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为何违背蒋介石遗愿,没传位给蒋氏第三代?

2022年07月02日11:04:21 历史 1448


蒋经国为何违背蒋介石遗愿,没传位给蒋氏第三代? - 天天要闻

蒋经国和蒋方良生有三子一女,即长子蒋孝文、次子蒋孝武、三子蒋孝勇,以及长女蒋孝章蒋介石曾有遗愿将位子传给蒋氏子孙,因此,蒋经国对长子有一种特殊的期许和眷顾,但是,蒋孝文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典型。

虽然蒋经国在他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力,要求也极为严格,但是,出身于“天下第一家”的优越感,让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成长,学业不精,四处惹事,结婚后,还染上了酗酒的恶习。

为此,蒋经国痛心之余,转而把希望寄托在次子蒋孝武身上。在蒋家的第三代中,蒋孝武被认为是最有政治前途的。蒋经国对他的培养路数,与父亲当年对他的培养如出一辙。在台湾,最“通天”的就是国民党情治系统(台民众对台湾特务机构的统称),控制了情治系统,就能给“最高领袖”提供机要情报,同时还可参与重大政治决策。


蒋经国为何违背蒋介石遗愿,没传位给蒋氏第三代? - 天天要闻

1976年,蒋孝武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情治部门,之后还担任了党务、军情、宣传等部门的要职。为了避免兄弟顽墙,蒋经国还煞费苦心,安排三子蒋孝勇进入商界,经营实业。但是“江南案”的发生,彻底打乱了蒋经国的政治部署。1984年10月,加入美籍的《台湾日报》特派员江南,因为撰写《蒋经国传》时透露了不少蒋家的“秘辛”,在三藩市遭到枪杀。

美国联邦调查局迅速查出了暗杀江南的三个凶手,同时向新闻界披露,有台湾情治人员介入江南命案,蒋孝武难逃干系。蒋经国和蒋孝武顿时成为千夫所指。

虽然蒋经国立即下令逮捕涉案相关人员,要求“彻查此案”,并由“中央社”发布消息,承认“情报局”官员介入“江南命案”,但是舆论仍然揪住蒋孝武不放。蒋经国被迫无奈,在媒体上做了这样的宣布:“下一任总统,必然会依据宪法产生。”“经国的家人中有没有人会竞选下一任总统?我的答复是:不能也不会。

我们有没有可能以实施军政府的方式来统治国家?我的答复是:不能也不会。执政党所走的是民主、自由、平等的康庄大道,绝不会变更宪法。同时,也绝不可能有任何违背宪法的统治方式产生。”与此同时,蒋孝武被“流放”到新加坡任商务代表,以平息民愤。


“江南命案”让蒋家子弟名誉扫地,蒋经国传位于子的构想成为泡影。但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反思。从传位于子到还权于民,蒋经国显然经过了一个思考和变化的艰难过程。这个过程虽然曲折,但最终的结局让人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蒋经国为何违背蒋介石遗愿,没传位给蒋氏第三代?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清宫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争论之谜! - 天天要闻

清宫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争论之谜!

皇太极驾崩后的1644年,大清帝国迎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各拥重兵,八旗中半数的支持使得二人势均力敌。然而历史的天平最终却倾向了年仅六岁的福临。其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手腕。
战争上无力,道德上无敌 - 天天要闻

战争上无力,道德上无敌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龙颜大悦 耶律德光)辽太宗收到了石敬瑭的来信之后,他的心情用四个字就可以形容,那就是:开心坏了。自己的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打遍草原大漠无敌手,可只要南下,总是吃亏,很大一部分
郑州一五星级酒店摆地摊日入3万/河南昨日最高气温43.2℃/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 - 天天要闻

郑州一五星级酒店摆地摊日入3万/河南昨日最高气温43.2℃/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

⊙河南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房源公布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近日发布河南省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次配租公告。本次配租房源共有博学苑、航港南苑、经开苑、文华苑、永盛苑、广惠苑6个院区,3543套房源。详情(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卢洛高速卢氏段即将通车!节省约1小时车程卢洛高速(卢氏...
原创首发七言诗•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三) - 天天要闻

原创首发七言诗•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三)

文/孙野借刀杀人小周郎,假请诸葛去劫粮。强中更有强中手,毒辣奸计变黄粱。注:黄粱——这里是引申义,即黄粱梦的意思。周瑜假意恭维孔明,说他足智多谋,请他去带兵偷袭曹操粮草。曹操向来是偷袭别人粮草的主,肯定戒备森严,这不是让诸葛亮白白送死吗!
盛七小姐打官司(欧阳亮) - 天天要闻

盛七小姐打官司(欧阳亮)

盛七小姐,本名盛爱颐,是清末首富盛宣怀的第七个女儿。盛宣怀官做得大,以帮助李鸿章办理“文案”起家,至辛亥清朝覆亡时已经官居邮传部尚书,生意做得更大。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 天天要闻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资料图: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图/新华社“我们是善战的前锋,我们是民众的武装,从无畏惧,决不屈服,永远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1939年,29岁的河北青年张松如离开正定省立七中,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这一年,他以“公木”的笔名与音乐指导郑律成合作创作了这一组《八路军大合唱》。此前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