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不仅是世纪之交,更是共和国的50华诞,而这一年的国庆节也比往年寓意要更加浓烈些。在这天,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一场盛大阅兵仪式,还邀请了不少重量级英雄模范来参加活动。
而在这些人当中,便有一位面色黝黑、穿着朴素的八旬老汉,他虽然看起来普通,但当时却十分荣幸地被中央军委邀请前来参加国庆节活动,还与被邀请的英雄模范们一起站在最显眼的大看台上,观看了规模宏大、气势恢弘的阅兵,以及群众联欢仪式。
在庆典结束后,有一位来自天津的知名企业家,当他得知老汉的身份和事迹后,对其很是敬重,还特意买来一件鸭绒袄和几条好烟硬塞给了他。
而家在北京的退休老干部王猛,他与老汉是旧相识,两人阔别多年,如今好不容易相聚在一起,便把老汉接到自己家中一叙旧情。回忆往昔峥嵘岁月,两人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叙不尽的情谊,于是这一呆便是半个月光景,之后二人才恋恋不舍地挥泪道别。
老干部王猛是曾经渡江战役时136团的政委,而老汉和他是战友,身份自然也不一般。他名叫高如意,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特等战斗英雄”,人送外号“渡江第一人”。
只是由于他淡泊名利的态度,导致其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事迹很长时间都不为太多人所知,如果不是他给邓小平写过一封信申冤,这个秘密还真有可能会瞒一辈子。
一、渡江战役中的高如意
1919年,高如意出生于河北省行唐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贫穷、拮据的生活从没有磨灭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若是没有意外的话,他可能会正式接过家里的生计重任,并成为顶梁柱,自此与新婚不久的妻子平平淡淡地过完一辈子。
可意想不到的变故却来临了,1945年即将败亡的日寇并没有收敛的打算,而是来到了他的家乡扫荡,高如意亲眼目睹日寇对平民百姓的残忍与血腥,于是在次日选择加入当地的抗日小分队,之后成为刘伯承、邓小平手下一名新兵。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高如意积极响应号召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当中,并且跟着刘邓大军在河北、河南、山东一带与国军对抗、周旋,直至挺进大别山。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当局在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仍然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国共和谈宣告破裂,于是刘、邓、陈等首长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于次日向二野(刘邓大军)发动了渡江令。
而这一天则是高如意人生当中最为辉煌的日子。
21日黄昏时分,我军集中所有重火力武器向南岸敌军阵地进行猛烈轰击。而借着浓密炮火的掩护,高如意所在的136团三营七连(渡江尖刀连)乘坐着战船,在岸边《解放军进行曲》的鼓舞下向对岸冲了过来。
长江作为国民党首都南京的天然防线,国军十分重视,下令让工程部队在这一带修建了大量暗堡,并全部配备重武器。如铁桶般牢固的火力覆盖防御网,使得江上水柱迭起,很多战船被击沉或者是起火,场面格外惨烈......
但这并没有让解放军战士们有丝毫退缩之意,战士们依旧划着木船,铆足了劲往前面冲;而即便是落水的战士们,也纷纷利用提前简单制作的救生圈奋力向对岸游去。
而高如意也是这些战士们当中的一员,当时身为突击班班长的他,带着手下6名战士,乘坐着一艘叫“海州号”的木船一直猛冲,很快就行至江心,来到了突击队伍的最前头。
暗堡上的国军很快注意到了眼前这支小分队,因此集中火力对其进行轰炸,而面对密集的炮火,木船不可避免地被击中了。当炮弹在船舷附近爆炸后,不仅造成了一死两重伤,甚至连船夫都被余波炸晕,躺在了船板上,不能动弹。
高如意的小分队不仅战斗力损耗过半,还失去了战船的机动性,毕竟船夫的倒下让“海州号”失去了控制,一直左摇右晃,无法前进。
二、特等战斗英雄
看到眼前这一幕,高如意捂着被炸弹皮击中,一直鲜血直流的左臂急了。身为主心骨的高如意,为了稳定军心,同时快速到达指定地点,他大声向战友们喊道:“同志们,不要慌!我来撑船,你们来划水。我们一定要打过长江,为牺牲的同志们报仇。”
之后他迈步到船尾,抓稳船柄后拨正方向,并让还能动弹的战士们用头盔划船,冒着敌人暗堡、工事里喷射而出的“火舌”继续前行。在划到离岸边不足40米时,高如意口里大喊到“同志们,跟我上”,便带着小队向敌人面对面发起了冲锋。
当冲到敌人眼前时,恰好碰见一敌兵在架机枪,他立马猛扑过去,从其手中抢走了机枪,并将其击毙,随后扛着这挺机枪,冒着飞蝗般喷射的子弹继续突进。
对于一场阵地战而言,占据有利地形是压制敌人火力的办法,更是取胜的关键,从军多年、老辣的高如意自然也深知这一点。
于是他在观察完地形后,口里喊道“必须抢占有利地形,掩护大部队过江”,之后一一吩咐任务,让班里战士们突袭占据了右侧有利地形,随后拿下了敌人一个江防阵地。
一个重要阵地被突袭拿下后,敌人极其恼火,在发觉高如意一行人人数尚少,便想趁立足未稳,投入重兵进行猛烈反扑。
在敌众我寡的严峻局势下,高如意站出来给战友们“打鸡血”,号召大家守住阵地,随着一颗颗手榴弹不间断地丢向敌人,加上7连排长前来增援,敌人的反扑都被一一打退。
随后在得到排长请示,高如意更是带着班里战士迂回到敌人后方,一句“缴枪不杀”让残余敌人完全胆寒,只能乖乖投降。在这次战役当中,高如意的五班一共俘虏了超过60名敌人。
正是有高如意这样战士的牺牲,解放军得以顺利过江,而蒋介石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最终被顺利攻破。而渡江战役的胜利,也让国民党划江而治的幻想彻底破灭。
高如意当时所在的部队,荣立集体一等功;海州号,被誉为“渡江第一船”。当然,高如意自己也凭借渡江战役,被评为“渡江特等战斗英雄”,被人们誉为“渡江第一人”,还得到了首长邓小平的亲自接见。
1950年9月25日,高如意还专门被邀请到北京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获得了“全国特等战斗英雄”殊荣,随后中央政府还特意给他颁布了奖章与纪念册,以表彰战斗英雄高如意为全国解放所付出的血泪。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高如意又频频立下战功,顺利升到排长职位。本来像他这样立下赫赫战功的战斗英雄,理应受到国家的照顾。其实当时领导也确实看重他,对其极力挽留,但是高如意却执意提出了复员回家的请求。
三、复员成农民
而他给出的理由有两个。第一,自己没多少文化,和平时代再留在部队也做不出多大贡献;第二,自己离家已经近10年了,也该回家照顾老娘了。
在高如意看来:自己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确实积累了不少战斗经验,具备超高的战斗素养,但在新时代这个能力到底能不能用得上还是未知数,那还不趁早给年轻人让出位置,自己回去建设家乡。
在看到他的档案后,毫无疑问他的返乡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关注,1956年,当地民政部门打算给其安置工作,并询问他愿意在哪个行政单位上班。可出乎意料的是,高如意并没有向政府伸手要官,而是提出:我想当搬运工。
他觉得自己没有文化,去做行政工作也很难干好,总之以自身文化底蕴当不了官的,但是身强体壮,适合干体力活,不仅能过得充实,还能继续为建设新中国奉献出一力量。能处在和平年代当一名普通搬运工,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对他而言已经十分满意了。
就这样,从1956年到1963年这七年时间内,老实话少的高如意一直都在当搬运工,几乎从没向人透露过自己是特等战斗英雄。
由于长期进行体力劳动,他的旧伤复发,并且越来越严重,当时在渡江战役时留在左胳膊里面的炮弹皮甚至已经开始影响他的正常生活,因此他不得不停下手头工作开始修养。后来还是在县领导的关怀下,才去县医院通过手术取出了胳膊上的炮弹片。
半年后,高如意的伤势痊愈。只是当他打算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时,他所在的单位由于一些原因被解散了,于是他只好在本村生产队中与妻子一起务农。但由于家里有三个儿子,因此夫妻二人这点工分,只够一家人养家糊口,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贫。
但一向淡泊名利的高如意却乐在其中,他享受这样默默无闻的当一名纯粹的农民,更享受身为人夫、人父的天伦之乐。出入过生死的他,知道和平来之不易,能够拥有稳定的生活,并且一家人幸福生活在一起就够了。
至于曾经的那些荣耀,比如17枚军功章,两度受邀参加国庆庆典的邀请卡,还有朝鲜战争的留影......这些他都珍藏在家中,从不拿出来与人观看。至于从军10年的部队生涯,也从不和乡亲们闲聊。
四、写信给邓小平求助
在家乡村民们看来,高如意只是一个勤快、老实的农民,他很平凡,大家实在无法将他与身为“渡江第一人”的传奇英雄相提并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会继续隐瞒自己的身份,他的生活也会一直这样平淡、清苦地过下去。
但在1966年,却有一件事让高如意遭到了一些村民的欺压。
事情要从3年前,也就是1963年开始说起。
当时高如意的妻子按照生产队里的分派,一直是与一位同乡合着用队里的小毛驴抽水浇地。但有一天,在同乡浇地完后,轮到高如意家时,却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毛驴挣脱了缰绳,之后还掉进了一口机井当中,当找人将其打捞上来时,毛驴已经被溺死在水中。
事发后,高如意赶紧到大队汇报,由于这事算意外事故,因此便不了了之了。但在1966年,有村民却把这三年前的事揪出来,说他故意弄死小毛驴,要他认罪,还要赔偿几百元钱。
对高如意来说,这钱无疑是天文数字,家里一时大难临头,陷入困境。而且他一向是耿直清白,也不甘心就这样被冤枉。后来实在是憋屈的没有办法了,他想到了自己在二野的老首长邓小平,希望他能给自己申冤。
于是他让自己外甥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告诉曾经接见过自己的老首长:小毛驴死的具体过程,自己是被冤枉的。
而邓小平对高如意这个曾经的部下还是有印象的,在收到信件后立马查明真相,之后县里传达了中央“按天灾人祸处理”的指示,高如意终于挺过了难关。
虽然事情解决了,但高如意的身份也就此暴露。乡亲们在得知他是隐藏在民间的战斗英雄后都十分好奇,纷纷上门拜访。但他却没有为眼前的名利所动摇,一直与土地、锄头为伴,坚持做一名朴实的农民,从没想过问国家要任何回报。
五、贫困却甘之如饴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30多年时间里,高如意一直都住在刚复员回家乡时盖的那三间土坯房中,十分的穷困潦倒。当左邻右舍纷纷盖新房,添加了新电器时,高如意家中甚至连一台黑白电视都没有。
有些乡亲看不下去,便为高如意打抱不平说道:“像你当年打仗差点丢了命,立了那么多大功,现在家里这么困难,为何不找国家给你解决解决?”
听到这话,高如意却掷地有声地回答:“不管别人怎么说,咱心里要有一定之规,咱不能有点功劳,就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咱不能因为自己困难,就去为国家添麻烦,伸手向国家要救济。”
其实并不止一个人这样对他说过,但高如意总是会将“不要给政府添麻烦”这句话挂在嘴边,一直以来他都从不向政府要过一分一毫,生活基本与所有农民完全一致,除了曾经那次被冤枉求助过邓小平。
1995年,原来的部队有几位老战友专程前来探望高如意,当他们找到高如意时,他还在赶着骡子拉犁翻地。看到这一幕后,已经当上领导的战友们感叹道:“我们的战斗英雄指挥骡子干活也是绝对不含糊,了不起呀!”
在76岁高龄,还能目睹老战友们亲自前来探望,这让他激动不已,连忙把战友们带到家中。而当战友们看到他一家人生活并不好的近况后,每个人都很心酸,气氛一时间变得极其沉重......
其中一位领导坐不下去了,拉着高如意的手说:“老高,这些年你受苦了。哎!当年如果你继续留在咱们部队,一定过的比现在家里这个样子好呀!”
高如意语重心长地回复道:“你们的心意我知道,但我现在有老婆孩子,和牺牲的那些战友们相比,我很心满意足了。”
听到这个回答,在坐的战友们无一不为之动容。高如意从来没把自己的功劳放在心上,他就像一棵历经沧桑的老树,默默经历风霜雨雪,他不会求国家帮助,对于政府给予的福利也是一直能省则省。
比如1996年,部队上搞建军纪念庆祝活动,邀请高如意去东北参加活动,当时寄来的钱完全可以买软卧,但他却换成硬座赶去。返程时买好的软卧,也是让人把票退了,又换成了硬座票。安贫乐道,勤俭节约,高如意几乎集所有优点于一身,这种人生态度以及处事境界不得不让人钦佩!
2003年,身体一直比较硬朗的高如意突然患上脑血栓,虽然经过医院治疗病情有所减轻,但还是留下行动不便、语言不清晰的严重后遗症。好在有老伴在他身边,对他悉心照顾,时常搀扶着他在院子里走动。
四年后,也就是在2007年,88岁的战斗英雄高如意病逝。得知这个情况后,中央领导们也对老英雄的逝世深表痛惜,还特意让他所在的原部队136团领导在去参加葬礼时,向高如意家属捎去自己的一份问候。
1月30日中午,在哀乐声中,灵车缓缓离开了承载着高如意生活了50多年的农家小院,当时送殡的队伍犹从村里延伸到村外,他们一起目送着老英雄的棺椁走完最后一段路。
在队伍的最前头是高如意所在部队送来的一副花圈,挽联上醒目的大字写着:渡江第一人高如意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