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奸也曾热血:1910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为何没有被杀头

2022年06月21日05:20:08 历史 1087

汪精卫,中国历史上头号大汉奸,连蒋介石都对他恨之入骨:“投敌卖国,人人得而诛之!”

可就是这样一个大汉奸,在他年轻的时候曾干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使其从无名小卒,一跃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那就是刺杀大清摄政王,宣统皇帝的父亲——载沣

大汉奸也曾热血:1910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为何没有被杀头 - 天天要闻

年轻时的汪精卫

1910年,已经加入孙中山同盟会的汪精卫来到北京,他决定要为革命干件大事,那就是刺杀清朝的高官,既为震慑清朝政府,也为唤醒国人的反抗意识。

于是,他跟黄复生、喻培伦两个革命同志组成了“铁血暗杀团”。为了掩人耳目,他们还开了一家照相馆作为秘密据点。团队中的喻培伦是个科学天才,对炸药的调配都由他负责。为了制作重磅炸弹,他们还找了铁匠铺,做了一个直径一尺多的大铁罐,就像是一个铁西瓜,里面至少可以塞下三四十斤的炸药。万事俱备,接下来就是选定目标下手了。

一开始,他们选择的目标是清朝的海军大臣——载洵。原定行动当天载洵会在火车站下车,于是暗杀小分队早早就在车站守候。到了晚上,好不容易等到了载洵的火车。可一到站台,他们傻眼了,接车的官员实在太多了。如果乱炸一通,“主角”能不能炸死不说,无辜百姓肯定是死伤无数。就这样,第一次行动无奈取消,哥几个只能抱着“铁西瓜”悻悻而归。

大汉奸也曾热血:1910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为何没有被杀头 - 天天要闻

清朝海军大臣载洵

第一次行动失败后,暗杀小队决定更换目标,换成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作为清王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如果能暗杀掉,那也是相当轰动的。可官有多大,防卫就有多严密。汪精卫们侦查多日,发现奕劻身边守卫森严,平时出入的道路也都是闹市大街,不易埋伏,而且也容易误伤百姓,因此只能再一次作罢。

大汉奸也曾热血:1910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为何没有被杀头 - 天天要闻

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

连续两个目标都没能下手,汪精卫们不免有些失落。但革命的斗志岂能说没就没了,最后大伙一合计,一不做二不休,要干就干票大的,选择最大的干,谁呢?皇帝肯定不行,那会还是个孩子,而且在紫禁城内也不出来。那就暗杀宣统皇帝他爹,摄政王——载沣!

首先还是侦查清楚载沣每天的外出路线。经过多日跟踪,终于摸清了载沣每天的必经路线。除去人多热闹的地方,他们发现载沣必经之路上有一座甘水桥,离王府很近,周围也没什么人家,环境可以说很是僻静。只是甘水这个名字,北京人一听就知道,甘水就是臭水,当时桥下是一条蚊蝇满地,污水横流的臭水沟。

大汉奸也曾热血:1910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为何没有被杀头 - 天天要闻

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死都不怕,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呢。当天夜里,黄复生、喻培伦就来到桥底下埋设炸弹。这刚一铲子挖下去,好家伙,黑乎乎,臭烘烘的,全是污秽之物。但两人顾不了那么多,满脑子想的都是炸死载沣,所以忍受着熏天的恶臭,一会就埋好了炸弹。可是一接上电线才知道,电线长度不够。哥几个还是没经验啊,毕竟是第一次搞暗杀嘛。没办法,为了不暴露,只能挖出炸弹,又一次把这个铁西瓜抬回家。

有了前一晚的经验,第二天晚上,月黑风高,暗杀小队再一次来到桥下,驾轻就熟地挖好坑,埋好炸弹......可好巧不巧,有个车夫刚好从附近经过,看见甘水桥下,三更半夜的还有人影在晃动,于是摸上去查看,发现了汪精卫们的“好事”,于是直接报了警。警察来了吓了一大跳,这么大个的炸弹都没见过,自然也处理不了。后来还专门请了日本的炸弹专家来排弹。专家见了这个铁西瓜都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无论是调配的炸药,还是内部的机关,可以说是世界级水准。为了测试炸药的威力,只取出一小部分,结果就炸出了数米深的大坑。如果全部引爆,别说桥和桥上的人了,方圆百米都会被炸得寸草不生。

得知这个消息,载沣在庆幸自己大难不死的同时,也对革命党人的“歹毒”恨之入骨。于是下了死命令,掘地三尺也要挖出真凶!

大汉奸也曾热血:1910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为何没有被杀头 - 天天要闻

革命党人被斩首(明信片)

事情败露,汪精卫们在忐忑不安中等待了几日,最终下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重回“犯罪现场”看看情况,说不定还有行刺的机会。可就是这样一个决定,却犯下了无法弥补的大错。当日,众人分别来到甘水桥附近,黄复生可能是过于紧张,在现场观察时表现出了不安的神色。随即被守候在附近的便衣警察发现,于是顺藤摸瓜找到照相馆,并将汪精卫等人全部逮捕入狱。

汪精卫在狱中作了著名的“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诗。可以说,这个事件成为了汪精卫的成名之作,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刻,也为他积攒了极高的政治声望。那时候的汪精卫是真的心向革命,也是视死如归的。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豪迈的,从容的气魄。只可惜后来成了大汉奸,那都是后话了。

大汉奸也曾热血:1910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为何没有被杀头 - 天天要闻

肃亲王善耆

这种铁血之情,也深深打动了主审官肃亲王善耆。在晚清政府中,善耆素向来以开明著称,他深知这个国家的顽疾需要热血去改革,也理解革命党人的理想。作为聪明人,他更明白凡事要给自己留一线,清廷已经摇摇欲坠,谁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于是他把皮球踢还给了载沣。

载沣也知道,革命之势已成燎原,革命党人现在遍布天下,抓不完也杀不完。如果贸然处死汪精卫,也许会激起更大的民怨。到时候说不定每天都有人朝自己扔炸弹。思前想后,载沣也只能顺势给自己下台阶,无奈地说:“他不是不怕死吗,那就偏不让他死,但活罪不可赦,永远监禁,以儆效尤吧!”

最终,汪精卫等人被判了终身监禁

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大清政府为了挽回民心,以宣统皇帝的名义下罪己诏,同时宣布大赦革命党人,汪精卫获释。

大汉奸也曾热血:1910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为何没有被杀头 - 天天要闻

辛亥革命第一枪——武昌起义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 天天要闻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937年,徐温的养子徐知诰代吴称帝建国,国号为齐。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即是南唐烈祖。941年,李昪驾崩,子李景继位,改名李璟(916~961),即南唐元宗。南唐最盛
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 天天要闻

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房地产行业的‘三道红线’影响深远,但类比到车圈,不免有些‘望文生义’之嫌。” 文 / 巴九灵 汽车行业似乎正走向一场前所未有的收紧。 带动这种氛围的,是一则寻不见来源....
德国建欧洲最大军队,历史重演的第一步? - 天天要闻

德国建欧洲最大军队,历史重演的第一步?

6月27日,据媒体得到的一份法律草案显示,德国政府计划加快国防采购,以便使军队做好战斗准备。该文件称,德国军事实力的快速提升“绝不能因过于复杂的采购程序或冗长的授权流程而失败”,同时警告称,俄罗斯的军事目标可能不仅仅是乌克兰。此前德国总理在6月24日批准了一项预算框架,预计德国的军事总开支将从2025年的950...
抗战胜利80周年,特朗普该看到什么?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特朗普该看到什么?

无论特朗普是否会出现在9月3日的阅兵仪式上,就全世界来看,正义必胜!文 | 海上客“中方是否计划邀请特朗普参加九三阅兵仪式?”在昨天(6月30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日本共同社记者如此问道。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上周国新办介绍了关于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外国领导人的情况和安排。你的具体问题,我目前没...
和中国分庭抗礼?日本要开采海底稀土 - 天天要闻

和中国分庭抗礼?日本要开采海底稀土

在中国收紧稀土产品对外出口的背景下,作为资源贫国的日本决定“出道成为稀土生产国”,而他们的目光则聚焦于海底资源。据日经亚洲7月1日报道,日本计划于明年1月正式启动首个从近海矿床开采稀土矿物的试点项目。但不知是无意还是有心,在日本的相关报道中,似乎连篇累牍地都在强调有望解决“有无”,却无人在意“成本”。...
我们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从党安排!” - 天天要闻

我们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从党安排!”

今年11月,曾经的八路军女战士付瑞芝将迎来百岁生日。此刻再次回眸革命战斗中的烽火硝烟,抗战岁月无疑是浓墨重彩且令人铭记的篇章。1925年11月,付瑞芝出生在山东临沂苍山县(今兰陵县)涌泉村。
原来它与荔枝是早有世仇啊 - 天天要闻

原来它与荔枝是早有世仇啊

都在说长安的荔枝,我大吴越的杨梅表示不服。 当真不服。明朝的李东阳称杨梅“价比隋珠”,因为在京城想吃到它实在不易——荔枝运到京城,不过是“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