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长河,伴君如伴虎,功高易盖主的例子实在太多。汉有吕雉杀韩信,宋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明有朱元璋发动蓝玉案。
尽管他们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统治者,但当自身利益受损时,这些上位者也会做出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小人行径。
明朝大臣汤和,是明太祖朱元璋最器重的大臣之一。他们二人是发小,小的时候经常在一起玩耍,长大以后,又双双参军入伍,成了并肩作战的生死战友。

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汤和也成为了德高望重的开国大臣。身为臣子,最怕的就是功高盖主,引起当权者的忌惮。历经各种动荡的汤和深知这个道理。为了明哲保身,他一直低调行事,谨言慎行。
朱元璋率领各位大臣一同前往狩猎场打猎。当他提出想要一头黑熊的时候,在场的大部分臣子纷纷摩拳擦掌,意欲讨得皇上欢心,只有汤和纹丝不动,一言不发。
当朱元璋问及原因时,他也寻了个由头拒绝。对此,他的亲信纷纷表示不理解。汤和却给出了一句话:把熊字拆开看看!汤和的这句话究竟是何意?

竹马竹马,同生共死
从父母双亡的孤儿,到受尽责骂的小和尚,再到坐拥天下的大明皇帝,朱元璋的人生之所以能逆袭,皆因他有一个交情过硬的好兄弟——汤和。
1326年,汤和出生于安徽凤阳县的一个小村子,父母大字不识几个,全家都以种地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他的小伙伴朱元璋的家境同样非常贫苦。但性格开朗的他们已经习惯苦中作乐,从苦难的生活中寻找乐趣。
因为性格相近,爱好相同,汤和和朱元璋经常在一起玩,尤其是大将军带兵打仗的游戏。汤和是众小孩中最高最有力气的,所以将军的角色每次都非他莫属,朱元璋当然也参与其中,和小伙伴一起快乐地玩耍。

长大以后,朱元璋的父母因染上瘟疫而丧命,走投无路之夏,他离开家乡,去外地讨生活。对于好友的离开,汤和十分不舍,但年幼的他又能改变什么呢?他只能目送好友离开,二人相约,以后还会再见的。
一别数年,汤和和朱元璋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1352年,汤和带着几个兄弟投奔红巾军首领郭子兴。凭借着在军事上的突出能力,汤和很快立下大功,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
一次,汤和带兵攻下濠州定远县,郭子兴大喜,将他提拔为千户大人。汤和非常开心,奋斗数年,他终于在军中站稳了脚跟。

升职以后,汤和立马给远在皇觉寺当和尚的朱元璋飞鸽传书,邀请他也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自己出头不忘拉一把兄弟,可见汤和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好男儿。
汤和的来信犹如雪中送炭,拯救朱元璋于水火。父母死后,他逃亡至外地,好不容易在皇觉寺当了和尚,却被众人欺负。收到信后,他思考再三,终于决定参军入伍,投奔兄弟。
君臣有别,生出嫌隙
入伍之后,朱元璋不禁感叹道,自己早应该从军,因为这条路实在太适合自己了。因为会识文断字,再加上头脑灵活,神机妙算,朱元璋很快就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

他和好兄弟汤和分别成为了郭子兴的左膀右臂,一时风头无量。看着好兄弟脱颖而出,汤和的心中既欣慰,又骄傲。因为表现突出,也因为娶了郭子兴的义女,朱元璋一飞冲天,成了红巾军的二把手。
这时,精明的汤和意识到,好兄弟将来一定前途不可限量啊!于是,入军较早的他甘愿把朱元璋当做自己的“头儿”,唯首是瞻。后来发生的一切都证明了汤和的直觉是非常准确的,他没有跟错人。
1368年,朱元璋率领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登上帝位,建立了大明王朝,史称明太祖。作为建国功臣,汤和得以加官进爵,拥有数不尽的财富和权力。

可是,不知怎的,汤和觉得自己和皇上的感情出现裂缝,不再是昔日把酒言欢的好兄弟了。其实,汤和的怀疑不无道理,朱元璋继位以后,因为惧怕大臣们功高盖主,侵犯皇家利益,他一直想除掉那群开国大臣们。
或许是相处数十年,汤朱二人已经知己知彼了。所以汤和很快察觉了朱元璋的真实意图。为了明哲保身,汤和一直低调行事,从不主动与皇上产生交集。
一次,朱元璋带着十几位武将一同来到皇家兽场狩猎。他一眼就看中了灌木丛中的黑熊,但是箭射了好几支均未射中。朱元璋回首,对众位大臣说:“谁要是能帮朕擒获那头黑熊,朕一定重重嘉奖他。”

众人一听,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想在皇上面前展现风采,引起他的注意。只有汤和站在人群中一动不动,没有说话,更没有主动请缨。
朱元璋见状,感到非常奇怪,开口询问,汤和这样回答:“皇上,臣年事已高,思维迟钝,动作缓慢,擒获黑熊一是=事,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听到这话,朱元璋一言不发,只是深深地看了一眼汤和。过了一会儿,他才说道“既然这样,爱卿一定要保重身体啊!”汤和叩谢皇恩。

拒绝猎熊,原因竟是?
汤和不愿意帮朱元璋猎杀黑熊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听闻此事,汤和的亲信表示不解,于是去问主公:“主公,帮皇上猎熊本是一件好事,您为何要婉拒呢?”
面对提问,汤和摸了摸自己花白的胡子,意味深长地说:“把熊字拆开来看,就知道我这么做的原因了。”在汤和的解释下,他的亲信终于知道了拒绝捕熊的真正原因。
原来,把熊字拆开,就是一个“能”字和4个点。“能”字代表有能力的人,4个点分别代表怨、贪、恨、愤。如果参透不了熊字的含义,就会引起朱元璋的怀疑。

所以,汤和表面上是在拒绝,实则是在自救!1388年,62岁的汤和向朱元璋禀明自己想要辞官回乡的态度。朱元璋嘴上说着不舍,心里却已经笑呵呵了,他果断同意了汤和的请求。
后来,日本倭寇骚扰中国边境,无人可用的朱元璋再度启用汤和。汤和不负皇命,圆满完成任务,最终彻底解甲归田,开始了养老生活。1395年,汤和因病去世,享年70岁。
如果不是那天狩猎场上的一句拒绝,想必汤和不会安安稳稳地度过后半生,可见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