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2年英国使团访华,因不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大怒:无知外夷

2022年06月30日17:09:02 历史 1381
  • 【前言】

1792年,英国派出一支庞大的舰队,以“狮子号”为旗舰,浩浩荡荡地驶向中国。

此时的中国正值乾隆末年,也是历史上“康乾盛世”的尾声。

英国舰队以大英帝国著名外交家乔治·马戛尔尼为首。明面上是以“为乾隆进献寿礼”的名义前往大清帝国,实际上马戛尔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清朝签署与英国的通商协议。

从舰队规模以及英方派出的代表级别来看,英国此次外交可以说是“诚意满满”了。但乾隆皇帝并没有对英国使团给予太多的重视,而是草草地将他们“打发”走了。

1792年英国使团访华,因不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大怒:无知外夷 - 天天要闻

马戛尔尼从清朝返航时,还带来了乾隆给英国国王的亲笔手书,该书信至今还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里,似乎在嘲笑乾隆当年的“愚昧无知”。

有人说,此次英使来华,是清朝真正走向没落的开端。但是另一方面,乾隆作为清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中最长寿的皇帝,他的心机与政治头脑与“愚昧”二字又毫不搭边。

那么问题来了,乾隆忽视英国使团,是他真的愚昧无知,还是另有所图?

我们今天就来仔细讨论一下。


  • 【海上贸易是封建王朝的“鹤顶红”】

我们都知道,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该地区政权的政治制度。

英国作为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国,农业经济匮乏,不得已才走上航海通商这条路。对于英国而言,绝不能依靠本国土地成为原材料的生产国,否则经济将永远超不过土地肥沃的欧洲大陆,更超不过远在东方的中国。

对于英国而言,海上通商是他们的唯一出路。

相比之下,中国的天然条件就比英国要好很多,有广袤的平原可以耕种,粮食可以自给自足,地大物博让轻工业可以繁荣发展。如此一来,中国不需要再让大批人冒险去探索未知的大海进行谋生,“封邦建国”巩固农业才是华夏大地政权的根基。

只是,海上贸易虽然风险较大,但是利润可比农业要高得太多,为什么乾隆面对英国的友好通商反而会不高兴呢?

1792年英国使团访华,因不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大怒:无知外夷 - 天天要闻

其实,中国的皇帝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就知道海上贸易能赚钱了。明成祖朱棣曾派郑和七下西洋,将茶叶、瓷器、银器香料等售往国外,换回象牙、橡胶等特产,一来一回赚得近数千倍的利润。

根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总共给明朝国库带来2000余万两白银,让明朝国库丰盈,为后来的明朝盛世做好铺垫。

那如此稳赚不赔的买卖,明朝为什么不继续派人做海上贸易呢?

其实,允许通商会带来副作用,那就是民间资本主义的崛起。

郑和下西洋带来的巨额利润,很快就引起东南沿海地区百姓的注意,百姓们发现,如果将丝绸销售到国外,获得的利润要比卖给朝廷多数倍甚至几十倍。这也导致永乐年间许多百姓卖掉田地,由农转商。他们没有土地,所以不用向朝廷纳税,同时又通过私航贸易富甲一方。

一来二去,种地的人少了,封建王朝的税基就动摇了。

1792年英国使团访华,因不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大怒:无知外夷 - 天天要闻

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继续恶化,明朝就实行了“海禁”政策,民间船只不得私自出海。

可以说,海上贸易如同封建王朝的“鹤顶红”,一旦国内私商发达,封建王朝迟早会被资本主义所替代。所以自明朝开始,君主的头号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发展与巩固小农经济,阻止资本主义萌芽自行发展。

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自幼学习汉文化,博古通今,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不管是他爷爷康熙还是他父皇雍正,都教会了乾隆与外国开放通商的弊端。

历史没有如果,倘若乾隆真的允许英国与大清实现自由贸易,那么大清国也许会亡得更快。

每个历史人物都会被他所身处的时代所禁锢,对与乾隆而言,核心利益就是要稳住清帝国的基本盘。相比之下,英国人开出的条件乾隆根本不可能答应

1792年英国使团访华,因不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大怒:无知外夷 - 天天要闻

这也体现了封建王朝的两个局限性:

其一: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最主要的税基,商业不可能得到自由发展。

其二:封建专制将“家”与“国”二者融为一体,国家私有化导致统治者在决策时会以家族利益为优先考量。

如此,我们就理解乾隆面对英使者来华的基本态度。乾隆此时已经年近八十,虽有可能犯糊涂,但也不可能在最基本的问题上犯错误。

得知英国派使者团来到清国后,乾隆吩咐大臣按照外国朝贡的体系来办。


  • 【英使来华,乾隆冷待】

事实上,西方工业的崛起,乾隆是比较清楚的。

从葡萄牙人为清朝进贡的火器,到雍正喜爱西洋老花镜,而乾隆自己也喜欢洋钟等精密的小物件,往年进贡的工业产品更是不计其数。

1792年英国使团访华,因不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大怒:无知外夷 - 天天要闻

乾隆很清楚,西方的科技在某些方面可能已经超过了当时的中国,但自己的身份不允许大清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平等外交。

1793年6月21日,马戛尔尼一行人抵达中国澳门珠克珠岛,随后延东南海域一路北上,路过经济最发达的江苏、山东,最后将舰队停靠在天津卫港口。

当成群的舰队停泊在港口时,无数人看到了这海上的庞然巨物,旗舰“狮子号”上共有火炮六十四门,小型炮艇、驱逐舰不计其数。

马戛尔尼想通过这支舰队,来彰显大英帝国的军事实力。

1792年英国使团访华,因不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大怒:无知外夷 - 天天要闻

“狮子号”模型

马戛尔尼的随行人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商人、律师、医生、牧师、科学家以及军官将领。他们都受到了地方官员的欢迎。

马戛尔尼按照清朝的礼节,诚恳地说英国是来给大清国乾隆皇帝贺寿的。

得此消息,乾隆龙颜大悦,虽然乾隆并不知道英国具体在什么位置,但是有外夷来朝,就是中国乃“天朝上国”的标志。可如此大规模的“朝贡”,清朝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当时乾隆也有知觉,认为此次英国使者来者不善。

类似的情节在康熙年间就有出现,葛尔丹带领多数军队来到北京,与其说是“朝贡”,倒不如说是谈条件的。纵使言语上极为客气,但使者们开出的条约才是重头戏。

乾隆因此也留了个心眼,但面子工程还是要做,他命令大臣将英国使者请到北京,观光旅游、看戏、宴请、觐见皇族后裔一样不少。

英国也是诚意满满,马戛尔尼言道,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为了英清两国的友好,早在一年以前就开始准备贺礼,大小共计600余箱,里面有望远镜、几何工具、钟表、蒸汽机火枪、油画以及各种手工艺品。种类繁多,见礼之人无不啧啧称奇。

1792年英国使团访华,因不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大怒:无知外夷 - 天天要闻

当时正值夏季,乾隆还在承德避暑山庄。英国使者们希望能携礼品前往承德觐见乾隆。

在觐见乾隆皇帝前,清朝官员们教英国使者一些觐见礼节,比如:要行“三跪九叩”之大礼

这让马戛尔尼犯了难,对于英国而言,自从战胜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与外国的外交都是基于两国平等关系,连参见自己的国王乔治三世,也只是单膝跪地。至于“三跪九叩”中的双膝跪地,是只有罪犯与俘虏才能做的事

于是,马戛尔尼婉言拒绝了行礼流程。

1792年英国使团访华,因不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大怒:无知外夷 - 天天要闻

他在自己的航海日记中这样写道:“当清朝官员要求我行双膝跪地之礼时,我想到了我的国王,我代表着大英帝国,不能受如此屈辱。”

清朝官员将这件事情禀报给乾隆后,乾隆闻之非常不高兴,大发雷霆:“此等无知外夷,不值加以优礼。”

1792年英国使团访华,因不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大怒:无知外夷 - 天天要闻

随后,外交手段老道的马戛尔尼选择了妥协。他恳请乾隆接受英国使臣的单膝跪地之礼,一来不辱英国国王;二来也能彰显乾隆的仁慈开明,胸襟开阔。

经过一系列协商后,乾隆同意了马戛尔尼的要求。马戛尔尼一行人也顺利到避暑山庄,见到了乾隆皇帝。

行宫内,金碧辉煌,乾隆左右随行人员不尽其数,两侧戈什哈(护卫)披甲列阵,乾隆正座中央。按照马戛尔尼的描述,清国乾隆皇帝的宫廷待遇非常奢侈,纵使不在皇宫内,其左右陪同与生活水平不是西方任何一个君主可以媲美的。

见到乾隆后,马戛尔尼行了单膝跪地之礼,用英文说着自己的来意,

1792年英国使团访华,因不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大怒:无知外夷 - 天天要闻

乾隆看着眼前的马戛尔尼,心中没有一丝好感。不过,他对马戛尔尼旁边会说汉语的小托马斯非常感兴趣。于是随即传托马斯来到御前对话,并赏赐了一个绣有金龙的荷包。

祝寿仪式结束后,马戛尔尼开始与乾隆说明自己的真正来意——让清国与英国通商。

英国的船只延东南海域一路北上,对中国天然良港的地区非常熟悉,马戛尔尼提出了通商的详细内容,其中包括让广东(包括澳门、香港)、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天津开设自由贸易港。允许英国商人进入清国,在北京建立英国大使馆,两国贸易减轻赋税等要求。

如果仔细分析,这些要求就是《南京条约》的简易版。

上文我们提到过,封建王朝的根基是农业,如果沿海地区自由通商,特别是江苏、浙江、山东是赋税大省,这会强烈影响到清政府在中原的统治地位。于是乾隆果断拒绝了马戛尔尼提出的一系列要求。

1792年英国使团访华,因不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大怒:无知外夷 - 天天要闻

但乾隆并非阻止了与英国的一切贸易往来,乾隆允许英国商人在广州做生意,但只许与清政府交易,商人不得走出市场以外的地方,贸易不得流传到民间。

尽管马戛尔尼在之后的几天,仍然极力争取与大清国通商的条件,但都没有得到乾隆的允许。

马戛尔尼在承德的交涉最后以失败告终,尽管收到了乾隆的各种赏赐,足够他们三代人花,但还是没有达到来华的最终目的。

临别之际,乾隆还亲笔手书了《敕英咭利国王谕》全文将近千字,对英国充满了贬低。

1792年英国使团访华,因不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大怒:无知外夷 - 天天要闻

这篇书信至今被珍藏在大英博物馆里,也是英国希望用此来讽刺当时清朝的愚昧无知。但这也是乾隆当时的无奈之举,因为英国的条件对于当时的清朝而言,还是过于严苛了。

随后,英国使团受乾隆的要求一路南下,参观清国的风土人情。

这绝对是乾隆最错误的决定。乾隆本来想让英国人看到自己帝国的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谁知英国人看到的,是落后的武器装备,训练不整的军队,贫苦羸弱的中国百姓,以及地方豪强的压迫与商人地位的卑微。

1792年英国使团访华,因不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大怒:无知外夷 - 天天要闻

马戛尔尼的日记中提到:

大清帝国的船舰“破败不堪”,不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对手;陆军长袍加身,影响行军速度;盔甲不能抵御子弹,火器不够发达,大炮射程短,命中率低。若英军进入清帝国,不出半个夏天,定能直达北京。

这是资本主义帝国对封建帝国的客观评价,也为后来的鸦片战争拉开序幕。

1792年英国使团访华,因不行三跪九叩之礼,乾隆大怒:无知外夷 - 天天要闻

当然,尽管这段历史被后人们认为是近代危机的前夜,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治以前,中国与英国的贸易一直是贸易顺差,英国也是第一次在遥远的东方遭到白银外流的苦恼。

历史没有如果,用今天的思想与价值观去批评乾隆当时的昏庸无能,未免太过于苛刻。

但不可否认的是,“落后就要挨打”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尽管中国经历过西方列强半殖民半封建的统治,但中华民族从来都没有彻底臣服于他们,自强是我们永远的真理。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 天天要闻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标题: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犹如璀璨的星辰,不仅照亮了当时的天空,更成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 天天要闻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一、引言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不仅拥有广袤的陆地疆域,还拥有着漫长的海岸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只要罗长子往我身边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罗瑞卿却是个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亲切地称呼他为“罗长子”。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 天天要闻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陈水扁,但是,她一定会为特赦陈水扁创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为陈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碍,这一点蔡英文在这8年里早都在做,现在基本也比较成熟了,蔡英文办任何事情都是比较稳妥的,陈水扁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陈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