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本书,每翻开一页,总能品读出些什么,进而想到现在。
事情发生在周赧王七年(癸丑,公元前308年)。
秦武王派甘茂出使魏国,打算与魏王约定共同进攻韩国宜阳。魏国听从了甘茂的计策,但甘茂却让他的助手向寿回报秦王,希望秦王不要攻打宜阳。
秦武王不解,在息壤迎接甘茂时,向其询问原因。
甘茂解释到:宜阳虽然是个县,但它的规模、百姓数量其实算得上是郡级别的。这说明宜阳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松攻破的地方。发兵攻打远在千里的宜阳,除了要面临地势的险隘,更重要的是君王与将帅之间很容易产生信任问题,从而动摇军心。
甘茂 |《大秦帝国》中的形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
甘茂向秦武王举了两个例子。
- 曾参杀人
鲁国有个和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个邻居听说了就跑来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的母亲听了之后依旧在织布,泰然自若。等到先后来了三个人告诉她同样的事情,慈祥的母亲也相信她儿子曾参杀了人,扔下了机杼,跳墙逃走了。
- 乐羊攻打中山国
当年魏文侯任命乐羊为大将进攻中山国,打了三年才攻下。回来论功行赏时,魏文侯命令主管文书的官吏把群臣进谏指控乐羊的书信拿出来,足足有一筐之多。乐羊看后,一再叩头行礼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实在要归功于大王的信任啊!”(“此非臣之功,君之力也!”)
甘茂总结到:自己的贤良比不上曾参,大王对自己的信任也不如曾参的母亲,猜忌自己的人也远不止三个人,恐怕到时候大王也会扔下机杼。再说自己只是个寄居在秦国的外籍人,樗(音同初)里子、公孙等人如果拿韩国的事情攻击我,大王一定会听信他们。到时候攻打宜阳的计策就前功尽弃,大王背弃和魏王的约定,自己也会受到韩国人的怨恨。
秦武王听后,和甘茂在息壤立下誓言,起誓不会让别人的进谏干扰到进攻宜阳的策略。
于是,甘茂率兵攻打宜阳,过了五个月还没有攻克。樗里子、公孙果然争相向秦王进谏指责甘茂。秦王便派人去召回甘茂,想要罢兵。甘茂只说:“息壤还在当初那个地方。”秦武王恍然大悟,想起了当年息壤之约,便派出更多兵力协助甘茂,终于攻陷了宜阳。
同样,秦国能够攻陷宜阳,既少不了甘茂在前线的指挥,也离不开秦王对甘茂的信任支持。相比于甘茂和将士们在前线的英勇作战,秦王信守了和甘茂的息壤誓言更为重要。假如秦王听信了樗里子和公孙等人的指责,选择罢兵回国,即使甘茂的才能再大,将士们的决心再强,宜阳也万不会攻克下来。
这恰恰反映了如今职场上一个无形的、决定成败走向的关键因素——信任。
市面上、网络上有很多励志文,告诉职场人应该如何获得他人的信任。但我们从秦武王和甘茂的故事里看出,信任很容易被外部因素影响,而且对于某个决策的成败,领导者往往更为重要。所以,我们这里说的信任是从领导者或决策者的角度来看。
其一,领导者或者决策者对任用之人的信任。
当初魏文侯对待指责乐羊的进谏信,保持了用人不疑的态度,即使乐羊用了三年才完成使命,但魏文侯没有抛弃信任,这才能成功攻下中山国。
其二,领导者或决策者对自己所作决策的信任。
当初秦武王能够攻陷宜阳,一方面是信守了和甘茂的息壤之约,没有因为旁人对甘茂的指责而选择退兵;另一方面,秦武王也是坚持了自己的决策,因为当初决定攻打宜阳的他。如果他在看到甘茂五个月还没有攻克宜阳时,觉得自己的决策是失败的,不管有没有指责甘茂,他都会选择罢兵。所以,有时候需要坚持和信任的,反而更应该是决策者自己。
当然,信任是双向的。
甘茂对秦武王的信任就要从他的忠诚体现出来,当初甘茂敢于和秦武王立下息壤誓言,先决条件是他对秦王的忠诚。缺少这份忠诚,他带领的军队是脆弱、没有韧性的。别说五个月,可能一两个月没有攻破宜阳,他自己就放弃了。
不光是职场,我们的生活同样需要信任。不过现在诈骗的事情频频发生,让我们更加相信“人心隔肚皮”,要先把自己保护好。信任,似乎变得有些愚蠢和奢侈。
信任是把双刃剑。
有时候我们选择信任,却被对方暗地里“捅了刀子”,让人心寒;但当我们被别人信任时,会像冬日里的阳光,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希望。
信任,虽然只有两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寓意却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