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山西老农拿出欠条,八路军借款1100万,政府为他折现多少

2021年09月07日21:05:02 历史 1103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某一天,山西某地政府的门前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他的手中紧紧攥着一张纸,一副很困扰的样子在政府的门前转来转去,政府人员很快便注意到了这位老人,并向前主动向老人询问,需不需要帮助,是不是有什么困难,老人被问到时也是很犹豫,随后他把一张皱皱巴巴的破纸递给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疑惑地将其展开,上面的内容渐渐浮现,工作人员看后大吃一惊,这竟是八路军曾经打下的欠条……

1981年,山西老农拿出欠条,八路军借款1100万,政府为他折现多少 - 天天要闻

工作人员立即把此件事情上报给了领导,后经专家鉴定,这上面的盖章确实为当时政府的盖印,专家见此也是十分激动,询问道:“郭阳明是您的什么人?”郭阳明也就是这张欠条上曾经借予八路军1100万法币的那位先生,是这位老人的祖父,这件事情还要从他祖父那个年代开始讲。

1981年,山西老农拿出欠条,八路军借款1100万,政府为他折现多少 - 天天要闻

郭建英祖上代代经商,他的祖父郭阳明在当年更是为本地出名的富商,不仅诚信友善也是十分的乐善好施,别的商人发财靠压榨剥削、偷斤短两,而郭阳明却是因和气生财,之后日军侵华,百姓们民不聊生,而当时的政府也是无能,郭阳明便亲自为附近的贫困百姓们施粥,在那个年代,粮食无论对于百姓还是军人都是十分重要的,战士们只有吃饱饭才能打胜仗,对此国民党也下了死命令,百姓不准私下给八路军粮食,如被发现,格杀勿论。

可百姓们都明白谁是真正为他们好的,尽管国民党命令在前,还是有很多百姓冒着性命危险为八路军战士们送粮,如果百姓为八路军秘密送粮被人看到并举报上去,那这一家老小都难逃国民党的魔爪。

1981年,山西老农拿出欠条,八路军借款1100万,政府为他折现多少 - 天天要闻

1940年,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利,日军开始把矛头转向山西的抗日队伍,为此直接派出了一万大军,兵分几路开始对山西的各个抗日根据地进行围剿,当地八路军与日军断续交战30余次,杀掉日军1000余人,持续时间长达38天,日军见此后,也只能是放弃进攻,我军便取得了本次战役的最终胜利。

虽然最后结果是好的,但这中间的艰辛可想而知,日军为清剿八路,已将他们重重包围,八路军们也因此断粮,他们只能是饿着肚子与日军游击周旋。为此他们也想了很多办法,例如向当地的村民买粮食,可是在这战乱的年代,谁家又能有多余的粮食呢,就算有,又有多少人敢借给他们呢。

1981年,山西老农拿出欠条,八路军借款1100万,政府为他折现多少 - 天天要闻

八路军两手空空,买是肯定买不起,队伍也都有严格纪律,不可白拿百姓一针一线,战事越来越紧张,八路军对此却是毫无办法,百姓们得知八路军为保护他们,空着肚子还在与日寇游击战斗,他们顾不上国民党的警告了,稍微富裕一点的百姓们都开始为八路们筹备粮食,并亲自送去给八路战士们,八路战士们看到百姓们争相为他们送粮食,都是感动不已,虽说现在没有钱可以买,但战事紧张,他们便打下了欠条。所以许多为战士们送过粮食的村民,手中都会有一张当时打下的欠条。

1981年,山西老农拿出欠条,八路军借款1100万,政府为他折现多少 - 天天要闻

当时的郭阳明为煤矿老板,家底十分的丰厚,甚至比当地许多地主还要有钱,他不仅为八路军们送去了很多粮食,更是要直接捐赠1100万法币,八路军们肯定也不会收下这白白的捐赠,对此也是打下了欠条,郭阳明明白,这是队伍中的纪律,他也没有推脱就收下了欠条,,他把这张欠条珍藏了起来,但他并不是想要得空去政府兑现,他只是把这当做纪念品,纪念自己也为当年的抗日贡献过一份微小的力量。

1981年,山西老农拿出欠条,八路军借款1100万,政府为他折现多少 - 天天要闻

郭明阳在之后凭着自己的信誉,生意也是越来越红火,可这却让他的竞争对手分外眼红,他们商量过后开始联合打压郭明阳的店铺,降低产品的质量,以来落下价格,只为除掉他们这个眼中钉,在那个年代,大家手中都不富裕,而煤矿的售卖更是为大批大批,不会零售,一斤中的差价,在最后总价算出后都为一笔不小的数目。

郭明阳手中的伙计也劝他,把质量降下来,这不就可以赚钱了吗,可郭明阳却一口拒绝,他们祖祖辈辈中的行商中,最看中的便是信誉。郭明阳不愿以次充好,可在之前他的货物便都是最低价了,他一直都是薄利多销,在竞争对手的打压下,他的店铺也是越做越小,货物也是积压严重。

1981年,山西老农拿出欠条,八路军借款1100万,政府为他折现多少 - 天天要闻

可他的竞争对手对此还是不满意,甚至在他的货物里动了手脚,郭明阳的店铺在其中一次的货物交易后便出事了,用他家煤矿的人家全都患了病,咳嗽不止,而这一切都是他的竞争对手搞得鬼,他们假冒煤矿工人,对郭明阳家的煤矿动了手脚,这一批的煤矿卖出后,不仅他的信誉扫地,大批的赔偿与各种治疗费用更是让郭明阳掏光家底。

在此之后,他店铺的顾客变得更是稀少,只有少数他曾经帮助过的人愿意相信他,他家的工人伙计也都是走得走散的散,最后只剩下了自己的妻子儿女。曾经的富商经过几年的陨落,变为了普通的农户。不仅他家的经济一天不如一天,他的身体在经历了大起大落后也是一日不如一日,祖传的家业在他手中逐渐凋零,他的心里会不会后悔自己曾对这份信誉的执着呢?

1981年,山西老农拿出欠条,八路军借款1100万,政府为他折现多少 - 天天要闻

几年后他病逝了,临终之前他亲手将这张欠条交给了儿子,并嘱咐他:“给你这张欠条并不是为了让你找政府要钱,这张欠条是我们家曾经的荣誉,我们曾帮助过八路同志们。”

就这样郭明阳结束了他的一生,尽管他的后半生过得十分不如意,但他从来没去找过政府还钱,他的儿子也一直铭记着他的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踏踏实实地过日子,虽然贫困,不过好在之前经过了土地改革,他们家也分到了自己的土地,至少不用为各种税收和土地租金而发愁了。郭明阳的儿子也平淡地度过了一生,在他老去后又把欠条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郭建英。

1981年,山西老农拿出欠条,八路军借款1100万,政府为他折现多少 - 天天要闻

年轻的郭建英并没有打算向政府要钱,在他眼里这张欠条就犹如传家宝一般,代代相传,这里面有他祖父的故事,可随着郭建英渐渐老去,他的收入少得可怜,他的妻子身体也是越来越差,而在这个时候,他得知了妻子患上了重病,他被逼到了绝境,他想救自己的妻子,可是家里根本没有这个经济条件,这时他想起了父亲留给他的欠条,他看着这张欠条久久陷入沉思,他在纠结要不要寻求政府的帮助,这时隔壁屋子的妻子又开始了一连串的咳嗽,他顾不了那么多了,在他的眼里,什么东西都没有陪伴他那么多年的妻子更重要。

他向妻子嘱咐了自己去去就回,随后便找到了当地的政府,可是他对此还是难以启齿,拿着40年前的欠条找现在的政府要账,这说不过去啊,他站在政府的门前迟迟迈不开腿,直到工作人员看到他后,主动向前询问,他才讲出了自己的意图。

1981年,山西老农拿出欠条,八路军借款1100万,政府为他折现多少 - 天天要闻

打下这张欠条的确实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但战争无情,这位八路军战士在抗日的战场上英勇牺牲了,欠条上的盖章也为从前政府的盖印,随后政府又经过了专业的调查取证,最终才证实了这张欠条的真实性。郭建英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虽说这确实为祖父传下来的,但如果中间出了什么纰漏,那自己岂不是会被当做骗子抓起来,或者说政府对此不承认,那他也是毫无办法。

在证实了欠条的真伪后,接下来的问题却让领导们不知如何是好了,当年流行的货币还是法币,而现在为人民币,如果折合下来,应该给这位老人多少钱合适呢?法币为1935年发行,历经短短13年便结束,因当时通货膨胀严重,物价更是毫不夸张地上涨了几千倍。

1981年,山西老农拿出欠条,八路军借款1100万,政府为他折现多少 - 天天要闻

法币与人民币是没办法算出兑换比例的,在经过了政府的再三考量下,最终为郭建英折现为了80000元人民币,而当时为1981年,大家日常消费都是按分毛来花,万元户都是十分难得,而这足足有80000元!

郭建英本想筹够妻子的治病钱就够了,此次一行他也是非常没底,他心里想着,政府如果不兑换的话,大不了自己再拿着欠条回家,结果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政府非但丝毫没有推脱,还兑换给了他一笔数额巨大的人民币,郭建英对政府的领导们连忙道谢,领导们却讲这是他应得的,并感谢他的祖父郭明阳同志为之后的新中国成立曾付出的一份力量。

1981年,山西老农拿出欠条,八路军借款1100万,政府为他折现多少 - 天天要闻

一根筷子是脆弱的,如果当时的八路军孤立无援没有百姓们的帮助,那打跑日寇是困难的,正是中国人民的团结,战士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中国。我们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为身为一个中国人,骄傲!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 天天要闻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邻居的瓷盘"六十万啊,这瓷盘怎么又回到了李老头家里?"我望着邻居家墙上那熟悉的花纹,心里五味杂陈。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这小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多少人的命运都在那场改革浪潮中被重新书写。我们这些"国企大军",转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闻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蒋志格 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寻崩,葬祭如亲王礼。免襄王亲来朝贺。 按《明大政纪》:天顺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诰谕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归西宫。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皇后汪氏复为郕王妃。癸丑,郕王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 天天要闻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极目新闻记者 王柳钦5月4日,极目新闻记者在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现场看到,虽然天空飘起了小雨,但门口还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铭记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游客在雨中排起长队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入口处,有市民携带电影《731》海报进行自发宣传。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龚...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 天天要闻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考古实证,秦始皇帝陵根据“若都邑”的理念来营建,都邑里有政治、军事,也有宫廷生活、文化娱乐。秦朝的休闲生活会是怎样的景象?5月4日,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寻古中国·探秘秦始皇陵》第四集《百戏水禽》带你通过考古研究新成果,对秦朝文化娱乐生活一探究竟。半裸陶俑究竟是什么人?秦始皇帝陵东南部...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 天天要闻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如果说全世界最会赚钱的人是谁?李嘉诚绝对排得上号。最近,他又一次把自己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前阵子那桩港口交易闹得人尽皆知,一边是国家利益,一边是家族资产,李嘉诚站哪边,大家其实心里都有点数。港口本来要卖给美国财团,还好有关部门及时叫停。
琉璃河考古队节日在岗:当“90后”遇上“3000后” - 天天要闻

琉璃河考古队节日在岗:当“90后”遇上“3000后”

房山区琉璃河镇,开满野花的草丛上,挖开了深浅不一的坑,每个都有专属的数字加字母编号。这处小型发掘现场,是3000多年前“北京城”的外城壕东段一部分。五四青年节,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一群“90后”考古人员面朝黄土背朝天,小心翼翼地刮去层层覆土,专心致志地在“护城河”底搜寻古人留下的蛛丝马迹。安妮娜在发掘现场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