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又发飙了。
9月11日央视网报道,陈道明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上痛批流量明星:
“我从来不认为这些演员是我们队伍中的人,他们不是文艺界的,他们是流量界的,他们是被包装炒作出来的‘塑料演员’。”
他直言,现在演艺圈这么乱七八糟,少不了这些人的“功劳”。
“当然从形态上(看)他们好像是在我们这一行里活动,但是我觉得他们确实对我们摧毁不小,影响了我们很多优秀的创作者的名誉、声誉。”
言论一出,网友直呼:“实在大快人心。”
君不见,现在的演艺圈都成什么样子了?
一个接一个的劣迹艺人,将我们的银幕弄得乌烟瘴气。
即便抛开这些劣迹艺人不说,艺人们的职业水准,也实在一言难尽。
他们拿着天价片酬,却经常不到片场拍戏,以至于要靠抠图才能把他们和别的演员拼在一起;
他们不好好背台词,拍戏全是念1234567;
他们拍戏带着七八个人前呼后拥,稍微累点儿就大呼受不了;
他们演技拙劣,演哭戏靠催泪棒;
他们这还不知足,高呼演员是高危职业……
确实,成为一个合格的演员不容易。
你要熟读剧本揣摩角色,要不顾寒暑地连夜工作,要吊威亚、拍打戏、在泥泞中打滚……
但是,这些不是应该的吗?
这些,不都是作为一名演员的本分吗?
早在2017年,陈道明就在央视节目《两会面对面》中批评流量明星:
“问题不出在他们年轻上,也不出在貌美上,是他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职业观。现在动不动什么手破了,哪儿摔伤了、冬天在水里头、夏天穿着大皮袄变成了一个演员的功劳。”
“你就是干这个的,你拿的就是这份钱。因为长得帅被追捧没问题,但自己因此忘记了本职就错了。”
王劲松也在一个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一次见闻。
当他与年轻演员搭戏时,往往首先会询问对方是否熟读剧本。
听了这些话,到了第二天,年轻演员就特别自豪地逢人便说:“我台词背得特别好,我全背了,一句都没有忘。”
他在演讲中痛心疾首地说:
“真的很遗憾,什么时候我们这个职业,成了背台词都要被表扬的职业了?背台词是什么?背台词是你上战场的那支枪。你能告诉我你到了战壕没拿枪吗?”
老戏骨李雪健老师更是直言:
“自己不来,派那么多替身;不记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
“可耻。”
演员是一份职业啊。你不仅要有掷地有声的作品、对演技有提升精进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份敬业的态度,这样你才配得起这个称谓,不是吗?
流量明星何以沦落至此?
我认为究其本质,还是因为钱来得太容易,而行业对他们的要求又太低。
以至于,他们失去了对这份职业,甚至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操守:
敬畏心。
在综艺《演员的诞生》中,面对年轻演员不堪入目的演技,导师刘烨拉不下脸,只能违心地夸赞着。
同为导师的章子怡忍不住了,怒骂道:“你在夸什么?他们在台上,一点信念感都没有。”
章子怡口中的信念感,其实就是敬畏心。
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所谓敬畏心,就是对自己在做的事情、所处的环境发自内心地尊重,时时刻刻地自省。
敬畏自己的职业,敬畏自己的专业,敬畏自己的行业。
南怀瑾说:“只有两种人可以无畏,一种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种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
只有最蠢的人才无所畏惧,因为他们总是有了小小本事,便以为天下无敌。
但这样没有敬畏心的人,注定是要失败的。
看过一个故事,印象深刻。
一家面馆开在竞争激烈的街头,因为味道好、服务周到,整整开了八年。
最近,他们却传出要转让的消息。
有的街坊说,是因为换了煮面的师傅;有的说,是因为铺租涨价了。
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这家店的老板,有些膨胀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本本分分、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做生意。他试图买便宜的坏牛肉以次充好,每碗面里不是少了一小撮面,就是多搁了一勺盐,甚至当顾客催单时,他立马发起脾气来。
一开始大家没有太计较,可时间一长,口碑就坏了,直到无人光顾。
做任何事,人一开始浮躁,失去对专业的敬畏,就是走下坡路的开始。
职场上也如此。刚毕业时遇到这样一位同事,大家都叫他“老油条”,常常磨洋工,对工作毫不上心。
表面上看,他的日子确实过得挺“舒坦”。别人都在拼命埋头干活时,他却能优哉游哉地端着保温杯喝茶。
但后来才发现,公司里只有他工作三年以上还没升职加薪。他自己经常抱怨公司薄待他,但最终不得不选择离职。
一旦你不能对自己在做的事情保持信念感,缺乏必要的敬畏之心,你就会失去上进的热情和拼劲。
最后得过且过,温水煮青蛙,必然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有人说,什么都不怕,才是最可怕的。
“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
人一旦失去敬畏之心,往往会变得肆无忌惮、无法无天,甚至于丧失底线,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
且看在前段时间娱乐圈的整顿中,那些被“连根拔起”的艺人们,他们有的拿着天价片酬却偷税漏税,有的坐拥千万流量,却行违法犯罪之事。
最终,都落得个身败名裂、一无所有的下场。
所以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世界太过辽阔,只有怀揣一颗敬畏之心,才能在自己生命的天空飞得更高,翱翔得更久。
普通人与优秀的人的区别,不止于能力,还在于态度。
其中最关键的是,是否常怀敬畏之心。
优秀的人无论身处哪一行、哪个时代,都能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尊重自己的职业。
这一点,老一辈的艺人做到了。
87版《红楼梦》剧中的演员们便是典范。
为了这部剧,他们在开拍前闭门钻研4个月,之后边训练边拍摄,历时整整3年。
他们深读原著,听课学习,工工整整地写满了厚厚的笔记本。
他们学习琴棋书画,锻炼形体,只为契合角色。
饰演王熙凤的邓婕,在零下30℃大雪纷飞的户外拍摄,为了演出效果,甘愿穿着少量衣物裹在席子里,被人在雪地里拖行。拍完,她已在席子里冻晕了过去。
敬业,可不只是把台词背好、不迟到、划伤手指跌破膝盖那么简单。
真正的敬业,是发自内心的对职业的敬畏。
老戏骨陈道明亦如是。
出演《末代皇帝》,他用了4年的时间钻研剧本,对着镜子揣摩角色的心理;
出演《围城》中的方鸿渐,身为天津人的他苦练“上海普通话”,两个月减重25斤,只为更加贴近知识青年的形象;
参演《建国大业》,他的角色仅有一分钟的镜头,他却把人物的一生研究了个透。
这样兢兢业业的好演员,还有好多好多。
吴孟达,在开拍之前不仅熟背自己的台词,连对手的台词都能脱口而出;
张震,为了拍《一代宗师》苦练3年,把自己练成了八极拳冠军;
彭于晏,每演一部戏就学一项技能,把自己活成了十项全能……
常怀敬畏之心的人,总能做好事、做对事。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作品有口皆碑,成为别人学习敬仰的对象。
在这里也要奉劝大家:“无论你从事的是哪行哪业,都应该存有一颗敬畏之心。”
敬是精诚,是一种态度;畏不是恐惧,而是自律和规范,它要求人有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坚守住最起码的底线。
敬畏心,是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用来约束自我。
敬畏心,是知道自己的渺小,有持续的进步空间。
敬畏心,是对人对事发自内心的尊重,是把事情做好的钻研精神。
《围炉夜话》言:“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为人处世,只要处处存有敬意,便能事事顺遂,走得长远。
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获惜福之道。
愿你做一个敬天地、敬众生、敬自己的人。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作者:梧桐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