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在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2021年09月10日20:05:14 历史 1216

1986年,改革开放的前夕,深受病患折磨的邓稼先躺在病床上问他的妻子许鹿希:“在30年以后,还会有人记得我?”

这简单地一问,背后彰显的是邓稼先一生为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氢弹的成功研制……这是邓稼先用他的一生实现了中国自己的原子弹与氢弹,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建设,这就是中国的两弹精神。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在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 天天要闻

01 26岁成为博士 毅然回国

1924年,邓稼先在安徽出生了,那是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的当时社会上的大家,其中他的父亲曾是清华北大的教授。

在这样一个具有文化氛围的家庭中成长,邓稼先从小就有了很好的文化积淀。

在邓稼先两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带他去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

5岁开始上学,在他父亲影响下,对中西方文化有了较好的认知,这为他后来的科研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邓稼先在他11岁的时候进入崇德中学学习,10年后就从大学毕业,那一年他才21岁,就成为西南联大物理系的毕业生。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在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 天天要闻

24岁他又去美国读博,因为邓稼先在校成绩突出,一年多的时间就修满了学分。

同时还顺利通过博士毕业论文的答辩,拿到了博士学位,而此时邓稼先只有26岁。

就在他刚拿到学位证书的第9天,美国开出了丰厚的物质条件来留住这位年轻的博士,他的导师与好友也都希望他留在美国。

但在国内的求学经历,让他深深明白,灾难深重的国家急需拯救。

所以,在他取得博士学位后,毅然选择放弃了美国的优厚福利,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在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 天天要闻

02 “抛妻弃子”接受秘密工作

一回到北京,邓稼先就同他的老师们开始了我国物流研究所的建设工作。

1953年,他与青梅竹马许鹿希结了婚,三年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而在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是极弱的,因为中国没有自己的原子弹。

在当时,没有原子弹就意味着没有发言权,中国就决定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来发展原子弹。

据历史资料显示,1958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中国发展原子弹的重要性,因为原子弹象征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在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 天天要闻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邓稼先积极加入到研发原子弹的行列中。

据悉,1958年国家相关负责人找邓稼先商量此事,但当时邓稼先并不知道是什么科研计划,他就义无反顾地就同意了,因为他知道国家的需要比什么都重要。

但参加原子弹的研发工作,就意味着要离开家庭,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就无法照顾家庭了。

回到家后,邓稼先沉默了些许时间。

晚上他对妻子说:“我要调动工作了。”妻子问他调到哪?做什么?他都没有说。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在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 天天要闻

当他的妻子恳求他留下信箱地址时,他也拒绝了。

就这样,他的妻子许鹿希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默默地支持她丈夫的工作。

而此时,他们刚结婚5年,育有一儿一女,那个时候她还不到30岁。

许鹿希也很明白,丈夫在面对这项秘密的任务时表现地如此坚决,就说明这次的选择对他的人生非常重要。

如果他的丈夫选择了放弃,也就意味着他将会后悔终身,生活会变得很痛苦。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在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 天天要闻

也是出于对丈夫的理解与体谅,许鹿希只能选择同意。

然而,对于一个成家的女性来说,丈夫的离开意味着增加了生活中的艰难、辛劳与无奈,在当下的女性中,又有多少能做到不抱怨呢?但邓稼先的妻子做到了。

03 全身心投入“两弹”研发

当邓稼先知道他将要参加中国原子弹的设计工作时,他是兴奋的,同时他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他想要承担起国家发展原子弹的重担,但又感觉任务艰巨。

1958年8月,邓稼先开始领导进行原子弹的相关研究,随后又有更多的科研者加入到这项科研中来。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在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 天天要闻

1959年,邓稼先根据中央的相关计划,选择了三个方面作为原子弹研究的主攻方向。

就是这一正确的选择,加速了中国原子弹的诞生速度。

也就是在同一年,中国的“老大哥”单方面撕毁了有关国防技术的相关协定,中国没有得到苏联的原子弹模型和技术资料支持。

反而被嘲讽道:“没有外界的支持,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

其实,此时邓稼先作为中国原子弹研究的带头人,面对的科研条件是比较简陋的,就连科研队伍很大一部分都是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在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 天天要闻

尽管如此,邓稼先的第一步就是建设实验场地。

他带领着青年学生,日日夜夜挑砖捡瓦,压出一条路,并在旁边修建了关于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厅。

有了硬件条件,接下来就是头脑风暴

当时,他们整个团队没有原子弹的建设资料,也没有实验条件,但他们有的就是灵活而又聪明的大脑。

接下来,在邓稼先的带领下,科研队伍开始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只有充实自己的脑袋,才能真正地着手进行这项神秘的科学研究。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在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 天天要闻

但是,当时国内所拥有的都是外文书籍,而且每本书也只有一份,在这种情况下邓稼先带着大家阅读,他一个人念着,大家翻译,再连夜进行印刷。

就这样他们攻下了第一关。

为了研制出我国的这枚“争气蛋”,他们开始进行相关的计算工作。

但由于条件有限只能用算盘计算,这是多么慢的一种计算工具呀,但他们靠着自己的耐心与定力一点点开展计算。

有时候,为了验算一个数据,需要很多人三班倒地进行,算一次就耗时一个多月,算个十来次就是一年多。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在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 天天要闻

在这个过程中,邓稼先作为带头人,经常要指导团队成员运算,有时候过度疲劳,他也会感叹自己的精力不够用。

邓稼先除了在室内进行原子弹的理论研究,为了获取更多的实践资料,还经常到实验室进行相关的实验,并清楚记录每次实验的结果。

就这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建成了中国首个核武器基地。

1962年,邓稼先与其他研究老师制定出了原子弹的设计方案,两年后他们进行了第一次的模拟试验。

随后在1964年10月份他们进行了第一次爆炸试验,他们成功了,中国也有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在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 天天要闻

在爆炸成功后,邓稼先带着研究人员到现场采样,以验证效果。

从理论研究设计到最终的爆破成功,他们日复一日地多次计算、求证,他们成功了。

他们在没有任何国家援助的情况下,只用了6年的时间,就填补了中国的这项空白,击破了“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嘲讽。

在邓稼先原子弹前的轰炸模拟试验时,邓稼先和他的科研团队又承接了中国给予他们的第二项重要的科研任务,对中国第一颗氢弹进行理论上的设计。

邓稼先在原子弹研究的基础上,又深入到了氢弹的研究,仅仅两年多八个月后,氢弹也试验成功了。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在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 天天要闻

而这和法国耗用8年多、美国7年多、苏联6年多的时间相比,中国再次创造奇迹。

至此,中国人就有了自己的原子弹、氢弹,中国也慢慢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04 倾心核武器事业 直至病倒

邓稼先完成两弹研发与爆炸的任务后,继续把心思放到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上。

在核武器研究上,邓稼先不断创造佳绩,他也逐渐担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的副院长、院长等职务。

即便如此,邓稼先依然继续他的科研工作,有一次在试验中,他的身体受到辐射影响,但他仍然选择坚持继续工作。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在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 天天要闻

1980年,他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4年,邓稼先又亲自指挥了第二代核武器试验,并取得成功。

而这次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指挥核武器试验了,他是高兴的,也是骄傲的。

第二年,他体内的癌细胞扩散,已经到了晚期。

这时的邓稼先不得不停止他的科研工作,进入医院进行治疗,这也让他与阔别近28年的妻子重逢。

05 28年的分离,等来的是短暂的相聚

在邓稼先离开后的28年时间里,就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许鹿希毫无消息,只能是静静地、痴情地等待与期盼。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在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 天天要闻

在这28年里,许鹿希度日如年,她不知道丈夫去往何处,孩子也不明白为何突然间没了父亲,她只是默默地照顾着老人和孩子。

直到1986年,他们夫妻重逢。

重逢时,曾经的妙龄女子容颜已逝,曾经正值风华的邓稼先也风采不再。

这是令人伤感的,但他的科研成果又是令人骄傲的。

而此时的许鹿希也才知道,她的丈夫因为核辐射而身患重病,被迫选择离开了科研工作。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在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 天天要闻

每当核试验基地出了事故,都是他的丈夫第一个进去抢修仪器的。

面对丈夫的身体状况,行医半年的许鹿希给很多家庭带来了希望,却唯独不能给自己的丈夫带来新生,只能默默地看着丈夫忍受病痛折磨,而她也在痛苦着。

这次重逢是短暂的,短到只有363天。

其中的每一天,对许鹿希来说都是煎熬的,慢慢地耗尽了她的希望,直到邓稼先就在她的怀中离开了人世,她的希望完全消失了,再也没有了盼头。

他们结婚33年,但真正相伴的时间只有6年,这是一段多么传奇的爱情故事。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在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 天天要闻

邓稼先为国家奉献了一生,而许鹿希为了家庭默默坚守,但他俩都没有后悔过。

当他虚弱地在病床前问自己的妻子:“在30年以后,还会有人记得我?”这个回答是肯定的。

不光是30年以后,即使是100年以后,大家也会记得这样一位“两弹”英雄,记得他为国家的核武器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在邓稼先临终前也不忘叮嘱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跟上国际的步伐,不要落后太远。

研究核武器,是他一生的追求,也是他一生价值的体现,他是伟大的,是为国家而生的。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中央工作会议速记资料、1935年的结婚证……这些珍贵档案亮相 - 天天要闻

中央工作会议速记资料、1935年的结婚证……这些珍贵档案亮相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档,一份档案就是一份历史记忆。今年6月9日是第17个“国际档案日”,6月5日下午,“筑梦现代化 奋斗兰台人”2024年嘉定区“国际档案日”暨档案地方志文化宣传月主题活动在嘉定区档案馆新馆举行,吸引20多位市民走进档案馆,开启一场奇妙的档案文化体验之旅。“活”档案,讲“活”历史“周总理主持日常...
一夜之间,欧洲大变天 - 天天要闻

一夜之间,欧洲大变天

比利时首相辞职,法国总统马克龙解散议会,德国总理肖尔茨更是创下记录的惨败,如今整个欧洲都在右转。 今年是大选之年,全球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会在今年投下关键一票,这也必将决定未来数年的世....
中山公园促成近代北京皇宫禁苑相继开放,专家回顾背后百余年故事 - 天天要闻

中山公园促成近代北京皇宫禁苑相继开放,专家回顾背后百余年故事

今年是北京中山公园对公众开放110周年,6月10日,中山公园在来今雨轩举办深度人文对话活动“到公园去——从1914年到2024年”。国内著名文化学者、园林专家、京味作家和公园管理者就北京公园早期的功能与地位、北京公园的未来发展等话题进行交流研讨。来今雨轩讲堂于当天正式揭牌。 由皇家坛庙转向市民公园 中山公园开放有...
中国最早的粽子与端午节的渊源 - 天天要闻

中国最早的粽子与端午节的渊源

端午节,这个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而粽子,作为端午节最具特色的食物,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一、粽子的起源据考证,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之前,那时它并非专为端午节而制,而是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对祖先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