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是安徽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产品大量销往美国、欧洲等海外市场。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纺织企业是如何在政府、电商平台以及金融机构的多方联动下,打破出口依赖,拓展内销市场的?
记者来到合肥时,正赶上外贸优品中华行安徽站活动举办。活动通过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助力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吸引了安徽省内30多家外贸企业参展,展品涵盖纺织服装、户外、箱包等。
会场上,记者遇到了来自安徽桐城的一家外贸纺织企业负责人童彪。活动还没结束,他就匆匆忙忙往工厂赶。童彪经营一家生产羽绒被、羽绒枕等床上用品的外向型企业,产品远销美国、欧洲、日本等海外市场。最近,企业在拓内销方面也传来了好消息,他们与安徽省内一家酒店达成采购意向。
由于是出口转内销的第一笔订单,童彪丝毫不敢马虎。从产品设计、合同条款拟定到签约仪式的筹备,每一个细节他都亲自把关。最终,童彪的用心也的确收获了客户的好评。
多方联动破解企业“订单荒”
对很多深耕外贸领域的企业来说,拓展内销市场无异于从零起步,单靠企业自身很难精准找到国内买家。安徽省商务部门主动作为,找订单,送电商服务上门,帮助外贸企业破解“订单荒”。
童彪告诉记者,为了开拓国内市场,他们专门搭建了产品陈列展厅,让国内客户采买时能够直观地感受产品的特点。为了设计出国内适销对路的羽绒制品,企业还聘请了专业设计师,专门开发国内客户喜欢的款式,但效果一直不理想。
在了解到企业拓内销市场不顺,遭遇“订单荒”,商务部门及时上门走访,了解企业需求,组织企业参加供需对接会,寻找潜在的国内客户。
同样遭遇“订单荒”的还有安徽宣城的一家羽绒制品企业。拓展内销企业选择了借助直播电商,却又遭遇“技术荒”与“人才荒”双重壁垒,短视频引流效果一直不太明显。
从外贸转国内市场销售,如何让更多的流量进直播间,一度让这家企业负责人感到一筹莫展。关键时刻,当地政府主动牵线搭桥,把电商平台请进了企业。
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委会数字经贸局局长 朱之尧:针对企业提出来的在直播以及相关电商领域的知识短板问题,我们加大了与抖音等电商平台的合作,帮助企业去寻找合适的推广产品。
政府部门、平台企业多方合力托举外贸企业拓内销,让企业负责人应对风险挑战增强了信心和底气。
银企对接让拓内销更有底气
拓内销,除了订单关,企业还要面临的一项难题是资金关。安徽加强银企对接,让外贸企业拓内销更有底气。
做外贸市场,企业多采取订单制,也就是有多少订单就备多少原材料,货款一单一结,很少存在资金占用压力。
但是做内销市场,企业难免遇到库存积压和账期问题。一旦库存积压,货款不能及时回来,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可想而知。今年4月,童彪的企业就遭遇了资金周转难题。
当银行工作人员了解到资金需求后,很快就提供了一笔1000万元的贷款,稳定了企业拓内销的信心。
今年安徽省商务厅计划举办30场外贸培训和银企对接活动,为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多形式的融资服务。
“双针工艺”打造更好的羽绒被
记者调研时发现,众多外贸企业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关税政策环境的改善,拓展内销市场,内外兼修,才是长期发展之道。
在羽绒被制作过程中,双针工艺已经被很多羽绒制品企业采用。相比单针工艺,双针工艺更确保羽绒被四周不跑绒,做出来的羽绒被也更暖和。
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下,许多外贸纺织企业意识到,必须打破“单腿走路”的现状,主动拥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双针工艺”打造更好的羽绒被。
安徽企鹅羽毛有限公司董事长 韩炬:我们始终讲,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两条腿走是必须的。因为国内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家庭的消费能力都在上升。
(总台央视记者 赵曙光 蒋勇 王利 邵鑫扬 周少军)