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韭菜一样的贪官
朱元璋为了治理贪腐问题,曾经屠杀了15万人,并且下了极为严苛的法令,但是仍旧没有挡住官员贪污的脚步。
然而离奇的是,雍正只用了三招就吓破了贪官的胆子,解决了上百年都没治理好的贪污问题。
他究竟是怎么做到呢?
为什么朱元璋手段这么狠辣,依旧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呢?
朱元璋是一位工作狂,他时常因为朝廷上一些积弊无法解决,整晚整晚地睡不着觉。
自从他登基开始,第一件事就是设立监察制度,大肆处理、防止贪腐问题,要知道朱元璋最痛恨的就是贪官污吏了。
所以朱元璋成为皇帝后,治理气贪官来力度非常大,一旦发现绝不留情,甚至多次出台严苛的法令。
但奇怪的是,不管他怎么治理,贪官就跟韭菜一样,这茬还没割完那茬又长出来了,并且还屡禁不止。
最终朱元璋绝望了:“我想治理贪官污吏,奈何早上杀了晚上又有犯的,今后一旦发现贪污的,不分轻重都杀了。”
可以说,他为了治理贪腐的问题已经用尽了心思,最后走到了这一步,他也是在没有办法了。
明朝史上第一大贪污案件——郭桓案就是发生在洪武时期,郭桓只是一位正三品的官员,一年的俸禄只有六百石,但是涉案金额却足足有1200多万两银子。
朱元璋震怒之下下令彻查,最终牵扯到的不仅仅是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此外还有十几个省份的布政司。
大大小小的官员不管涉案金额大小,终究只有一个处罚结果,那就是杀无赦,这次足足杀掉了15万个官员,震惊了朝野上下。
这样的雷霆手段的确是起到了整顿效果,众人战战兢兢,生怕连累到自己,也许你会以为,明知道贪污的下场这么严重,官员们一定再也不敢贪了吧?
其实结果恰恰相反,“郭桓案”之后官员们的确是安稳了一段时间,但是不久之后,贪腐的官员又是一茬接着一茬。
有人说贪腐要从根源上解决,直接选用科举出身的寒门士子,不去提拔官员的门生,他们就不会沆瀣一气了。
别人能想到的朱元璋也想到了,他大力选拔科举人才、任人唯贤,还对每一位新上任的官员敦敦教导:
虽然俸禄并不高,但是如果老老实实过日子,将来长久不断,荣华富贵不倒,但是如果贪腐,不仅自己要掉脑袋,还要家破人亡。
道理谁都懂,但是最终这些寒门士子依旧逃不开一个贪字,最终还是走上贪腐的道路。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雍正的奇招
十年寒窗苦读得以入朝为官,但是当他们发现俸禄低的可怜的时候,寒门士子也加入了贪腐大军。
明朝贪腐案件屡禁不止的原因,第一个就是官员的俸禄太低了,朱元璋崇尚节俭之风,所以对官员抠抠搜搜。
朱元璋自己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但是吃喝还是不愁的,不过官员们就不一样了,一年到头就那点俸禄,谁家不是上有老下有小。
有的家中几十口子人,就等着他发的那点俸禄,官员们实在是活不下去,只能从别的地方弄点钱财。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朝廷风气,风气一旦形成就很难改了,有些刚上任的寒门士子不愿意贪腐,那么其他的官员肯定是容不下他的。
互相有把柄在手才能是长久的“朋友”,朝中历代都是党同伐异,朝臣们可不会容许一位清正廉明的官员独大。
所以刚上任的官员要么被排挤掉了,要么融入进去了,这才导致贪腐的问题始终不能根除。
最重要的是,朱元璋其实看似手段强硬狠辣,实则有着很大的缺陷。
有官员下马,肯定就有职位空缺,走一批来一批,前面的还没治理完,新来的已经融入进去了,等于说是根源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而且朱元璋出台的法令非常严苛,到后来直接一视同仁,不管贪腐多少格杀勿论,所以官员们有了一个想法:
贪也是死,不贪也是死,还不如死之前大捞一笔,自己还能过一段舒坦日子,一旦官员们都破罐子破摔了,朝堂就乱套了。
那么同样是治理贪腐问题,为什么雍正只用了三招就彻底根治了呢?雍正的手段到底高明到哪里呢?
其实一对比就明白了。
雍正的第一个方法就是罢官。
雍正能在“九子夺嫡”中胜出坐上皇位,自然也不是个心慈手软的人,不过在对待贪官的问题上,他却只罢官、不杀官。
他的手段虽然看似没有那么强硬,但是每一步都是诛心之举,不用强硬的手腕,避免官员破罐子破摔、官官相护。
将惩罚手段放宽后,一些人更害怕被举家流放,所以反而有了奇效。
不过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凡是贪腐的官员,金额一经查实,不管是什么职位,哪怕是侯爷宰相,也要如数赔偿。
不光如此,为了防止他转移赃银的可能性,会连同家底、买卖交易都追查的干干净净,就连跟他们有来往的人家也要追查。
如果贪腐的官员死了,还要跟子女索赔,这个方式不同于明朝时期的一死了之,官员们考虑的还有自己的家族与子嗣,有牵挂才有弱点。
不过光是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最重要的就是第三步,这一步才是最狠的,实行完后,短短几年国库就翻了近十倍!
雍正究竟是怎么解决的?
俗话说“恶人自有恶人磨”,雍正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能一口气就根治了贪腐的问题。
他派出了朝中一些难缠的人,专门去调查涉案的贪腐人员,并且从各地州县抽调一部分低阶的官员跟随。
这一点非常重要。
只要能查实贪腐一事,就算是大功一件,贪腐的官员就地免职,然后再从随同的官员中挑选一人接任职位。
这一步究竟高明在哪里呢?
明朝时期朱元璋治理贪污,都是派人去查,查明后回京复命,然后才该罢职罢职、该治罪治罪。
不过朱元璋忽略了一个问题,原本朝中就已经形成了贪腐的风气,派去调查的官员也会顾及是否会连累到自己,所以总是会出现官官相护的现象。
原来的官员罢免后,新上任的官员就发现有很严重的亏空,不过他们肯定是不敢禀告朝廷的,毕竟上一任官员被罢免时,为了不连累自己肯定会隐瞒一部分亏空。
新上任的官员就只能自己将亏空补上,不过当时补上后,以后肯定要加倍的赚回来,朝廷的俸禄又少,所以最终他们还是不可避免地走上贪腐的道路。
不过雍正的方法就有效地避免了这个问题,在调查贪腐官员时,谁功劳最大谁就顶替职位,在这种情况下,涉及到与自己利益相关,调查的官员自然有多大力使多大力。
因为现在没有打掩护的问题,新上任的官员自然不会自己填补亏空,那么肯定要把积弊给指出来。
这样一来别说是上任官员,哪怕是前面好几任都能揪出来,贪官自然就无所遁形了。
这个方式直接避免了前一任留下亏空、后一人去擦屁股的恶性循环,从某种方面来说,也算是打破了官官相护的官场弊端。
但是同时新的问题又出来了,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贪腐的官员一看大难临头,就只能赶紧借钱填补亏空。
雍正因此下令,一旦被发现谁借给被人钱财用来填补亏空,那么这笔银钱直接没收,谁也别想拿回去。
命令一出,没有官员敢随意往外借钱了。
贪腐问题根除以后,还要避免后续再兴盛起来,于是雍正专门设立了一个叫做“会考府”的机构。
专门用来审计国家财政经费事项,朝廷的一切开支、报销、缴纳税款等,只要是跟钱有关的事项,都由会考府监督办理。
会考府与六部属于平级关系,并且是独立在朝廷中的一个特殊机构,如果有重大事项,裁决的人只有皇帝自己。
这样一来,朝中的贪腐问题就直接避免了。
自此之后,官员们果然无人敢再贪腐,虽然还是有极个别的人有天大的胆子,不过一经查证,后果就不堪设想。
时间久了,这样的不正之风就逐渐消失了,朝中的官员果然不敢再跟以前那样做贪污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