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行进中国”安徽调研采访团
用手机扫描车轮上白底黑字二维码,车轮的“身份”信息跃然“屏”上:批次号、序列号、车轮外径……一目了然。
在这里,二维码成了车轮的“身份证”,越来越多的高速火车穿上“国产跑鞋”,可感受到“马鞍山造”的“速度与激情”。
经过严格检验即将包装出厂的高速车轮。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摄
“每张二维码都独一无二,既保障了产品品质,又方便了质量追溯。”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钢交材”)总经理助理谢峰告诉记者,为加速车轮电子标签推广,目前正在与国铁上海局联合试验二维码激光蚀刻与识别技术,拟推出永久性二维码,实现轮轴全生命周期管理。
走进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的马钢交材生产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繁忙而有序的车轮产线。
拾阶而上,来到参观通道,透过操控室玻璃,只见一块块钢锭在环形炉中加热到橙红色,随后被锻压成轮坯,一环接一环,进入下一道工序。
产线上,被锻压成型的车轮。人民网记者 苗子健摄
马钢交材的前身,是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的马鞍山车轮轮箍厂,该厂彻底改变了中国火车只能用“洋箍”“洋轮”的历史。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马钢交材已经成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综合研发制造能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产品实现谱系全覆盖,出口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有我们曾经学习的对象德国,反向出口,实现了‘徒弟’把产品卖给‘师父’的逆袭。”谢峰形象比喻道。
对于马钢交材来说,尽管有普通列车车轮生产的基础,但生产高速车轮,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从头再来。
从结束“洋轮”历史的“争气轮”,到如今十五年磨一剑助力“复兴号”的“高速轮”,再到产品走出国门领跑世界的“风火轮”……马钢车轮丈量的每一条轨道,都彰显着中国制造的实力和魅力。
装有马钢高速车轮的复兴号列车自2023年9月正式开始载客运行,最长的安全服役里程已超过140万公里;装有马钢高速车轮的cr450动车组样车也于去年年底在北京发布,进一步展示了宝武马钢“国之重器”的能力和担当。
车轮产线一角。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小车轮,大担当。重达300多公斤的高速车轮不仅是高技术、高质量和高风险产品,也是高速列车系统中公认的“塔尖”产品。
如今,马钢交材锚定“成为全球轨道交通轮轴产业领军企业,让世界信赖马钢轮轴”的愿景使命,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科学化、智能化和标准化,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方寸二维码,是马钢车轮联通外界的一张名片。”谢峰满脸自豪道,这正是马钢交材敢于给每个车轮打上“身份证”的底气所在,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过程中,工匠精神和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体现。
(唐维红、张磊、汪瑞华、李希蒙、张俊、苗子健、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