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实用的心理疗愈&成长平台
关于戏精的自我修养—— ta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体制?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自吹自擂?有时甚至为了刷存在感而欺骗他人。
与戏精相处,常常让人觉得“疲倦而无爱”。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戏精究竟是怎么演出来的?
北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咨询师SuzanneDegges-White教授,来自成人高等教育学系,他把这些人描述成“一个善于吸引别人,同时又善于让周围人反感的人”。
在当今流行的网络语言中,它被称为“戏精”本精。
下面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戏精”的内心戏:
• 当我的朋友讲起最近的一些成功或挫折时,我的内心开始暗自回忆起自己生命中的“辉煌时刻”,寻找那些能够把对方比下去的经历故事。。
• 在与朋友聊天的时候,突然间其他人问我:“刚才你朋友对你说了什么?”也许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并且总是在思考怎样才能把话题转到自己身上。
•当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和我想象的不一样时,我总是觉得世界在欺负我;比如看电影时没有选择合适的座位,早上跑到公司时竟然还迟到一分钟。
•因为在我看来,上述情节其实是非常严重的,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些事情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使过了三五周也值得拿出来认真讲一讲,让他们都知道。
• 与人交谈时,我更能感觉到他们是“我的听众”。与其简单地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经历,我还不如把自己展现给大家。
• ·每一次我讲述自己的经历时,一些听众似乎没听几句就离场了。
假如以上这些话与你的内心戏相似,那么你也可以成为一个随时给自己“加戏”的“戏精”。
有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戏精”是有选择性的,有意为之。
这并不一定。
心理医生 Scott Frankowski和他的团队对这些“戏精”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从个性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
——小题大作,总是自吹自擂,陷入接二连三的“危机事件”,让生活更加混乱。
研究人员发现,“爱演”也是一种人格特质,它与以下三个因素密切相关:
1. 人际操纵性
人际关系操纵,指人与人之间的操纵能力较弱,在与人交往中较少有意识,比较真诚,比较谦虚,有一种分享的态度,也比较愿意倾听别人。
与之不同的是,“戏精”们虽然喜欢社交,但是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不够真诚。
这些戏精们不断地给自己“加戏”,告诉周围的人们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一连串的戏剧性事件,是为了从“观众”那里得到他们想要的关注,同情,赞扬或者肯定。
但是这些戏精的恶毒程度并不高,而且这些“戏精”通常在社交中表现得很友善,而且很少会利用他人。
2. 冲动讲话
这些“戏精”常常口若悬河,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很少想过要把这些话说给谁听,在什么场合说,会带来什么后果。
3. 坚信自己是外部环境的受害者
通常情况下,“戏精”认为他们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空降到自己身上”,不受自己的控制。
虽然事实是,戏剧化事件经常发生,而且责任更大的是他们自己的一些行为,但是他们却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戏精”的人格特征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调查显示,五大的性格测试中,“戏精”的外向程度较高,表现出开朗、好交际、热情、自信且容易激动。
与此同时,他们还具有较高的开放性,表现在善于表达情感,有想象力,好奇心强,愿意尝试新鲜事物。
但就神经质和责任感而言,“戏精”表现为一种矛盾而复杂的模式。
• 神经质
尽管她们“演得很多”,实际上并不特别焦虑或情绪脆弱,而是沉溺于表演之中;但同时,她们又很冲动,有时还很暴躁。
• 责任心
她们都很有抱负,也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比较自信,但缺乏自律,不喜欢规矩,做事也没有计划。
表现型人格,也称为癔症型人格,歇斯底里型人格,是以女性为主体的寻求注意型人格。
我曾听说过一起有趣的医院病例。
一个住院的妇女,她怀疑她的手出了问题而无法移动,但检查结果表明一切都正常;
由于她平时很容易闹腾,为了不影响整个病区的休息,一晚上,夜班护士哄她躺下后,就把她的手举起来,对她说,如果你的手真的有问题,那就应该放不下来,如果能放下来那就证明没有问题,可以出院了。
于是她为了证明自己的手确实有问题,就这样一直举了一夜,累得汗流浃背,不敢放下。
听起来很怪异?其实这类人就是表演型人格者。
表演型人格者通常具有较高的焦虑情绪和过激的情绪反应,轻度的表演型人格倾向使他们进入戏剧更容易,面对镜头更有表现力。
但是表演型人格障碍不是一种自我放纵的“表演”,而是无法控制的“表演病”,就像婴儿一样,开心就笑,不舒服就瘪嘴哭。
表演性人格是否可能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生长环境?
结果表明,行为型人格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
1. 童年创伤诱发大脑功能的改变
2005年,精神病学家 Bruce Perry等研究人员发表了一份有关儿童虐待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童年时遭受过他人虐待或突发灾难的创伤事件,可能会影响大脑功能的发展。
大脑的杏仁体在我们的大脑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情绪反应、决策决定和记忆,甚至有人把它称为大脑结构中的“戏精”。
创伤性事件改变了这一部分的发展,此时个体将很难判断在当前情况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因此,“戏精”们常常在表达情感时小题大做,夸张,不合时宜。
从某方面来说,“戏精”脑子里有问题这句话居然是正确的(敲黑板:别因为任何个性特征而歧视别人哦)。
2. 原生家庭
在表演性人格的背后,往往是一位软弱的母亲和一位威严而迷人的父亲。
爸爸对女儿的苛求和宠爱,让孩子不知道该亲近还是怕爸爸,而母亲的千依百顺更促成了“生而为人”的卑微观念。
成长于这样一个家庭的孩子,一方面害怕被人鄙视、被抛弃,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不断地迎合和取悦 ta。
也可能会成为“戏精”——很难填满内心对引起关注的渴望,并且习得表面化、夸张的情感表达方式。
无能的母亲和自恋的父亲,是儿童癔症人格形成的根源。
这种家庭气氛,造成了表演者内心卑微的性格特征,非常害怕被拒绝和侵犯。
在日常生活中, ta会采用以下方式:压抑,退缩,性欲,并为之付出行动。
在日常生活中, ta会在日常生活进行压抑,从而导致癔症症状。
当他们感到不安全,害怕被拒绝,陷入困境时,他们会采取退让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使自己像一个孩子一样表现得乖巧、软弱,试图以迎合或毫无节制的妥协来换取事态的缓和(例如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一般的退一步也许能起作用,也可能会让人觉得可爱而天真;
但是如果达到了精神层面,则可能是胡搅蛮缠、吹毛求疵、不顾危险地做一些刺激的事情,或出现身体不适。
他们竭力表现自己,更深层次的目的在于吸引别人的注意,获得别人的认同因为外界的认可
可是 ta保持自尊和保持安全感的主要途径;
这种行为常常给人贪得无厌的印象,当误解加深时,他们更害怕展现真实的自我,乃至于一生都在演。
提醒每一个家长,榜样也许是孩子最重要的一堂启蒙课。
“戏精”其实是一种值得同情的个性表现,他们在经历某种创伤和缺失后,学会了这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很容易引起周围人的反感。
假如你身边有那种想尽办法使自己成为人群中最耀眼的人,并且时时展示并利用自我魅力的人。
你可以配合演出,在演出中,你可以和她一起努力,让她看到自己更有价值的部分,并不断地让她变得真正相信自己。
但是,如果她出于目的不择手段地侵犯了你,那么你也要做好自我保护和界限;
不要在不懂得保护自己的情况下一再地忍让,最后就是让自己靠近自己;
保持距离,看表演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你可以也可以漠不关心,不回应,但不要欺负他们,因为毕竟,没人能了解别人的真实感受。
“一个人的人格,就像被人们的种种人生故事包覆着的气质性格”。
每一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故事都会在你自己的内在性格中留下不同的印记,所以,没有人是完全相同的。
如果你没有选最后一个答案,那么你与大多数人同在。
为了让你更加了解真实的自己,测评君联合国内专业测评研发团队特别献上《先天性人格评估》,该测试已得到14.82万人好评反馈,专业品质保证,请放心体验。
你将获得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