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华野名将,第一时间的反应可能都是粟裕,因为粟裕在淮海战役中,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实在太过惊人。他率领华野在敌占区连战连捷,被誉为专打“神仙仗”,极大的推动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华野走出了许多的名将,其中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参谋长陈士渠被授予上将军衔,而当时的第一副参谋长张震则被授予中将军衔等等。
这些耳熟能详的华野名将,无不是在淮海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但事实上,华野的名将远远不止这些。还有一个人,他虽然在新中国首次大授衔时未参加评衔,但他的功劳却无法忽视,他就是刘瑞龙。
漫长的补给线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粟裕在此次战役中,表现出来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军事才能,放眼全世界范围,也当属首屈一指的存在。但取得一次战役的胜利,绝不仅仅依靠枪杆子,后勤的保障同样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陈毅元帅在淮海战役结束后进行总结时,将淮海战役的胜利评为“540万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由此可见,后勤补给问题的解决,在淮海战役中的占比,其实分量很重。
而且,我们都清楚,指挥大兵团作战是很困难且复杂的,即便在将星璀璨的年代,真正能够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帅,也不过数人而已。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淮海战役的补给指挥?
能够负责大兵团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能够动员、指挥超过500万群众支援前线,并且有条不紊。部队主力打到哪里,粮食补给就送到哪里,部队兵分三路,补给队伍也兵分三路跟进。能够指挥如此庞大的后勤保障队伍,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指挥“大兵团”作战呢?
淮海战役期间,后勤保障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正是刘瑞龙。他时任华野后勤司令部司令员,统管淮海战役期间的补给工作,肩上的担子很重,战后的功劳很大,只因未参加大授衔,名气这才略显小了一些。
刘瑞龙的资历很深,曾是红14军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又当过红29军政治部主任。1947年初,华野集结于山东境内,准备大打歼灭战。刘瑞龙在这个时候被任命为后勤部司令,并兼任华野的第二副参谋长。
莱芜战役随之打响,前线战士奋勇杀敌,歼敌五万余人,取得巨大战果。不可忽视的是,此次战役中,仅鲁中区就有500万群众参加后勤工作,其中有50万人在战地服务,这些工作都由刘瑞龙一手抓。
战后,刘瑞龙没有放松,迅速筹备粮草、弹药,设置营地和野战医院,确保通讯设施无故障,帮助华野完成大扩军。此后,刘瑞龙又为华野提供稳定的后勤保障,执行“一兵四夫”标准,助华野在孟良崮战役中一举歼灭张灵甫的整编74师。
正因为有这些经典战役的丰富经验,在淮海战役打响前,刘瑞龙才被紧急调往前线,可谓临危受命。等他抵达华野指挥部所在地山东曲阜时,距离淮海战役打响,仅剩8天时间了。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刘瑞龙与粟裕互相传达军委的战略方针和陈毅的指示后,立刻着手备战。
华野名将
不得不说,指挥淮海战役的后勤工作,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战前准备期间,刘瑞龙没日没夜的动员群众支援前线,小推车、挑子都用上了,甚至担架队上前线时都要带上几包粮食。
除此以外,刘瑞龙还根据战场形势预设了不少的兵站、粮站、医院,准备相当充分。但战场形势风云变幻,刘瑞龙根据战场形势预设的补给计划已经非常准确,战争打响以后,还是没能全部用上。
随着战役规模不断扩大,起初预设的补给和保障根本不够用,而且大部队行军速度极快,战线越来越长,那些预设的兵站、粮站、医院全都被远远甩在身后。刘瑞龙当机立断,一边调集预存粮食,一边就地筹措粮食,硬是跟上了部队的脚步。
看吧,指挥后勤保障,同样需要提前规划、建设、动员。甚至连粮食“预备队”都是一样的,关键时刻得有粮食可以顶上去,让前线冲杀的将士有饭吃,有医疗保障。正因为刘瑞龙补给到位,歼灭黄百韬兵团以后,华野才有继续追歼敌军的能力。
华野大军追击杜聿明集团时,补给更加困难。因为杜聿明集团弃徐州城逃跑,形成了他逃我追的局面,一直打到萧宿永边区。部队频繁的调动,给后勤带来的压力成倍增加,这是军队之间的较量,又何尝不是补给之间的较量?
刘瑞龙为了确保补给不断,亲自去了萧县,找当时的县长动员边区百姓支援前线。刘瑞龙曾任淮北苏皖边区行署主任,被当地百姓熟知。听闻刘瑞龙来借粮,几乎是全民响应这位老主任,纷纷吃糠咽菜,拿出自家粮食,还送往前线,支援华野。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后勤补给线,才出现了那惊人一幕,500余万群众,以手提、肩扛、车推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将粮食送往前线,确保华野将士的补给无忧。所以,陈毅元帅的那句评价,非常正确,也非常到位,刘瑞龙的功劳自然不言而喻了。
建国以后,刘瑞龙出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未能参加评衔。但是他的功劳有目共睹,虽然没有参加评衔,称之为华野名将还是没有任何争议。
将门之女
刘瑞龙一共有三个女儿,他的大女儿叫刘延东。刘延东出生在1945年,几乎整个童年都在战火洗礼下成长,造就了她坚毅的品质。也正是因为这种宝贵的品质,让她在建国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始终保持认真学习的优良习惯,最终在1964年考入清华大学。
刘延东清华大学毕业,又是华野名将刘瑞龙的大女儿,无论从哪方面考虑,她毕业以后都可以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工作。但她却毅然选择到基层岗位去工作锻炼,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化工厂。
一直到八十年代,国家开始推行干部年轻化,在化工厂内有着优越文化水平的刘延东,这才走出工厂,离开基层工作岗位,进京担任朝阳区委副书记。此刻的刘延东已经非常成熟干练,她有才华,有能力,了解基层工作,一步步走的脚踏实地。
调到北京以后,迅速展露出她的能力, 她的突出表现很快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被调到共青团中央。此后,刘延东凭借自己的努力,又被任命为统战部副秘书长,并在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表现出非常优秀的能力。
2004年,此时的刘延东已经在新中国的多个重要岗位发光发热,身为中央统战部部长的她,也已经59岁了。但她前进的脚步并未停止,在这一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官至副国级。短短三年以后,刘延东又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真正体现出将门之女的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刘延东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之前,一共也只有三位女性副总理而已,她是中国历史上第四位女性副总理。在任期间,刘延东将目光投向那些饱受困苦的青少年,在全国范围内的特困县大力推动“营养改善计划”,可谓是尽心竭力,一心为民。
2014年,刘延东已经69岁高龄了,但她风采依旧,精神饱满,在北京申办冬奥会的现场,还专门亲自登台,以一口熟练的英语为中国“拉票”。在答疑环节,她更是采取了英语、汉语随时切换的方式作答,赢得了现场的热烈掌声。
时间来到2018年,刘延东同志这才卸任总理职务,开始了自己的退休生活。纵观刘延东的一生,从战火洗礼的童年生活,到化工厂基层工作磨练沉淀,她从未靠过父亲的庇护,全都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拼出来的成绩。
刘延东同志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做贡献。从她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看出,刘延东继承了父亲的高尚品质,延续了刘瑞龙的革命精神,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