不愿投降满清的明军和明朝遗民逃亡缅甸和越南。逃往缅甸的那一部分人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果敢族,而逃亡越南的那一部分人则继续在越南积蓄力量,试图东山再起。他们在越南河内打出了“唐虽二三户、必复旧河山”的旗号,当地的华侨踊跃参与,盛况空前。
随着满清在中原统治的稳固,越南当局也从支持明朝复兴转变为对清朝称藩,越南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于是开始逐步限制取缔境内的反清势力,并将当年逃亡越南的明朝遗民纳入户籍,是为“明香社”也叫“明乡人”(意为保留大明的香火,也算是对大明最后的一丝感情了)。在这些“明香社”里,华人们可以讲汉语,可以束发穿明朝服装,建立宗祠、庙宇和学校。
“明乡人”在越南居住了400多年后,由于不断地混血、本土化和法国的殖民教育、强制同化等因素,这些明乡人在语言文化上最终与越南京族区别不大。不过在某些文化方面,仍然保持着故国明朝的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