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独尊儒术”思想被采纳,于是“三纲五常”成了延续几千年的道德准则,不过“三纲五常”并非今人想象得那么不堪,它确实强调“君为臣纲”,但儒家向来主张仁爱,不会只对一方进行要求,所以“三纲五常”后面其实还接着一句“君不正,臣投他国”,将君和臣放在了一个平等位置。
就说汉宣帝和赵充国曾发生过的事,昔者汉武帝严厉打击匈奴和羌族,在河西设置郡县,将西羌和北匈奴完全隔开,以免他们相互勾结来攻击汉朝,但后期还是不能阻止羌族偷偷摸摸向湟水以北移动,以至于羌族不仅是和匈奴有勾结意图,羌族各部落之间也准备联合起来扩大对汉朝西部的侵扰。
这意图愈演愈烈的时期,正是汉宣帝在位时期,一开始大家还没有这一方面的意识,直到公元63年羌族部落和其他零散的部落订立盟约,汉宣帝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问赵充国,赵充国指出“宜及未然为之备”,又提出:1.加强军事边防;2.离间羌族部落且探其预谋。结果公元前61年他们派了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
本来羌族敢擅自渡过湟水,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义渠安国不经奏请就同意了,说明他是个没什么远见的人,这一次派他出去,果然又坏事了,本来是让他去巡视羌族地区,暗中打探敌情,结果他一到就召集了30多名部落头领,直接以逆而不顺的罪名全部斩首了,后又杀了足足有一千多人,引起了羌族的激烈反抗,大战一触即发。
猪队友义渠安国眼看事情自己解决不了,就连忙向皇帝打报告请求平叛,这可苦了汉宣帝,他心中属意赵充国,但赵充国都76岁了,虽后来还是同意了让赵充国出兵,但心中仍是忐忑不已,时不时就要和大臣们说说赵充国的情况,征求征求大家的意见,所以赵充国的平西羌之战最烦的事情,不是打羌族,而是和汉宣帝拉锯。
到战场之后,赵充国做到了心中有数,他打算先让三名校尉在对岸建立阵地确定安然无恙,大部队再依次过河,过河后他又打算先加固营垒,不要着急忙慌地出兵,于是任由羌族进行挑衅,自己慢吞吞计划着如何各个击破部落,控制水草牧场,只是这时候其他6万部队也集结了,一切似乎都是恰好的时机。
朝中人因此等不及,希望赵充国能立马出兵,辛武贤觉得用闪电战非常好,就上书汉宣帝,汉宣帝听着臣子们讨论了一阵之后,也非常心动,当下就让辛武贤为破羌将军,改赵充国为辅助尽快出征,还指责了他几句,不过赵充国有自己的节奏,他不愿意,解释了自己的原因之后,直接抗旨不从,刚是挺刚的,就是差点吓死自己的儿子。
不过这天高皇帝远,汉宣帝也拿他没辙,只能答应他的计谋,结果羌族真的被他懒散氛围迷惑了,思想非常松懈,赵充国还没打开,只是冲过去对方就逃得一干二净,最后才斩首了500人,但获得了马、牛、羊十万余头,4000多辆车,之后更是顺利,基本没有怎么打,羌族就被平定了一部分。
这时候赵充国生病了,朝廷又担心起来,汉宣帝又下诏让辛武贤来取代他乘胜追击,不过赵充国认为羌族都已经投降了万人了,估计后面也根本不用打仗就能降,于是他再一次抗旨,打算安排骑兵屯田,“以待其敝”,刚是真的很刚,就是快吓死他的中郎将赵卬,不过赵充国没有管那么多,继续上屯田书说明自己的打算。
汉宣帝不同意,说屯田不一定能解决羌族,赵充国于是继续上书,后来汉宣帝将他的打算交给公卿一起商讨,最后同意他计谋的人越来越多,连丞相魏相也非常赞成,汉宣帝也同意了他的想法,只是辛武贤等人总害怕赵充国屯田失利,又说服汉宣帝让自己出兵,赵充国还是充耳不闻,加上又有5000人来投降,最终汉宣帝只能罢兵。
公元前60年,赵充国以最少的兵力成功打赢了这场战,羌族又掀不起来风浪了,汉宣帝不得不对他表示自己的佩服,连连赞叹他是天才,后来准许赵充国还朝,赵充国回去后还有不少羌族陆续投降,晚年他准备退休,汉宣帝不仅准了,还赐了他黄金60斤,公元前52年赵充国去世,赐谥为“壮”。
从汉宣帝和赵充国的拉锯不难看出,以儒学作为官方哲学的西汉,“君为臣纲”并没有被僵化成后世大家想象的那个样子,汉宣帝会征求赵充国的意见,赵充国不愿意也敢三次抗旨不从,尽管这是在他有底气的前提之下,但这依然可以证明,君权和臣权之间是能在三纲五常中达到一种平衡的,儒学在后期被妖魔化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