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景宗皇后萧绰:中原王朝最熟悉的萧太后,辽国武则天式的人物

2019年11月03日15:25:12 历史 1684

在封建社会,游牧民族给农耕民族留下的印象往往是野蛮与杀戮并存,落后的游牧文明许多时候在军事上会取得优势。但撇开战争因素去看这些游牧民族并不是都是不可取的地方。

两千多年的封建史,除了涌现一波圣主明君外,还有一批优秀的女政治家。当然这其中有中原的女主外,还有少数民族那些不可忽视的,或者说对中原王朝产生极其深远的草原上的优秀女主。

要说草原上的女主,中原王朝对其最熟悉的或者流传各种版本戏剧小说的敌方女主角应该是辽国萧太后,而辽国萧太后众多,最让中原王朝印象深刻的就是辽景宗皇后萧绰,对,就是你们知道那个萧太后。

辽景宗皇后萧绰:中原王朝最熟悉的萧太后,辽国武则天式的人物 - 天天要闻

萧绰

◎辽国的潜规则

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开始,或者说从耶律家更早的配偶来说,都是萧氏与耶律家的配合。

辽国从建国开始,耶律家的皇帝皇后都是萧氏家族的(辽世宗两位皇后情况有点意外),这是耶律家与萧氏分享国家权力的潜规则。

这么多萧皇后或者萧太后,目前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杨门女将》中敌方最大BOSS的萧太后,辽景宗皇后萧绰。

萧绰之所以在萧氏一族脱颖而出,与他的父亲萧思温有一定关系。因为其父是拥立辽景宗耶律贤的重臣,辽景宗即位后,自然论功行赏,辽国最重要的官职北枢密使赏赐给了萧思温,而且他还兼任北府宰相,可谓是位高权重。

萧思温与南院枢密使高勋、飞龙使女里等立辽景宗。

皇帝给功臣恩赐除了位置之外,还有就是与其亲上加亲,在根据辽国固有的传统,辽景宗决定让其女儿入宫。

而萧思温不止一个女儿,那么萧绰是怎么被选的呢,从早期萧绰在家的表现可以看出一二。

早慧。思温尝观诸女扫地,惟后洁除,喜曰 :"此女必能成家!"

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以小见大,能看出许多独特品性,这也许就是萧绰被送入宫中的原因之一吧。

萧绰进宫后,短时间内就被册封为皇后,这是由辽国特殊的政治环境决定的,当然其父在朝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辽景宗皇后萧绰:中原王朝最熟悉的萧太后,辽国武则天式的人物 - 天天要闻

辽景宗

◎似乎丈夫多病是女主专政的充分条件

成为皇后的萧绰有了接近政务的机会,而这种机会来源于辽景宗的多病。辽景宗耶律贤是辽世宗耶律阮的次子,耶律阮这一次叛乱中被杀,虽然耶律贤被救,但也留下病根,自此身体无法支撑他去正常处理政务。

在这种情况下,萧绰慢慢帮助辽景宗处理政事,萧绰的政治才能是被辽景宗认可的,其次就是萧绰与耶律贤的感情肯定也是比较深厚的。不然耶律贤也不会放权于她,甚至助她一臂之力。

二月壬寅,谕史馆学士,书皇后言亦称"朕"暨"予",著为定式。

此为《辽史·景宗本纪》中的记载,辽景宗这一谕相当于给予萧绰无限接近皇帝的权力。众所周知,"朕"这一词是属于皇帝的专属词,而现在萧绰所言亦可用"朕",这是辽景宗对于萧绰的有力助推。

公元九八二年,体弱多病的辽景宗没有挺住,年仅三十五岁就病逝。死前他正式将全部权力交给了萧绰,"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辽景宗做如此决定并不是感性的冲动,而是经长期相处,景宗知道必须要有萧绰来做权力的过渡。

辽景宗皇后萧绰:中原王朝最熟悉的萧太后,辽国武则天式的人物 - 天天要闻

◎摄政助辽国封建化

辽景宗去世后,是其与萧绰的长子耶律隆绪继位,是为辽圣宗。而登基之初,耶律隆绪年仅十二岁,身为摄政的萧绰虽有景宗的一纸遗诏,但那只是一句话而已,如果仅靠遗诏是无法来统治广阔的草原的,面对此局势,萧绰必须要取得耶律皇族和重臣的支持。

不管皇族还是重臣都需要能够信任的,萧绰选择了两个人,耶律斜轸和韩德让。首先来说下萧绰为什么选择耶律斜轸,因为耶律斜轸是萧绰父亲萧思温举荐的人才。

保宁元年,枢密使萧思温荐斜轸有经国才,上曰:"朕知之,第佚荡,岂可羁屈?"对曰:"外虽佚荡,中未可量。"

不但如此,耶律斜轸还是萧绰家近亲,"妻以皇后之侄"。

那么可以总结一下,耶律斜轸被选择的原因,一是皇族,二是有才,三是萧绰父亲推荐的,四是萧绰侄女婿。

其次,来说一下选择韩德让的原因。韩德让辽国汉臣的代表,因高梁河之战而升任南院枢密使,可谓是能力非凡。还有就是据说萧绰与他有不清不楚的关系,萧绰曾对他说"吾常许嫁子,愿谐旧好,则幼主当国,亦汝子也"。

选择这二人后,同时任命耶律斜轸为北枢密使,等于耶律斜轸和韩德让二人掌握辽国的最高政治军事权力。在此之前,萧绰还用了女人最大的武器——眼泪。

后泣曰 :"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耶律斜轸、韩德让进曰:"信任臣等,何虑之有!"

虽然是眼泪,但也是萧绰在测试他们的忠诚度,毕竟一个女人掌握枭雄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萧绰和辽圣宗在耶律斜轸与韩德让二人的辅佐下,不断地推动辽国的封建化进程。特别是韩德让对于辽圣宗和萧绰的影响甚深。

例如辽圣宗时期的选官任贤,确立科举制度,经济上的改革措施,一系列等等,使得辽国出现繁荣期。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辽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化转变。

而这些变化都离不开辽国女主萧绰。

辽景宗皇后萧绰:中原王朝最熟悉的萧太后,辽国武则天式的人物 - 天天要闻

辽圣宗

◎辽宋百年平衡的推手

说完对内,来说说辽国对外,主要是与北宋的战争。萧绰主政时期大部分与北宋重叠,而契丹从五代就开始与中原战争不断,随着宋朝建立,辽与宋的战争就不断。辽想南下,宋想收复幽云十六州。

萧太后与北宋的最主要两场战争在无法解决的矛盾下开展了起来。

第一次,北宋的"雍熙北伐"

北宋在统一中原的割据中原后,就想着收复幽云十六州,既然不得不与辽开战。公元九八六年,宋太宗趁着辽圣宗继位不久准备北伐,毕竟曾经的高梁河之战的耻辱还在心头。

而雍熙北伐的结果是宋朝再度败北,"五月庚午,辽师与曹彬、米信战于歧沟关,大败之,追至拒马河,溺死者不可胜纪"。

第二次,辽国南下

公元一零零四年,萧绰带领二十万军队南下准备进攻北宋,辽军一路打到澶州。

习知军政,澶渊之役,亲御戎军,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

此战是辽国的主动进攻,北宋处于防守。而且此战也是双方的帝王之战,两国最高统治者都到场了。辽国是萧太后和辽圣宗,北宋是宋真宗御驾亲征。

这一仗由于宋真宗的加入,破坏了萧太后的计划,导致战争成胶着状态,而且越来越朝着辽军不利的方向发展,于是萧太后就想着议和。

萧太后想议和,宋真宗比她还想。这就需要一个中间人,萧太后派出了王继忠,曾是宋将,宋真宗派出了曹利用。

王继忠:景德初,契丹请和,令继忠奏章,乃知其尚在。朝廷从之,自是南北戢兵,继忠有力焉。

曹利用:饮食毕,果议关南地,利用拒之。遣其臣韩杞来报命,利用再使契丹。

宋辽双方就此达成"澶渊之盟",虽然此战后期慢慢是宋军处于优势,但由于宋真宗的原因,此条约从而使得辽国获得巨大利益。

当然此利益就不说了,但澶渊之盟最大作用之一就是维持了辽宋以后百余年的平衡,双方无大型战争爆发。

而这一结果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辽宋双方都换来的边境的和平和稳定。

萧绰这一生对于辽国来说她是圆满的,四十余年的执政生涯不断使得辽国皇权平稳过渡,而且整合国内势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推动了辽国的封建化进程。

同时发动对宋的战争,使得辽国后期处于百余年的平稳时期,这也为之后的辽圣宗执政的盛世奠定深厚的内部基础和稳定的外部环境。

辽景宗皇后萧绰:中原王朝最熟悉的萧太后,辽国武则天式的人物 - 天天要闻

影视剧中的萧太后

◎最后一说,乾陵

澶渊之盟之后不久,萧绰就把权力还给了辽圣宗,但也在同一年,萧绰病逝。萧绰死后是和辽景宗合葬,这是常规,没有什么好说的。要说的是他们的陵墓的名字,其陵墓名称也叫"乾陵",为什么加一个"也",原因很简单。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更有名的"乾陵",此乾陵是中国两千多年最特殊的陵墓,因为里面葬了两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他的皇后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原王朝女主的顶峰,而萧绰则是辽国女主的顶峰,毕竟她也用过"朕"。

武则天的乾陵是目前唐朝皇陵中保存最好的,没有开发的。但拥有相同名字的萧绰的乾陵命运就没有那么好了。

从金灭辽后,萧绰的乾陵就一直被盗,陆陆续续被盗了近千年,持续到二十世纪初。与保护很好的武则天的乾陵相比,萧绰的乾陵就显得落寞的多。

辽景宗皇后萧绰:中原王朝最熟悉的萧太后,辽国武则天式的人物 - 天天要闻

乾陵对比

历史上,萧绰的在辽的摄政与武则天的专政颇为相似,都是各自时代的杰出的女政治家,对各自的王朝发展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古代社会,这一点是尤为不容易的。

对于萧绰,若以中原的角度看她,也许只能是"后天性忮忍,阴毒嗜杀,神机智略,善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

但若简单评价她,或许真的是"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黄种人,西方的野蛮游戏下的洗脑称呼? - 天天要闻

黄种人,西方的野蛮游戏下的洗脑称呼?

白种人干的事多半很龌龊,黄总人干的事总以道理为先。当我说这话,你可能不会质疑,为何我说黄种人,你也会想到自己。所以,为什么会有黄种人这种说法,为什么中国人还不生气?为什么很多中国人看起来比很多白人更白,但白人们却依然称呼我们为黄种人?
国家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被查,毫无底线,决不轻饶! - 天天要闻

国家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被查,毫无底线,决不轻饶!

纪委同志对贪污行为的每一次精准打击,都如同一声振聋发聩的警钟,让心存侥幸者胆战心惊。这是向全领域昭告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任何妄图通过贪污中饱私囊的行径,都躲不过正义的制裁。在全力营造的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里,贪污分子毫无立足之地,必将被正义的
【春秋076】齐桓公老年痴呆宠信奸佞,自己惨死国家随之大崩盘 - 天天要闻

【春秋076】齐桓公老年痴呆宠信奸佞,自己惨死国家随之大崩盘

齐国严重内乱,在一年前就有征兆,而且这个征兆咱们后世的人根本看不懂。鲁僖公16年春,即前644年天降陨石,有五颗陨星落在宋国。又有六只水鸟,飞过宋国都城遇到大风,在空中倒行,宋人认为是异象。王室的内史聘问宋国,宋襄公问内史,我们国家的异象是
一个女人最好的精神长相,不是出众的颜值,而是这3个字 - 天天要闻

一个女人最好的精神长相,不是出众的颜值,而是这3个字

《人生得遇苏东坡》【中】 意公子 著有网友说,在他人生最低谷时,是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治愈了他。还有人说,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将他从极度悲伤的情绪中拉了出来。然而,没有人天生就拥有这种恬淡的处世态度。
《庆余年》大结局是不是最好的结局? - 天天要闻

《庆余年》大结局是不是最好的结局?

《庆余年》的大结局是否真的称得上最佳?最近,我又重拾《庆余年》,还读了一部以唐玄宗与安史之乱为背景的网文,越读越觉得,《庆余年》的大结局,堪称最佳!在《庆余年》的世界里,太后、皇后、公主、庆帝、太子、二皇子、秦老将军、陈萍萍这些庆国高层人物
1966年的中国:解放军战士把毛主席像送给一位贫农 - 天天要闻

1966年的中国:解放军战士把毛主席像送给一位贫农

看历史老照片,品百年沧桑巨变。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一个搜集整理老照片的博主。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组拍摄于1966年的老照片。从这些老照片上,我们能看到当时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下面,一起来看看吧!1966年,解放军战士把毛主席像送给一位贫农。19
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毛主席 - 天天要闻

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毛主席

导语: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如璀璨星辰,跨越时空,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他就是毛泽东。直至今日,国内外各界人士对他赞誉有加,在韶山冲,每天都有游客排着长队,只为瞻仰他的风采。这份跨越岁月的爱戴,源自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和始终如一的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