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变形记”再次上演。沈阳某职校60多名学生集体网购演出服,运动会一结束就组团退货,硬生生把“七天无理由”玩成了“穿完就退款”,导致商家链接被封损失8000元,学生一句“老师让退的”引爆热搜。
据最新消息,商户和学校双方已和解,但网友围绕“用完即退”的争议并未消散,因为类似个案时有发生——去年黑龙江一所学校的学生退过400件脏裙子,前年山西某高校也发生过针对演出服的集体退货退款。
“穿完就退”的套路何以屡屡成为商家噩梦?法律确实赋予了消费者“后悔权”,但也有附加条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白纸黑字写着“商品应当完好才能退货”,《网络购物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更是明确商品污损、吊牌缺失,商家可以拒退。个案中带着汗渍的演出服、剪了吊牌的连衣裙,显然不符合退货条件,无奈买家把政策善意用成了免费租赁。尤其是部分平台为了用户体验,搞“极速退款”,商家还没验货,钱已经退回买家账户。
在这起事件中,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是引发广泛讨论的重要因素。事态引发全网关注后,校方一边道歉,一边忙着回收服装,但对关键问题始终持回避态度——到底有没有老师教唆退货?为什么明明花几十块就能租到的服装,非要让学生先买后退,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些网友关注的问题,目前仍无交代。
平台在这类闹剧中也存在监管缺位。面对批量退货,系统这个铁面判官,为何总是不问青红皂白先封商家链接?要知道,8000元现金对小微企业并不是一笔小数目,不对退货商品实施“监督检查”,秒退货款用得多了,监管就会成为摆设,也将变相助长“集体薅羊毛”的风气。
所以,网友们的怒火,不是几十件演出服,而是不同学校屡屡上演的同类“聪明”。当教书育人的学校带头钻规则漏洞,当本应中立的平台拉偏架,若得不到纠偏,无疑会有损社会的信任感建立。也因此,语焉不详的双方和解不该是这起个案的终点,对于公众存在的疑问,学校应该调查后给予交代,平台也要补上“七天无理由退货”的规则漏洞,这既关乎经营者的网络营商环境,也关乎每个人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