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明跪着为毛主席遗体理发,退休后为毛主席看家:没工资我也干

2021年09月21日15:24:03 历史 1029

伟大领袖毛主席,如今已经离开我们整整45个春秋了,这几近半个世纪的时光,人们对老人家的思念,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消退,反而变得愈久弥坚。

1959年12月26日,这一天是毛主席66岁的生日。也是在这一天,本文的主人公周福明有幸在杭州,见到了令他日思夜想的毛主席。

这主要有赖于周福明精湛的理发技术,主席对他的理发技术很满意,想要他长久陪伴在自己身边,为自己理发。于是,最终周福明来到了中南海,来到了毛主席身边。

初到中南海的日子里,周福明先是为主席理发,后来很快经过培训,又成为了一名卫士,平日里主要负责主席生活方面的管理问题。

这个年轻的小伙一直陪伴着主席,从1959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这前后算起来总共有17个年头。

周福明跪着为毛主席遗体理发,退休后为毛主席看家:没工资我也干 - 天天要闻

1964年毛主席、江青、周福明、许春华于杭州汪庄一号楼前的合影。

在这朝夕相处的17个春秋岁月里,他与伟大领袖发生过很多的感人往事。如今伟人已经离去多年,但每当周福明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都会感慨万千。

让我们借此文,跟随周老的记忆,再次感怀伟人生命中的最后岁月!

自从“九.一三”事件发生以后,往日里神采奕奕、生龙活虎的主席,仿佛一夜之间变得苍老了。也是从那时起,老人家开始疾病不断,严重的肺气肿时常使他痛苦不堪。无情的岁月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再伟大的人也终有老去的那一天。

时间进入1976年,这是毛主席生命中最后的一年,在主席临终的日子里,主席也比以往变得更加苍老和憔悴。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对此感到无可奈何与万分痛心。由于近几年身体过于羸弱,早已经失去行走能力的主席,常年只能靠人搀扶着坐在沙发上或者躺窝在床上看书与办公。

然而,长期的缺乏运动,即使有医护人员精心的调养,但无可奈何,老人家的肌肉还是开始逐渐萎缩,两条腿的膝关节早已不能正常伸缩。肺心病也比前几年重得多,时常使他讲几句话就开始气喘吁吁,劳累得很。说话更是含糊不清,很多时候人们只能凭借他的嘴型,来猜测老人家想要表达什么。

周福明跪着为毛主席遗体理发,退休后为毛主席看家:没工资我也干 - 天天要闻

1976年5月24日,毛主席在中南海书房再次接见巴基斯坦总理布托。这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接见外宾。

1976年5月24日,这一天毛主席在自己的书房接见了巴基斯坦总理布托,这一次相见属实不易,主席羸弱不堪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再接见客人了,然而热情好客的主席,对于客人的请求总不忍拒绝,他总是竭尽全力想要和对方谈上一谈,哪怕只是几分钟,也要表达自己的热情。

据主席身边的人后来回忆道,这是主席人生中,最后一次接见外宾。从那之后,老人家的身体走向了更加凶险的地步。

随着主席病情的逐步恶化,中央从各地抽调了医术最为精湛的医生组成一支专门的医疗团队,负责主席的病情治疗。老人家的身体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状态,随时可能会有突发情况发生。医疗小组进驻中南海,24小时医护人员全天监护。

这些医疗小组的成员,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每个人的心情都是一样,要用他们的医术为主席治病,期盼着老人家能够早点康复。

这时的主席时常陷入了昏迷之中。源源不断的氧气,通过鼻孔输入到他的体内,来竭力维持他的生命。

周福明跪着为毛主席遗体理发,退休后为毛主席看家:没工资我也干 - 天天要闻

人生晚年被疾病折磨的毛主席

据周福明本人回忆:在主席病情恶化之前,他的饭食都是由自己亲自送到主席跟前。然而,随着病情的逐步恶化,主席早已经失去了主动进食的能力,即使是流食,老人家也吞咽十分困难,很多时候会出现卡着嗓子眼的情况,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后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医护人员为主席下了鼻饲管

在此之前主席一直不愿意这样做,他总坚信自己可以慢慢恢复,完全靠着个人毅力在支撑着病体。最终,还是身边的医院人员和他做了很久的工作,主席才勉强同意。自从下了鼻饲管以后,因为进入体内的营养逐步增多了,主席的身体较以往有了好转,身体也有了力气。为此,老人家还很开心了一段时间。

然而,这只是病情最为糟糕时的一点好转迹象,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老人家的病情。随着时间的一点一滴的流逝,主席身体的总体情况还是逐步恶化,在走下坡路。

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突发情况,中央领导们纷纷轮流值班坐阵,片刻不离的守候在主席的病床前。各个医护小组成员们,为了保持最充沛的精力,以应对接下来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他们也是轮着三班倒,日夜不停地守护在主席身边。

周福明跪着为毛主席遗体理发,退休后为毛主席看家:没工资我也干 - 天天要闻

然而让人感慨万分的是,就是在这样的危机情况下,主席还依然牵挂着家国大事。老人家在生命最后阶段,依然没有忘记工作。面对纷乱的国事,他竭尽全力,为党和人民贡献了自己的一生。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时常受到肺心病的困扰,疾病常使他严重缺氧,致使主席嘴唇发紫,很多时候主席的身体都是湿淋淋的。

虚弱不堪的身体,让他双手拿书都变得异常艰难。身边的人看了都心里难受得很,大家都劝他还是多休息会吧。但他依然坚持工作,病痛的折磨,没有击垮老人家,主席身边以来从来没有哼哼一声。他以坚强的意志力,同病魔一直在做着斗争。

病痛中,人难免会情绪变得很低落,这个时候尤其需要家人的呵护与陪伴。但即使是被病痛折磨的主席,从来没有在疾病面前服过软,反而时常用幽默的语言来宽慰紧张的医护人员,安慰他们:“我没什么感觉,别担心,慢慢来。”

主席的这种乐观心态,以至于多年后当时的主治医生之一的姜泗长感慨地讲:“我行医四十年以来,给过无数病人看过病,但自己从来没有见过向主席这样乐观的。他积极的心态,不仅深深震撼了我,更使我感动。”

其实,在主席身边的人看来,主席在身体极为虚弱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读书。除了这是他坚持了一生的习惯外,还有一点最为重要的是,伟人把看书当做了转移病痛的最佳手段。在无尽的书海中,他可以暂时忘记病痛。当然也可以说,老人家是在用自己的一生,再一次向世人阐明讲述了什么是——“活到老,学到老”这一美好的品德。

周福明跪着为毛主席遗体理发,退休后为毛主席看家:没工资我也干 - 天天要闻

可能是源于早年的生活习惯,在周福明的记忆中,老人家一生不怕寒冷,但却耐不住炎热。周福明说:在陪伴主席的岁月里,除了寒冬,主席一般睡觉都不盖厚被子,还一年四季都铺着凉席。在老人家病重卧床期间,因为身体原因时常不能翻动身体,所以即使在铺有凉席的情况下,两侧髋骨依然长出了褥疮。

尤其是时间进入1976年的夏日,天气变得更加炎热。主席身体时常出汗,浑身湿淋淋的难受得很。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了老人家能够好受点,想了一个办法,把主席睡着的床单由护士拉着床单的四角把主席抬起,然后赶忙换上新的床单与凉席。

然而,这时主席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在护理人员还没整理完床单,主席就陷入了昏迷当中。后来医生参与抢救,说肺心病最忌讳来回移动病人身体,这一次虽然把主席抢救过来了,但大家再也不敢轻易挪动主席了。华国锋当时听说这件事以后,也很紧张,为此他专门做了严密的部署:“以后没有小周(周福明)和政治局常委在,这个床任何人也不能换。”

随着6月份的逐渐到来,天气也一天天炎热起来,大家都在思索如何才能替主席更好地更换凉席呢?最后经过一番讨论,周福明等人决定采用“换床”的方法。就是用两个床来回倒替。

工作人员专门定制了一张长220公分,宽140公分的新床。它比一般的双人床小,比单人床大。唯一不同的是,它带有医院病床的功能,在当时大家都叫它“治疗床”。床底四周用四棱钢固定,床板可以升摇,床的四腿还带轱辘的原地能够360度打转。

周福明跪着为毛主席遗体理发,退休后为毛主席看家:没工资我也干 - 天天要闻

毛主席中南海故居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周福明和其他警卫战士反复训练,为此他们还请来与主席体重相近的做饭师傅,进行预演。多番试探,确保无误以后,大家才在主席身上实行。

那天,周福明等人按照主席平日里的生活习惯,先把平日里主席常用的床单与凉席,事先一层层地铺好,再用白布单把铺好的床褥平平整整的包裹住。然后再把它与主席躺着的床单,均匀地使劲,极为小心地将主席从原来躺着的床上拉到要换的床单上。

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很受用。

据周福明本人后来回忆:1976年7月28日深夜,对于他而言是个记忆深刻的日子。那天虽已是深夜,但因为值班的缘故他并没有入睡。当时他正在值班室值班。夜深人静,就在他以为不会发生什么事,精神刚有点放松之际,突然发现值班室的玻璃门窗开始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声音很大很刺耳,这让他十分吃惊。不多时,院中有人大喊:“不好了,不好了!发生地震了!”

一时间,值班室的工作人员也都慌乱起来。这时突然有人醒悟过来,连忙大喊:“不好!快!到主席那里去!”

几乎是同一时间,出于本能,周福明噌的一下就飞奔到主席床前,一边把身体弓起来,护着主席的身体,一边双臂死死地抱住用以保护主席的头部。在当时大家都是出于本能,就是牺牲自己,也不能伤到主席一丝一毫。

周福明跪着为毛主席遗体理发,退休后为毛主席看家:没工资我也干 - 天天要闻

唐山大地震时受灾的场景

很快,消息传来。在我国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烈大地震,伤亡人数很大。

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居住的房屋有些是木质结构,再加上年久失修,房屋的稳固性得不到保证。当时中央为了保护好主席的安全,决定赶忙将主席转移到新建城不久的“二〇二”。那里的房屋刚修建不久,建筑都是水泥结构,相比于其他地方,这里更安全些。

地震发生没多久,警卫中队的战士们就赶忙将主席安全转移。地震发生时,主席刚服下安眠药睡下没多久,因此转移过程中,主席全程都不知晓。直到老人家醒来,看着天花板问:“这是什么地方,怎么把我弄到这里了?”

在了解事情的详细经过后,主席执意要回到原来的住所。

最后还是华主席亲自来向主席作解释,说这是中央出于对主席安全问题考虑,才做出的决策。

然而主席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没有丝毫妥协的意思。

最后,华主席只能采用权宜之计,不断安慰主席,说等地震平静下来以后,再搬回原来的住处。

就这样主席才没有说什么。

随着灾情数据不断传来,当得知伤亡人数达到了24万人之多时,老人家顿时老泪纵横,接连几日都吃不下去饭,这可急坏了身边的工作人员。

那个时候主席的身体已经病得很严重了,虽然有心去灾区看望百姓,然而实际的身体状况却不允许他这样了。最后,他只得委托华国锋主席亲赴灾区,代表自己表达对灾区人民的关切和问候之情。

周福明跪着为毛主席遗体理发,退休后为毛主席看家:没工资我也干 - 天天要闻

1976年8月,华国锋在飞赴唐山地震灾区的飞机上察看地图

令人伤感的是,自从搬进新的住所以后,伴随着唐山、丰台地区余震不断,毛主席再也没能回到那个让他日思夜想的游泳池住居了。

据周福明本人回忆:直到主席临终前,老人家的意识都比较清楚。在9月8日这天,也就是主席去世的前一天。在此之前,主席时常处于断断续续的昏迷之中。很多时候老人家刚想要表达什么,不一会儿,又昏睡过去。那时候我们大家都很紧张,每个人都守候在主席身边。清楚记得那天,昏睡了十几个小时的主席突然醒来。醒来后的主席的眼睛开始四处张望。他想要开口讲话,然而那时候他发声已经很模糊,半天才能吃力地吐出几个字。但即使是老人家使出了浑身的力气,脸部也时常因为缺氧,而呈现出青紫色。不光是主席焦急。他身边工作人员也苦于不明白主席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而内心焦躁。最后还是周福明脑袋灵活,他赶忙拿起主席书桌上的一支笔和一张纸,放到主席手上。等了半天,主席才颤巍巍的拿起笔在纸上艰难地写起字来。然而任凭主席在纸上比划了半天,就是写不出一个字。就这样,反复几次主席放弃了尝试。最后,他只得无力的拿起铅笔,吃力地在木头床上点了三下。这时大家才反应过来,意识到主席可能想要了解“三木”。

这时周福明轻声趴到主席耳边询问:“主席,您是不是想了解下三木的有关消息?”

主席默默地点了点头,表示了认可。

“三木”说的是日本的三木武夫,当时的日本自由民主党总裁、内阁总理大臣。他当时正在日本进行大选。此时病重的主席仍关切地注视着他在日本大选中的情况。

就在主席去世的前一天,医护人员就从医疗监视器上发现了异样,在场的医护人员都处于极度紧张状态。当时的中央常委们、医疗小组的专家们,都寸步不离的守候在主席身边。

那天,主席像往常一样服下了安眠药,人很快就进入了睡眠状态。然而,不多时突发紧急情况,监视器再次显示他的心脑发生了异常。专家组成员第一时间进行了抢救。人工呼吸、强心剂……,医护人员使尽了浑身医术,最终无力回天。

那一刻,主席就静静地躺在床榻上,再也没有醒来。

1976年9月9日0时10分,一代传世伟人毛主席与世长辞。浩瀚宇宙中,一颗最耀眼的明星,就此陨落!这位最可爱、最可敬的老人,带着他那未竟的事业,飞向了繁星点点的星河宇宙。

是的,他永远地离开了!

周福明跪着为毛主席遗体理发,退休后为毛主席看家:没工资我也干 - 天天要闻

此刻,在这间卧室兼病房里,老人家走完了自己那83载波澜壮阔的一生。谁也不能否定,他那惊心动魄的一生,震撼了整个人世间。

此刻,这里的一切都静止了,往事的喧嚣谈话也都消失了。人生的快乐与烦恼,在这一刻也都幻化成了过往云烟。就像他自己早些年曾说过的一样:“一个人如果负担太重,死亡就是最好的解脱。”过去的思考与忧虑,家国大事也都与他无关了;今后的挫折与磨难,变革与斗争,成就与事业,一切的一切也都与他无关了。

今后的日子里,他只能平静地躺在那里,任凭敬爱他的人民任人凭吊,任人思念,任人哭喊,任人伤感……谁能真正体会到这个逐渐开始冰冷的躯体,曾经有过怎样一个伟大的世界?又有谁能切身体会到,他那巨人般的思想、不朽的意志力、超然的决心,又曾激荡过多少世人的心灵?

主席走了!他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开始逐步向他走来。他们要再一次好好看他们无比敬爱的亲人。只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里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嬉笑,有的只是无尽的悲伤。这一刻,主席静卧在那张为他特制的木床上。他睡得是那么的安详,只是不再像往日那样或平躺、侧卧,拿着一本他本人最爱的书籍来回翻看。此刻,他只是冰冷冷地躺睡在那里,一想到再也不能和他对话了,在场的每个人都哭到不能自已,泪如以下。

所幸,在他那逝去的灰黄色的脸上,竟还挂有一丝黯然的微笑,这说明老人家在逝去的时候没有经历太多的痛苦,死神奇迹般地给了他一副安详的脸庞。就像他生前见到百姓时的神态一样,是那样的和蔼可亲,让人心生温暖。

一个伟人,一颗曾闪光夺目的星星,当他逝去的时候,也是那么的安静。

周福明跪着为毛主席遗体理发,退休后为毛主席看家:没工资我也干 - 天天要闻

伟人逝去以后,周福明作为主席生前最为信任的人,也在凭吊的人群中。他率先走进了主席的卧室。他看到主席的鼻子部位开始发白,他明白这是人体血液沉淀的结果。主席的躯体开始逐渐变得冰冷。

周福明想到再也不能听到老人家,那带有浓厚湖南乡音的幽默而风趣的话语后,再也看不到在主席卧室里,曾经无数个深夜,老人家在台灯下读书的场景后;再也没有机会陪伴孝敬老人家以后,周福明的内心顿时就痛如刀绞,泪水就不自觉地就沾满了他的脸庞。

当然他的这一心愿,多年后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然而就算内心再悲痛,仅有的理智也告诉大家,必须要操办好老人家的身后事。周福明清楚,作为主席的理发师兼卫士,必须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也算是为两人17年的情谊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想到这里,周福明就主动提出要为主席理最后一次发,修最后一次面。

据周福明本人回忆:“我为主席理发修面17年,心情从来没有像那天这样沉重过。在自己的请求得到中央领导的批准以后。我就敢忙准备好自己工作需要的器械,它们有围布、梳子、推子、刮胡刀、篦子等等。”

对于这些最初的吃饭手艺,周福明平日里可爱护了。在平时,即使没有使用过这些工具,周福明几乎都会隔一段时间,就用酒精仔细擦洗一遍。

“主席走的那晚,我再一次无比细心地,不知道来回擦洗多少遍这些工具。”多年后,周福明泪眼婆娑地回忆了当晚的场景。

周福明跪着为毛主席遗体理发,退休后为毛主席看家:没工资我也干 - 天天要闻

人生晚年的周福明为毛主席蜡像修理头发

在周福明看来,这些简单的工具在他的眼里是如此的宝贵,如此的不同寻常,这是他与主席之间最为深切的情感纽带。正是这些“老伙计”当年把他从杭州带到了中南海,带到了毛主席身边,这才有了他与伟人之间的17年温情岁月。

擦洗完毕后,周福明默默地期待着。

9月9日的凌晨三点,也就是毛主席离开人世的三小时后,周福明的请求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准。当汪东兴把这一消息告诉他的时候,让难过至极的周福明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其实,自从进入一九六七年的六七月份以来,老人家时常陷入昏迷状态。直到病逝,主席已经将近三个月没有理过发了。当时主席的头发凌乱不堪,且参差不齐。这主要是在主席病重期间,医护人员迫不得已用手术剪刀,替主席简单修理后的样子。虽然期间周福明为主席简单修理过胡须,但很快就又长了出来。

当周福明走到主席床边以后,他的内心在颤抖,双手也在止不住地在抖晃。看到似乎安睡一般的主席,周福明此刻开始犹豫了起来,老人家辛苦操劳了一辈子,此刻,自己怎能忍心打扰老人家的清净。

周福明跪着为毛主席遗体理发,退休后为毛主席看家:没工资我也干 - 天天要闻

六十年代毛主席与自己的护士长吴旭君在人民大会堂前的合影

然而就像老人家生前曾向自己的护士长吴旭君约定的一样。那是1963年,主席参加完聂荣臻元帅的葬礼以后,他曾神情悲伤地对自己的护士长吴旭君感叹道:“将来自己死的时候,你不在要我身边看着。”

看着一脸惊愕的吴旭君!毛主席解释道:“我早些年和母亲有过约定,将来她去世的时候我不在身边看着,要离开一会儿。我不忍心看着母亲被病痛折磨的样子,这样的话无论多年以后,我的记忆始终是母亲美好的样子,而不会留下不美好的回忆。母亲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对我的观点也很认可。”

主席这番话的意思,就是想着把自己最美好的样子留给世人。

进入人生晚年的毛主席,对于别人的请求接见多半会拒绝。如今看来,一是身体的逐步衰老,有心无力;我想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可能老人家知道自己如今病患缠身,模样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神采,他想给世人留下自己最美好的一面。

我想主席当年内心的想法,与如今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谋而合的。如今主席已经走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老人家的遗容将向全国群众瞻仰。让老人家有个安详的面孔离开,对于国人是最大的安慰。当然,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留给大家,也是老人家所期盼的。

周福明跪着为毛主席遗体理发,退休后为毛主席看家:没工资我也干 - 天天要闻

毛主席与周福明(主席右侧)

想到这里,周福明的内心就感慨万千。他在内心不断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好这件事。这是自己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老天给自己报答主席当年知遇之恩的机会不多了。

“我办我的公,你办你的公,我们互不干扰。”这是毛主席当年对周福明说过的一句话。

此刻,周福明轻轻在主席床边说了一句:“主席,您安心地睡吧,我绝不会打扰您。”

周福明弯下身子,手推在主席的头上轻轻划过、慢慢地、极为熟练地来回移动。这一次理发,对周福明而言,是平生最为艰难的一次理发。相比于早年,主席的身体已经开始逐渐僵硬,已经不能移动了。主席右鬓角和两耳后面的头发,即使是弯着腰,也是修剪不到的,依然是难以清理的死角。

周福明跪着为毛主席遗体理发,退休后为毛主席看家:没工资我也干 - 天天要闻

周福明跪着为毛主席遗体理发,退休后为毛主席看家:没工资我也干 - 天天要闻

上图是主席在世时身边的工作人员为老人家梳理头发的场景(图片取自影视剧:光荣与梦想)

据周福明本人后来回忆:为了不打搅到主席,让老人家尽量感到舒服。我在为主席修理右鬓角额时候,干脆直接跪在地上,爬到床边为主席修理;为主席剃两耳后面和后脑勺的头发时,我干脆直接躺在床两边,顺着主席躺的姿势,这边扒一下,那边躺一会,稍微偏动主席的头部。

这一次理发除了心理上的不同,难度上更是不小。平日里很轻松地理发,这一次周福明愣是弄得满头大汗。这让周福明想起了17年前,自己在杭州第一次为主席理发时的场景。那时是自己第一次见主席,内心也很紧张,甚至出了不少错。但好在主席的幽默风趣,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的紧张。如今时光飞逝,转眼间17载春秋已过,那年那时的场景依旧让他记忆深刻,难以忘怀。

如今想来不知道是激动还是紧张,是悲伤还是难过,周福明自己都说不清。此刻,他只感觉到有点眩晕。

修理完头发,周福明最后端来一盆热水,用热毛巾敷在主席的头发上。主席适合什么样的热度,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周福明一上手就知道合不合适。老人家那早已经花白的头发,经水一湿,似乎变得黑了,显现出新的生机,周福明赶忙用已经无数次为主席梳理过头发的梳子,来回地篦头发。主席早年前那极具风格的大背头此刻再一次显现,看着让人如此的亲切。

修理完头发,周福明又为主席修理了面容,清洗了脸庞。此刻的主席,一改病态,又恢复了往日的些许生机。

周福明跪着为毛主席遗体理发,退休后为毛主席看家:没工资我也干 - 天天要闻

伟大领袖毛主席静卧在水晶棺中

忙完这些,剩下的就是为主席换衣了。为了让老人家走的体面,周福明等人赶忙前往主席游泳池住地的房间找来衣服,为主席赶忙换上。这些衣服中,内外衣都是新的,早在主席生前就已经为他准备好了。

大家齐心协力为老人家脱去了旧衣服,将崭新的衣服换上。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外套是老人家生前最为喜欢的灰色中山装。

1976年9月11日清晨,大家哭着送别毛主席。周福明连同主席生前的警卫团战士一起抬着老人家的遗体,迈着沉重的步伐,一一步地离开了“二〇二”,离开了那个生活了20多年的中南海……

料理完主席的丧葬事宜,周福明并没有完全与中南海隔断联系。他随后被安排到警卫局办公室工作,等到退休以后,周福明主动向组织上申请,表明自己想要再次回到毛主席曾经生活过的丰泽园做管理工作。

周福明跪着为毛主席遗体理发,退休后为毛主席看家:没工资我也干 - 天天要闻

人生晚年的周福明

于周福明而言,能够再次回到主席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在那里他总能追寻到已逝的光阴;看着丰泽园里这个曾经无比熟悉的老物件,那里的一草一木,总能激荡起他内心的波澜。那一刻,他仿佛穿越了时空,又回到了那个一直让他念念不忘的时代。主席的音容笑貌仿佛又浮现在他的眼前。他仿佛又看到了大家围聚在主席身边,聆听老人家讲述那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革命往事。

虽然这里已经没有了往日的人气,就连当时警卫局的经费也都变得很紧张,时常无法按时发放工资。然而对于周福明而言,能够守候在主席曾经生活的地方,他已经很满足。

他曾深情地说道:“毛主席一生把金钱看得很淡,在主席身边多年,我耳濡目染很受启发。只要能让我留在这里,哪怕没工资,我也心甘情愿的干……只要丰泽园还让我进一天,我就天天来。”

周福明跪着为毛主席遗体理发,退休后为毛主席看家:没工资我也干 - 天天要闻

从此以后,周福明就成了丰泽园里的“大管家”,早已经进入古稀之年的他,每天都把这里打扫的一层不染,比主席在世的时候,管理的还要好。

在他看来,主席一直没有远去,老人家还时常坐在书桌前思考家国大事。他要把这里的一切都管理好,让主席能有个好心情。

每天忙完卫生工作以后,周老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坐在丰泽园里的长椅上,回忆着主席当年在世时的点点滴滴……是那样的感人,那样的暖人心魄。

往期精彩阅读:

13年前与毛主席的一个约定,76年主席去世以后,吴旭君执行了45年

进入1976年7月,毛主席病情告急,中央为此做了最坏的打算

人们何时发现毛主席彻底衰老的?张玉凤回忆:“九一三”事件以后

张玉凤孟锦云回忆起毛主席最后一个生日,主席曾感叹:时间不多了

37年前的一张毛主席旧照,被人用100元地摊买下,如今价值超百万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统一后,台湾叫什么名?台84岁老将王建煊给出答案 - 天天要闻

统一后,台湾叫什么名?台84岁老将王建煊给出答案

两岸关系一直是个敏感话题,尤其是“统一”这事儿一提起来,大家的耳朵都竖得老高。对此,台湾省84岁的前“监察院长”王建煊跳出来,抛出了一些关于统一后台湾叫啥名的看法,搞得网上网下议论纷纷。历史咋回事儿?台湾跟中国大陆的关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
董小姐们最憎恨的人,是他 - 天天要闻

董小姐们最憎恨的人,是他

改革开放后,商鞅、秦国遭到了全方位的抹黑,好事者甚至发明了“秦制”这个概念。在他们看来,中国落后的根源就是商鞅,就是秦制。秦制反民主、反自由,所以导致了落后,商鞅罪大恶极,竟然还写了个《商君书》,提出“驭民术”,教君主们怎么进行愚民,简直十
世界最长寿老人去世!百岁长寿老人往往有这些特点 - 天天要闻

世界最长寿老人去世!百岁长寿老人往往有这些特点

据法新社5月1日报道,世界上最长寿的人、巴西的伊娜·卡纳巴罗·卢卡斯4月30日去世,享年116岁。美国老年医学研究组织和“追求长寿”组织称,现在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是115岁的英国萨里居民埃塞尔·卡特勒姆。“活到100岁,健康又长寿”,这是许多人向往的目标。长寿不仅取决于基因,更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大量研究已...
曹县莘冢集村 - 天天要闻

曹县莘冢集村

宣统二年地图莘冢集村位于曹县城西北8.2公里处。聚落呈正方形,东西、南北长约500米。全村总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3公顷,总人口6000余人。属青菏办事处。莘冢集村有夏莘国莘仲君墓,明朝初年,名为伊尹耕莘太平寨。明朝中期成集,故
66岁六小龄童再现孙悟空经典名场面,这通金箍棒耍得如何? - 天天要闻

66岁六小龄童再现孙悟空经典名场面,这通金箍棒耍得如何?

极目新闻记者 陈凌燕 通讯员 李诗苑5月3日,六小龄童携新作《金猴宗师》做客湖北省外文书店艺文客厅,他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从艺心得,并表演孙悟空的经典桥段“金箍棒舞”,博得现场阵阵掌声。66岁的美猴王,风采不输当年!台下观众感叹:“到底是老艺术家的功底深厚!”“所有看起来的毫不费力,背后都有常人难以想象的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