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万人组成“特殊部队”,不穿军装却永驻边疆,创造人类奇迹

2022年06月29日13:22:09 历史 1178

一支325万人的“部队”却几乎没人穿军装,但他们的职责依然是戍边。边疆一向与艰苦荒凉等同,而他们却在荒凉的边疆为中国开垦了万顷良田、赓续了百年基业。


325万人组成“特殊部队”,不穿军装却永驻边疆,创造人类奇迹 - 天天要闻


他们有一个光荣的名字,叫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这个伟大兵团的起源还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那是1949年的9月16日,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率部7万人起义,新疆和平解放。


325万人组成“特殊部队”,不穿军装却永驻边疆,创造人类奇迹 - 天天要闻


但在和平到来的背后,还有不少国民党残余分子企图顽抗到底,破坏新中国对新疆的治理和建设。

在这样的背景下,彭德怀命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将军率兵团本部和第2、第6两军尽快赶赴新疆,接手驻防。

1949年10月10日,王震率先头部队乘租来的苏联运输机抵达新疆首府迪化,在迪化城外,他们受到了国民党新疆省主席包尔汗汉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的热情迎接。

在随后的一个月里,又有数万大军经河西走廊和茫茫戈壁抵达新疆,轰轰烈烈的肃反行动随即展开。


325万人组成“特殊部队”,不穿军装却永驻边疆,创造人类奇迹 - 天天要闻


此时的新疆有三股较大的反叛势力,从国民党起义后又反叛的马占林部,原国民党北疆草原阿勒泰地区专员乌斯满和原国民党新疆财政厅长加木尼汉。

这些人都是土匪作风,为了杀伤解放军,可以打一枪就跑,物资弹药补给全部由美国和国民党提供,解放军入疆后,他们还在做着国民党反攻,乱世占地盘的春秋大梦。


325万人组成“特殊部队”,不穿军装却永驻边疆,创造人类奇迹 - 天天要闻


但解放军的到来,彻底教会了他们该怎么做人。从1949年10月底到1952年初,随着解放军入疆人数越来越多,新疆当地的治安也越来越好。当地最大的三股反叛势力在解放军的重拳出击下全被瓦解。而在瓦解他们的同时,王震将军还带领着大军,在新疆展开了大规模屯田所必要的准备工作,那就是引水。

王震入疆时,全新疆只有430万人口,工农业总产值仅7.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不到0.4亿元。几乎所有的新疆人都是农民,但他们的平均财富仅仅是每户一把坎土曼、1把镰刀。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自己的土地,每年除去给地主交的租子和必须要留下的种子外,每人能拿到手的粮食不足200公斤。

而解放军入疆为的是什么?不就是改变这一切吗?但要改变这样的形势,只有先搞好农耕,开垦土地。自古以来,新疆一带作为我国边境,就是屯田兴,边疆稳;屯田废,边疆乱。新中国成立,解放军自然也要先把祖宗的良策捡起来。如此,既可以解决军队的口粮,也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


325万人组成“特殊部队”,不穿军装却永驻边疆,创造人类奇迹 - 天天要闻


于是,在1950年初,王震就带领兵团开始找地方修渠引水。为了完成这一计划,王震请来了好几名水利专家和工程师指导设计和施工。

但当水利专家将符合标准的设计方案交到王震手上时,负责指导施工的老工程师樊宝云却犯了难。他告诉王震,按照这份设计方案来造水渠,光是水渠两岸的干砌片石就得要7000立方米。一立方米按3000斤算,这就是用100辆卡车拉也得拉一个月。当时王震手头根本没几辆车,这个方案又怎么行得通?

但王震听了樊宝云的话后,哈哈大笑,说:“我们没有汽车,但是有‘拖拉机’,5天后,请你看‘拖拉机’!”

五天后,樊宝云来到工地,眼前的景象猛的震住了他。

只见那一望无际的戈壁上,近万名解放军战士,用绳子拖着一块块刚从采石坊生产出来的石板,慢慢的将之挪动到工地上。而在所有人的前面,是以王震为首的兵团指挥官们。他们强忍着浴血沙场留下的伤痛,顶着寒风,身先士卒的拖着石板。


325万人组成“特殊部队”,不穿军装却永驻边疆,创造人类奇迹 - 天天要闻


此情此景,让所有人在一旁观看的人都震撼了,其中就包括给王震提建议的那个人,他是负责指导修建工作的工程师樊宝云。

多年后,他依然清晰的记得,那震人心魄的力量和场景。不仅是他记得,新疆迪化的千千万万老百姓也记得。

后来,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原本要用100辆汽车运输一个月的石料,在短短20天内就运完了。

这时,1950年的春天刚刚到来。不久后,这条从解放军背上诞生的水渠就竣工了,它被命名为“将军渠”,水源从天山而来,流经迪化,灌溉了解放军正在开垦中的五十万亩土地,并一步步实现着王震将军“要把新疆变成南泥湾”的豪言壮语,因为有水就有田,有田就有粮。


325万人组成“特殊部队”,不穿军装却永驻边疆,创造人类奇迹 - 天天要闻


解放军即使在荒凉的戈壁中,也不会从人民手里拿走一针一线,而是靠着自己的双手,生产出自己需要的粮食。

到了1950年春耕开始时,所有的解放军官兵,都领到了一把用炮弹壳、子弹壳铸成的坎土曼。拿着这把生产工具,所有人都聚集到了新开垦的土地上。

士兵在地里耕种,师长上大街捡粪堆肥,所有人都把劲往一处使,就是为了让部队不再缺粮,让当地百姓吃饱。

为了更便利的展开展农耕生产,当时的解放军将士就地取材,在土地旁边挖出了一个个土坑,再用干草垛、红柳扎成三角形草棚盖在土坑上,就成了一个个营房。但即便是这样简陋的住所,他们每天也只会在里面呆上不足10个小时。


325万人组成“特殊部队”,不穿军装却永驻边疆,创造人类奇迹 - 天天要闻


因为在不少解放军士兵看来,开垦土地就是为了创造幸福生活,就是为了稳定祖国的边疆。既然这样,那就要全身心投入,贡献自己,造福大家。

就是在这样的奉献精神指导下,王震的大军只用两年时间,便在新疆开垦出了160万亩土地,收获粮食9960万余公斤。

这样的生产成果带来的,不仅是部队可以自给自足,更大大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据统计,在解放军入疆前,当地百姓需要负担70万石粮食以缴纳各种赋税;而在解放军入疆后,百姓的负担减小到了44万石。


325万人组成“特殊部队”,不穿军装却永驻边疆,创造人类奇迹 - 天天要闻


这样的成果带来的更直接影响是,社会稳定了,解放军再也不用花大力气去剿匪了,而是把全部的工作重心都转移到了生产建设上来,到1952年底,我党根据时势变化,正式调整驻疆解放军的定位,将其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

“屯田戍边”这一千古国策终于又在新中国的领导下焕发出新的光芒。然而,时移世易,王震将军要做的事,可不仅仅是用屯田来稳定边疆那么简单。

新中国需要的不仅是一个稳定的边疆,她更需要一个能为国家工业化做贡献的强大省份。而这,就是王震将军接下来要做的事。


325万人组成“特殊部队”,不穿军装却永驻边疆,创造人类奇迹 - 天天要闻


早在1951年,王震就向全军宣布:“要在新疆建设我们自己的工业体系,要建自己的钢铁厂、纺织厂,但不能向国家要钱,更不能剥削新疆人民,我只能向你们要。”王震的这番话,就是要部队节衣缩食,从牙缝里把建设工业体系,发展第二产业的钱给抠出来。

不久,一道道新的命令就被下达到军队后勤部。王震要求,军区在制造军装时,把领子改成单层,干部服装的四个口袋减少到两个,普通战士的两个口袋只留一个。

不仅如此,全军上下所有人的的口粮配给也要一律减少。这样一来,部队里的每个人可以省下91元钱。

而除了这些硬生生省下来的钱外,部队中90%的人也捐出了自己的一些积蓄,有的退伍士兵甚至把退伍转业费都捐了出来。就这样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到了1951年底,汇聚的资金已足够覆盖新疆两年工业建设花费的80%。


325万人组成“特殊部队”,不穿军装却永驻边疆,创造人类奇迹 - 天天要闻


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第二年,新疆就建起了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新疆水泥厂、七一棉纺厂、八一钢铁厂等重要大型工业设施。

与此同时,碾米、磨面、榨油、锯木、被服等小型作坊也如雨后春笋般在新疆冒出了头。正是这些工业设施的发展,让新开垦的农田得到了更有效率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在这一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平凡人为之奉献了青春甚至是终身,金茂芳就是其中的一个。

她是一名回族地主的女儿,自新中国成立后,她受到了新思想的洗礼,无时无刻不想着去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1952年,当她得知新疆需要女兵时,立即从乡下跑到县城的征兵处报了名。当时,她只有19岁。


325万人组成“特殊部队”,不穿军装却永驻边疆,创造人类奇迹 - 天天要闻


到了新疆后,她学习了拖拉机修理与驾驶技术,并在1953年春天顺利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代女拖拉机手。

当时,她驾驶的拖拉机是从苏联进口的“莫特斯”拖拉机,在全新疆也只有8辆。它是这样的珍贵,以至于金茂芳把它看成了自己的伙伴。

一年365天,金茂芳都要开着它去广袤的农场工作。犁地、播种、施肥、运货,无论是炎夏还是寒冬,金茂芳从不叫一声苦。哪怕只能吃窝头喝凉水,哪怕每天都要早出晚归、披星戴月。


325万人组成“特殊部队”,不穿军装却永驻边疆,创造人类奇迹 - 天天要闻


而支撑着她持续工作的,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祖国做贡献,成为祖国最需要的人。这样的信念,让她在农场工作的7年里,完成了20年才能完成的任务,还创下了一天耕种120亩地的纪录,后来,她成为了第三套人民币1元钱上的女拖拉机手原型。


325万人组成“特殊部队”,不穿军装却永驻边疆,创造人类奇迹 - 天天要闻


而与她一样怀着一个朴素信念,为祖国做贡献的人还有千千万万个,正是因为看到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新中国才决定于1954年,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

而他们,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代拓荒者,他们的奉献和牺牲,为新疆的繁荣、为祖国的边疆稳定奠定了基础。

今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从最初的20万人发展到了今天的325万人,他们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在他们的努力下,新疆已不仅是我国的稳定边疆,更是经济一片繁荣的塞上江南!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面对面丨这座“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楚国墓葬,主人竟是他? - 天天要闻

面对面丨这座“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楚国墓葬,主人竟是他?

椁分九室,面积超过400平方米,填土层层夯实,有台阶21级,如果加上墓园、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遗迹,整个墓园占地面积达2100多亩之广。2024年5月,持续近四年的考古发掘进入到关键阶段,迄今为止科学发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武王墩墓展露真容,墓室的规模和各类精美文物频频刷屏,引发无数惊叹。这...
曹髦之死:用生命将司马氏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 天天要闻

曹髦之死:用生命将司马氏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曹髦,字彦士,他是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王曹霖之子,是司马师拥立的曹魏第四位皇帝。 随着司马昭的权力越来越大,曹髦感受到的威胁也与日俱增,所以内心非常害怕,他曾写过一首诗: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
德国基尔运河年货运量9000万吨,中国京杭大运河是多少? - 天天要闻

德国基尔运河年货运量9000万吨,中国京杭大运河是多少?

京杭运河是举世闻名的伟大水利水运工程,在明清两代500多年的时间里,作为南北漕运的重要通道,对沟通南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起到重要作用。清末民初的一段时期,由于铁路的兴建、黄河变迁及社会政治等原因,京河大运河全程的航运几乎完全中断。
为什么不再称呼东南亚为“南洋”? - 天天要闻

为什么不再称呼东南亚为“南洋”?

称呼东南亚为南洋主要源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这个名称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因为东南亚位于中国南部,且与中国隔着南海相望,所以被称为南洋。这个称呼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代表了中国与这一地区的紧密联系和历史渊源。
《庆余年2》被范闲扇飞的那只小虫,才是他必须冒死进宫的原因! - 天天要闻

《庆余年2》被范闲扇飞的那只小虫,才是他必须冒死进宫的原因!

范闲的死讯传到京城时,庆帝气得直跺脚,传召陈萍萍赶紧进宫,其目的应该是责问他保护不力或者是查看事情是否有蹊跷;陈萍萍得到消息后,先是惊得滚下轮椅,后来在面圣时,还想随时触动轮椅上的机关,让有关人员给范闲陪葬;名义上的父亲范建更是不顾君臣礼数,嚷嚷着要皇帝把儿子还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