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山西人之骄傲——陈永贵

2021年09月20日16:59:07 历史 1573



当代山西人之骄傲——陈永贵 - 天天要闻

陈永贵,1914岁年生于山西昔阳县乐平镇石山村。

陈家世代贫农,靠卖儿卖女卖妻度日。6岁,父亲不堪忍受生活压力,上吊身亡。陈永贵后被大寨村一位老人收养,开启了不平凡的一生。

大寨村是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小山村。大寨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个穷山村。1952年,陈永贵担任大寨村书记,开始了率领全村人改造自然环境的道路。在陈永贵等人的领导下,大寨人决心组织起来改变山村落后的面貌。

当代山西人之骄傲——陈永贵 - 天天要闻

从53年开始,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用了十年的工夫修成了亩产千斤的高产、稳产海绵田。可是,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场毁灭性的洪涝灾害,山流、地冲、房倒、窑塌,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十年心血付之东流。陈永贵同志带领全村人开展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寨人仍然坚持“三不要、三不少”。一不要国家的救济款、二不要国家的救济粮、三不要国家的救灾物资,还要做到社员口粮不减少、库存粮食不减少、国家征购粮不减少。大寨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他们就凭着一双手、两个肩膀、一把镰头、两个箩筐不分昼夜的苦干,在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植树造林1000多亩,整修良田800多亩,修筑盘山公路12里,建蓄水池6个,容水10000多立方,盘山水渠28里,铺设地下水管道30000多米,旱地灌溉面积达400亩,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化,而且每年上交国家20多万斤余粮。

当代山西人之骄傲——陈永贵 - 天天要闻

毛主席充分肯定和表扬了大寨村,并于1964年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大寨”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人民日报》报道了陈永贵事迹,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学习大寒的热潮。从此,他一路升迁,最后官至国务院副总理。

改革开放后,大寨村受到了质疑,陈永贵内心无比难受,决定离开国务院的工作岗位。但不久,被查出癌症。他选择放弃治疗,于1986年3月26日逝世,享年72岁。

当代山西人之骄傲——陈永贵 - 天天要闻

临终前,陈永贵说:“我这一辈子能够和毛主席连在一起,也算是不枉活了一场了。人是注定要死的,我没有给毛主席丢脸。我作为一个农民,成为党中央的政治局委员,谁能想到呢?我敢说,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农民。”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 天天要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人都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在以前还有一个贞操观。明清时期,人们是非常看重贞操观的。贞操本来是指坚贞不移的节操。后来就演变成了专指女子不失节。有句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说明贞操对于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还重要。那么,从古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闻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唠个硬核历史!咱今天要聊的这个事儿啊,绝对比电视剧还魔幻——当年号称世界第一“战斗民族”的苏联,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国坟场”(英国、沙俄都栽过跟头),却非得头铁往里冲,结果把自己整解体了!这事儿听着离谱吧?具体怎么回事,今天我就给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 天天要闻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邻居的瓷盘"六十万啊,这瓷盘怎么又回到了李老头家里?"我望着邻居家墙上那熟悉的花纹,心里五味杂陈。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这小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多少人的命运都在那场改革浪潮中被重新书写。我们这些"国企大军",转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闻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蒋志格 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寻崩,葬祭如亲王礼。免襄王亲来朝贺。 按《明大政纪》:天顺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诰谕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归西宫。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皇后汪氏复为郕王妃。癸丑,郕王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 天天要闻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极目新闻记者 王柳钦5月4日,极目新闻记者在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现场看到,虽然天空飘起了小雨,但门口还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铭记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游客在雨中排起长队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入口处,有市民携带电影《731》海报进行自发宣传。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