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以来,“羊”忽然成了社交热词。
大家见面就是:“今天羊了吗?”
这是因为一款叫“羊了个羊”的小游戏,突然走火网络。
就是这款小游戏,让人如痴如醉,无法入睡。
痴迷的玩家不仅有成人,还有不少孩子。
这也让部分家长开始担忧,孩子要是上瘾了怎么办?
即使是成年人,在知晓游戏套路后,还是控制不住一宿一宿地玩。
更何况是对游戏认知有限,未成年的孩子,他们更容易上瘾。
没什么比孩子沉迷游戏更让父母焦虑了,那家长究竟要怎么做呢?
孩子为什么对游戏上瘾?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羊了个羊”为何让人如此上头:
这款游戏一二关难度差异巨大,第一关几乎超级容易。
而到了第二关,难度从“新手”跳跃到“史诗级的难度”,不足0.1%的通关率,瞬间激起了大家强烈的“挑战欲”。
再加上它独特的激励机制——“地域排名”和“成就称号排名”,这直接激起了人们的攀比心,要么死磕到底要过关,成为那0.1%的人;
要么消到最后截个图发朋友圈,炫耀一番,成就感直接拉满。
中科院心理学专家指出,
任何具备“成瘾”属性的事物,必然存在内在满足感,没有内在满足感,就不会存在需求。
为什么孩子会对游戏上瘾,因为满足了孩子的两大心理需求。
成就感,被他人鼓励认可
北师大心理学博士申子姣老师曾分享过:“孩子沉迷于手机,一定是孩子在手机里得到了一些,在现实生活当中,得不到的东西。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取得胜利时会获得一定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快感,这种感受孩子在身边环境(家庭和学校)中很难有机会可以得到。
比如游戏中的一些排行榜、稀有装备、特殊称号等等,都是对孩子玩游戏的一种特殊肯定,让孩子的成为游戏中其他玩家的瞻仰对象。
在家庭环境中,根据《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调研报告》的结果指出,一些未成年人会借助手机网络游戏来替代因为家长的“太忙”“忽视”造成的陪伴缺失和亲情互动,他们也会因为家长的“过分严厉”“过分惩罚”选择借助游戏来抒发负面情绪、排遣压力,并通过游戏体验获得承认,将现实生活中的缺失与不悦寄托在游戏中。
而在学校环境里,往往由于评判好坏的衡量标准较为固定,使得无法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供满足感和价值感。许多在学校体系下未能获得正向反馈的青少年,游戏反而为他们提供证明自己的机会。
当一款能为孩子带来新鲜感,又能满足社交需求的游戏出现时,他们自然容易沉迷其中。
而现实环境长期无法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时,他们也就更加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因此我们会发现,越是学习成绩不好、性格内向、好动爱玩、总是被父母打压的孩子越容易沉迷游戏,因为只有在游戏中,他们才不断被接纳,被鼓励认可。
渴望有一个空间能够自由自在做自己
还有的孩子沉迷于游戏,是为了利用游戏逃避现实,比如说不愉快的家庭环境、不快乐的学校生活、不友好的同学关系等等。
游戏成为他一个小小的自我空间。他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够获得片刻的精神放松,他当然会把游戏当做救命稻草,难以控制的不停地玩不停地玩了。
在心理学上,这样的空间叫:过渡空间。
只有当现实几乎把孩子们逼到绝路,他们才会真正地成瘾,也就是直接沉溺到过渡空间深处,再也无法出来。
想要避免孩子游戏成瘾,就要先考虑孩子需要游戏的原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在孩子面临高竞争的学业及家庭环境,他们会觉得压力大、规则多,人际关系不如意等等,孩子会越来越渴望有一个空间是能够自由自在做自己的。
而游戏的门槛很低,简单便利,让孩子们有了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
怎样帮助孩子避免成瘾?
我们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孩子:高中辍学在家,不出门不社交,沉迷打游戏一年左右。
但一年后,这个孩子重新返校并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成功的方法竟然是妈妈的态度:这位妈妈几乎做到了专业咨询师的共情和维护。
首先她尊重了孩子对过渡空间的需要,对孩子玩游戏几乎做到了不评判、不禁忌、不提倡。
不评判,是她看见了孩子对游戏的需要。
不禁忌,是因为你越不让孩子做的事情,他越可能产生对抗,偷着做。
还有不要无意识的“提倡”,比如名次进步就让玩,比如考试结束就让玩之类。
其后她用了整整一年时间调整了之前的“养育环境”:积极建立其他更接近现实的“过渡空间”。
比如旅行、夏令营、一起看电影、饲养宠物等,当然这些都是孩子感兴趣的。
妈妈建构起了最重要的“过渡空间”,把孩子从网络转移了。
曹廷珲老师曾在分享中提到过:
家长要尊重孩子,要给孩子制造比手机更加高级的,更加真实的,更加快乐的成就和价值。
当孩子能在游戏之外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为何还要痴迷在里面呢?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认识游戏背后的东西,和孩子一起去探索游戏究竟为什么会让人成瘾,或者说设计游戏的时候究竟有哪些元素是吸引人的。
相当于你去解剖这个游戏的过程,也能帮助孩子认识到游戏背后的一些东西。
用这样一个非常理智化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对游戏更加健康的态度。
千万不要一看到孩子打玩游戏,就赶紧采用各种方法扭转,这样只会起到反效果。
如果你还对孩子玩游戏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办?
欢迎学习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申子娇老师,倾情首创的《打破手机“瘾”力》课程。
课程整体是心理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相结合、系统解析孩子玩游戏背后的心理需求、洞察本质,帮助孩子从根源上杜绝游戏上瘾。
0~18岁孩子家长
都能从这门课程中获益
课程将生活场景与家长常见困扰相结合,从孩子外部行为分析到深层互动模式,从而给到家长有针对性、具体性、可实操性的解决方法。
是一套可以帮助孩子摆脱“精神鸦片”的秘籍!
更多教子干货
扫码添加老师微信领取
还有更多福利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