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和王安石谁是奸臣谁是忠臣?

2021年09月17日23:12:03 历史 1478


司马光和王安石谁是奸臣谁是忠臣? - 天天要闻

司马光王安石的出身与社会地位

司马光,王安石都是北宋仁宗年间出生,同是进士,都算三朝元老。司马光出生于1019年,官宦世家。7岁能背诵《左氏春秋》并且理解之,记忆力惊人,宋朝科举很严格累死读书人,除了正规考试外,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文章里任意挑一篇让考生默写,这就司马光有很大优势,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19岁的司马光进士及第,足以说明他的才华。同样王安石比司马光小两岁,1021年生于江西大户人家,庆历二年(1042)年。21岁的王安石进士及第,比司马光晚四年。由此判断王安石的才华不比司马光差。都是文学家,历史介绍都是政治家,(本人理解王安石可以说是政治家,司马光是政客)。最后两人做官都累迁至宰相,位极人臣。

政见不同,王安石早就向仁宗上书改革,不准。司马光为谏议大夫,就是看见谁不顺眼向皇上吵吵的官。

司马光表面温文谦让,刚正不阿,做事认真,刻苦勤奋,表现足够高的修养。所以身边聚集有一大群社会有名望有知识的人,比如人们熟悉的欧阳修等等。被后世称为“旧党”

王安石执拗,固执,不受威胁利诱。当时人对他褒贬不一。赞成者称“品德高尚,坚持理想”,反对者称“不近人情,污蔑传统”王安石启用的是新人,后世称之为“新党”,新人里面大部分个人品德有问题,出了祸国殃民的大奸臣,比如蔡京,常常游走于奸臣的边缘。

宋英宗死后,宋神宗接位,户部主管拿着账本子给宋神宗看,咱家没钱,埋你爸就简单点,不用什么响班了,和尚道人了,买一付薄皮棺材埋了吧。宋神宗这时候感觉到了危机的边缘,下决心整治国家,问臣子们该怎么办?司马光和王安石的主张都是搞钱花吧。但是司马光是主张省钱的办法,王安石主张到外面去搞,,用书面用语就是,司马光主张节流,王安石主张开源。神宗说,那你们二人一起去搞,我支持,司马光说让介甫兄去搞,我有任务要编书书去,因为英宗年就开始,司马光要把横着的记载的历史改成竖着记载的历史(纪传体改编年体《资治通鉴》)。

司马光和王安石谁是奸臣谁是忠臣? - 天天要闻

于是搞钱的事就放在王安石一个人身上,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着手从地方到军事开始一系列的变革,一部分和司马光主张有点雷同~省钱,绝大部分是搞钱,其实仔细看王安石变法只是富国,不强民,让老百姓负担更重,就像现在民间借贷和信用卡似的,不还个人之间的借款是民事,不还信用卡就成了刑事了。就是国家的钱是钱,老百姓钱不是钱。司马光派看到老百姓底反应强烈,就发声反对。

看看这两家首发阵容

司马光派:司马光,韩琦富弼,吕晦,曾公亮,文彦搏,范缜孙觉,李策,刘恕,吕公著,王安国王安礼(王安石两位弟弟),黄庭坚,秦观,李常,欧阳修,程颢。都是政府大咖,社会贤达,文人名流。

王安石派,王安石,神宗,曾布,吕惠卿,李定,邓绍,舒曼,蔡卞,蔡京。其余就是王安石两儿子和女婿。因为中间有重量级人物“神宗”,所以一开始算是旗鼓相当。

司马光派攻击王安石派首先是枪手吕晦打先锋。上书说王安石“执邪见,不通物情,天下必受其害”,神宗怒,罢其官。韩琦,曾公亮因此告老还乡,范缜辞官不做,欧阳修隐退山林。《青苗法》颁布,司马光亲自披挂上阵,原来司马光还劝告大家不要过激,这会也坐不住了,原来苏轼弟兄,李常,程颢还在王安石一边,《青苗法》出来之后也倒向司马光一派,并且言辞激烈。司马光开始和王安石唇枪舌战书信往来,给王安石的信说他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说王安石的《伤仲永》在变相骂他),王安石回复《答司马谏议书》一一辩白,战斗到了一个高潮。司马光派这么多大咖的攻击,大佬宋神宗有点顶不住了,看到了给国家捞的不少钱,目的达到了,有的地方是时候就开始依着司马光一派了。

司马光和王安石个人关系

司马光王安石都是进士及第,年龄相当,出仕时间司马光早一点,但是王安石升迁快,得益于神宗倾向于王安石的政策,两人都有学问,品德高尚,见面总是“君实兄”“介甫兄”,不直呼其名,互称表字,客客气气,都表现出足够的文人修养,相互尊重对方才华品德,个人关系处的不错。由于变法,可能政见不同,势必影响个人关系,特别是王安石的《伤仲永》,映射司马光虽然有才华,会一事无成,泯然众人也。自此之后,两人除了政治,别的开始唱反调。王安石说东,司马光说西。王安石说上,司马光说下。比如,宋神宗年间,登州阿云案。

登州阿云许配给韦阿大,嫌其丑陋。谋杀时只是砍伤手指,归案后刑部大理寺判死刑,御史台弹劾判决不当,上报神宗,神宗征求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意见,司马光的意思是按照《大宋律》,谋杀亲夫死罪。而王安石的意思还没有成婚,不是谋杀亲夫,只是普通伤害罪,王安石认为阿云不同意成婚,是违律婚姻。因为没有造成太大伤害后果,宋神宗根据王安石意思,赦免阿云,后来宋神宗驾崩,司马光出任宰相,把17年前阿云案翻案,判处阿云死刑,立即执行,难道司马光一个宰相和一个民妇过不去吗?当然不是,是为了彻底推翻王安石的政策,所以涉及到方方面面,城南旧事重提也不足为怪。也说明两个人南辕北撤,这时候个人关系也不是好关系了。后来宋哲宗登基,太后请大咖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推翻了王安石政策。王安石和司马光同年去世,司马光去世之前交待众人对王安石“不可毁之太过”,司马光想到有些地方矫枉过正,也是没有得到奸臣称号的重要之笔。

司马光和王安石谁是奸臣呢?

铺垫了好多事实,王安石和司马光历史上谁是奸臣还是谁是忠臣呢?一千多年来还是有许多说法的。

司马光是奸臣吧,他领着当时的文人大咖,既然是奸臣,那么多人的眼光是雪亮的,都有判断能力,一个人能失去判断能力,一群有德之士不可能跟一个奸臣吧,但是司马光上台后报复心里很强,不像一个君子作为,特别是阿云事件,你不能把前朝的怨恨发泄到一个民妇上吧!这些事让他在《奸臣名录》边缘上擦肩而过,明朝陈汝锜评价“……靖康之祸,论者谓始于介甫,吾以为始于君实。……”,靖康之难说是司马光是罪魁祸首。到现在一部分认为司马光是奸臣,也许有的有的人站的角度不同,对事情论断不同,有的是人云亦云,还有的语出惊人想爆款冷门。

再说王安石,说是奸臣,他刚直不阿,不谋一己私利,一心为国,使国家确实富有,看似是个大忠臣。说他是忠臣,他领着一班奸臣在跳舞,后面出了祸国殃民的奸臣导致国家腐败灭亡,比如蔡京。王安石的政策到了宋徽宗手上不是利国,而是成了敛财的工具和依据了。祸害了百姓,加重税赋,加重劳役,弄的怨声载道。宋高宗编修《宋神宗实录》的时候就把王安石已经归于奸臣,也就蔡卞,蔡京的原因,因为宋神宗时他们一派,蔡京祸国殃民,蔡卞是王安石闺女女婿,所以宋高宗就认为王安石不是什么好鸟。导致靖康之难,应该负责,是奸臣。这种看法一直延续到清朝,有人将王安石,王莽贾似道,归为一类说他们“皆以扰民乱致”,到了现代,人们对社会改革的认识,对王安石有所原谅,现代观念让王安石身上增添了许多光环,让死了一千多年的王安石始料未及。

至于司马光王安石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不是我们所能随意定论的。历史发展总有公断,至少现在两人都算正面人物。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 天天要闻

金陵四十八景之三十四:‌南唐二陵(南唐二陵)

937年,徐温的养子徐知诰代吴称帝建国,国号为齐。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即是南唐烈祖。941年,李昪驾崩,子李景继位,改名李璟(916~961),即南唐元宗。南唐最盛
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 天天要闻

车圈流传的“三大限制”是真的吗?

“房地产行业的‘三道红线’影响深远,但类比到车圈,不免有些‘望文生义’之嫌。” 文 / 巴九灵 汽车行业似乎正走向一场前所未有的收紧。 带动这种氛围的,是一则寻不见来源....
德国建欧洲最大军队,历史重演的第一步? - 天天要闻

德国建欧洲最大军队,历史重演的第一步?

6月27日,据媒体得到的一份法律草案显示,德国政府计划加快国防采购,以便使军队做好战斗准备。该文件称,德国军事实力的快速提升“绝不能因过于复杂的采购程序或冗长的授权流程而失败”,同时警告称,俄罗斯的军事目标可能不仅仅是乌克兰。此前德国总理在6月24日批准了一项预算框架,预计德国的军事总开支将从2025年的950...
抗战胜利80周年,特朗普该看到什么?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特朗普该看到什么?

无论特朗普是否会出现在9月3日的阅兵仪式上,就全世界来看,正义必胜!文 | 海上客“中方是否计划邀请特朗普参加九三阅兵仪式?”在昨天(6月30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日本共同社记者如此问道。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上周国新办介绍了关于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外国领导人的情况和安排。你的具体问题,我目前没...
和中国分庭抗礼?日本要开采海底稀土 - 天天要闻

和中国分庭抗礼?日本要开采海底稀土

在中国收紧稀土产品对外出口的背景下,作为资源贫国的日本决定“出道成为稀土生产国”,而他们的目光则聚焦于海底资源。据日经亚洲7月1日报道,日本计划于明年1月正式启动首个从近海矿床开采稀土矿物的试点项目。但不知是无意还是有心,在日本的相关报道中,似乎连篇累牍地都在强调有望解决“有无”,却无人在意“成本”。...
我们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从党安排!” - 天天要闻

我们的1945|付瑞芝:“一切服从党安排!”

今年11月,曾经的八路军女战士付瑞芝将迎来百岁生日。此刻再次回眸革命战斗中的烽火硝烟,抗战岁月无疑是浓墨重彩且令人铭记的篇章。1925年11月,付瑞芝出生在山东临沂苍山县(今兰陵县)涌泉村。
原来它与荔枝是早有世仇啊 - 天天要闻

原来它与荔枝是早有世仇啊

都在说长安的荔枝,我大吴越的杨梅表示不服。 当真不服。明朝的李东阳称杨梅“价比隋珠”,因为在京城想吃到它实在不易——荔枝运到京城,不过是“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